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主要锂矿资源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找矿远景预测
1
作者 王磊 张晶 +2 位作者 陈晔 赵寒森 李天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为圈定锂成矿远景区,采用已有1∶20万地球化学数据,选取西昆仑-阿尔金和阿尔泰两个主要锂矿带,基于锂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及异常特征圈定锂矿远景区,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选区服务。基于重点锂矿带以往1∶20万地球化学数据库,对元素相关... 为圈定锂成矿远景区,采用已有1∶20万地球化学数据,选取西昆仑-阿尔金和阿尔泰两个主要锂矿带,基于锂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及异常特征圈定锂矿远景区,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选区服务。基于重点锂矿带以往1∶20万地球化学数据库,对元素相关性、背景及异常特征等参数进行再分析,结合已有锂矿床或锂矿(化)点,圈定找矿远景区。在昆仑-阿尔金地区圈定锂地球化学异常区15处,在阿尔泰圈定锂地球化学异常区12处。研究圈定27处异常区可为下一步锂矿找矿工作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矿 地球化学异常 找矿预测 成矿远景区 西北地区
下载PDF
西北地区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以及对他汀类药物使用的指导意义
2
作者 张琳 杨爽 +1 位作者 张素雅 马文兵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6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治疗患者2388例,检测ApoE的基因型,统计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特征,并对比国内外其他地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E3E3、E3E4、E... 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治疗患者2388例,检测ApoE的基因型,统计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特征,并对比国内外其他地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E3E3、E3E4、E2E3、E2E4、E4E4、E2E2,分别占患者总数的70.31%、15.20%、11.93%、1.30%、0.75%、0.50%。检测出ApoE E2、E3及E4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2%、83.88%、9.00%。不同性别、年龄冠心病患者之间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国家和地区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北地区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型主要以E3E3、E3E4为主,等位基因以E3为主,有助于目前血脂正常的人群预测血脂异常风险,从而早期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控制血脂,预防或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可为患者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冠心病 APOE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水资源-能源”纽带关系视角下西北地区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3
作者 吴兆丹 谈心阳 +1 位作者 刘烨宁 吴竹雅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35,共12页
基于“水资源-能源”纽带关系视角,利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因果关系流图以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与能源之间的关联,设定常规发展、节水节能政策深入落实、节水节能技术改进、能源产业结构改善等情景,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比较2022—203... 基于“水资源-能源”纽带关系视角,利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因果关系流图以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与能源之间的关联,设定常规发展、节水节能政策深入落实、节水节能技术改进、能源产业结构改善等情景,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比较2022—2030年GDP、单位能源生产用水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紧缺程度4项指标在不同情景下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经济水平将持续提升,单位能源生产用水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能源紧缺程度将持续下降;与常规发展情景相比,其他情景中西北地区GDP、能源生产用水效率的提升幅度和万元GDP能源消费量、能源紧缺程度的下降幅度将更大;节水节能政策深入落实对万元GDP能源消费量、能源紧缺程度改进效果最为明显,节水节能技术改进则对单位能源生产用水量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能源产业结构改善能兼顾对单位能源生产用水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能源紧缺程度的约束效果。提出以节水节能政策深入落实、节水节能技术改进、能源产业结构升级等为主导的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以促进西北地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能源”纽带关系 可持续发展 系统动力学 情景模拟 西北地区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社会化能力探赜:核心要素、现实问题与路径构建——基于西北地区的现状分析
4
作者 宫长瑞 肖麒 《青少年学刊》 2024年第3期37-41,共5页
伴随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与现实交互不断加深,西北地区青年社会化能力建设也暴露出社会实践“朋友圈”相对单薄化、社会化平台缺乏规范化、社会化技能相对单一化、社会化教育缺乏系统化、青年社会认同刻板化等现实问题。以青年社会... 伴随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与现实交互不断加深,西北地区青年社会化能力建设也暴露出社会实践“朋友圈”相对单薄化、社会化平台缺乏规范化、社会化技能相对单一化、社会化教育缺乏系统化、青年社会认同刻板化等现实问题。以青年社会化能力的核心要素和鲜明特征为基础,分析青年社会化能力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从协同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入手,构建提升青年社会化能力的新路径,以此促进西北地区青年社会化能力有效提升,助力青年回馈社会、建设祖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青年 社会化能力 路径构建
下载PDF
1945年中国西北地区植物染料与染色试验报告考察
5
作者 崔岩 杨建军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2期63-70,共8页
文章通过对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藏1945年《西北几种植物染料之染色试验报告》的整理和刊布,对该报告作者的学术信息和所在机构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背景调查,对报告所载14种代表性植物染料的产地和性状、色素萃取、染... 文章通过对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藏1945年《西北几种植物染料之染色试验报告》的整理和刊布,对该报告作者的学术信息和所在机构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背景调查,对报告所载14种代表性植物染料的产地和性状、色素萃取、染色试验、色牢度检测及染样色彩等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认为,该报告对了解当时中国西北地区植物染料情况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同时也对当今如何看待和发展植物染料及染色工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5年 中国西北地区 植物染料 染色试验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源-汇系统重建
6
作者 冯斌 黄晓波 +4 位作者 何幼斌 李华 罗进雄 李涛 周晓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5,共12页
基于钻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从物源岩性、分水岭和古水系、搬运通道3个方面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物源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沉积区古地貌恢复和剥蚀物源区古地貌回溯重建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沉积时期的源-汇系... 基于钻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从物源岩性、分水岭和古水系、搬运通道3个方面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物源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沉积区古地貌恢复和剥蚀物源区古地貌回溯重建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沉积时期的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发育一个完整的近源搬运型源-汇系统,庙西北凸起为物源区,渤东凹陷为主要沉积区;庙西北凸起物源岩性包括中生界花岗岩、下元古界石英片岩及下元古界角砾岩;主分水岭沿凸起长轴呈近南北向展布,古水系散布其间,搬运通道主要为5个古沟谷和2个古断槽;渤东凹陷沙三段主要发育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细砂岩及泥岩,分选性和磨圆度均较差,岩石成分及矿物组合均与庙西北凸起石英片岩及花岗岩较为匹配,扇三角洲沉积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在渤东凹陷北部以连片朵状扇三角洲为主,南部为孤立朵状。(2)沙三段沉积期,庙西北凸起剥蚀作用具有“西强东弱”的特征,古分水岭逐渐向西迁移,凸起中部及北部物源面积大、垂向高差大,物源供给能力更强;渤东凹陷沙三段厚度为100~600 m,具有东南薄、西北厚的特征,沉积中心位于区域北部,且北部地层剥蚀作用更强,向东部延伸长度可达3.2 km;扇三角洲的发育位置受控于物源区搬运通道,其发育规模则受控于物源区域面积,渤东凹陷北部及中部扇三角洲沉积体规模更大,是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分水岭 古水系 古地貌恢复 扇三角洲 古沟谷和古断槽 沙河街组三段 古近系 西北地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北极海冰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分布型的可能影响
7
作者 王岱 杨建玲 +3 位作者 张雯 马阳 李欣 王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28,共11页
选取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54个气象站7月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SVD分解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北极关键区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主要模态分布型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7月... 选取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54个气象站7月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SVD分解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北极关键区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主要模态分布型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7月降水异常分布型主要有两种海冰模态,一种是当巴伦支海、千岛群岛海域海冰密集度偏小(大),戴维斯海峡海冰密集度偏大(小)时,激发从戴维斯海峡向东南以及从鄂霍次克海向西南方向传播的波列,使得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场距平为“西高东低”(“西低东高”)的分布,造成区域降水异常为“一致偏少(多)”分布型;另一种当波弗特海东海域海冰密集度偏小时,激发从里海东传至鄂霍次克海的波列以及配合我国华南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使得冷空气路径偏东、偏南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造成研究区降水异常为“北少南多”分布型,反之为“北多南少”分布型。利用“SVD投影法”建立的海冰关键区因子预测模型,其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的降水距平符号的把握及空间分布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尤其对“区域一致少型”和“北多南少型”的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汛期降水 北极海冰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西北地区矿物药资源调查结果分析
8
作者 徐智玮 马晓辉 +4 位作者 王双玺 奥·乌力吉 晋玲 陈文娟 贾守宁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9期1452-1461,共10页
目的:调查、分析并总结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矿物类中药(以下简称矿物药)资源种类、分布及民族用药现状,为西北地区矿物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 目的:调查、分析并总结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矿物类中药(以下简称矿物药)资源种类、分布及民族用药现状,为西北地区矿物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北地区矿物药资源进行研究,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次普查通过文献调研了矿物药92种、实地调研了矿物药44种,经合并去重共调查到矿物药103种;分析总结了西北地区矿物药资源变迁情况,其中33种常见矿物药在西北地区有应用历史且在当地有分布;矿物药在不同民族使用过程中存在单用和共用现象,其中中药与蒙古族药、藏族药、维吾尔族药共同使用的品种有24种。结论:基本查清了西北地区矿物药资源的种类与分布,掌握了西北地区矿物药资源变迁原因和矿物药在不同民族间的应用概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药 西北地区 资源分布 应用现状
下载PDF
2000—2019年西北地区云水资源时空特征研究
9
作者 余杰 蔡淼 +3 位作者 周毓荃 杨玲 赵俊杰 欧建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6-489,共14页
为认识西北地区的云水资源(Cloud Water Resource,简称CWR)特征以及科学规划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业布局,利用2000—2019年中国1°×1°CWR观测诊断评估数据集,采用线性拟合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统计分析了... 为认识西北地区的云水资源(Cloud Water Resource,简称CWR)特征以及科学规划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业布局,利用2000—2019年中国1°×1°CWR观测诊断评估数据集,采用线性拟合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统计分析了西北地区CWR的分布及演变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从全区整体看,CWR的相关物理量(状态量、平流量、总量和降水效率)主要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春季CWR总量约为1736亿t(折合柱水量约为51.2 mm),仅次于夏季;春季水凝物降水效率为48.7%,相较于秋季,春季的CWR开发潜力更大。(2)从区域内1°×1°网格的计算结果得到空间分布,受地势与环流的影响,近20年CWR年总量及水汽年总量、水凝物年总量的多年平均空间分布呈“两高一低”的特征,高值位于西风急流区与季风影响边缘区,低值区主要位于高原气候区。(3)近20年,西北地区格点的CWR年总量平均以23.6 mm/a速率增加,其中春季的增加趋势最显著,增速为8.5 mm/a。季节分布上,CWR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水凝物降水效率夏季高,秋、春季较低,冬季最低。(4)CWR年总量的EOF分解第一模态(EOF1)贡献率为78.2%,分布特征为区域东部较高,在2008年出现年际转折,开始转变为CWR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5)在西北地区典型区域中,天山区域年平均及格点平均后的CWR年总量以及水凝物降水效率均高于祁连山区,年际变化上祁连山区的CWR在增多,天山区的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云水资源(CWR) 时空特征 季节特征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基于印度洋海温信号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组合降尺度预测方法研究
10
作者 朱晓炜 李清泉 +4 位作者 孙银川 王璠 王岱 高睿娜 刘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7-369,共13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空间相关系数由0.42提高到0.75,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最多下降达80%。预测模型对降水空间分布型的预测能力较好,很好地回报了典型年份(1987年和2010年)夏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通过抓住气象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组合降尺度方法可以修正动力模式产品的预测误差,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组合降尺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氮素矿化影响
11
作者 段晨骁 李佳蓓 +1 位作者 吴淑芳 冯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55,共12页
为揭示不同施肥措施和土壤类型对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分别研究不施肥(CK)、单施尿素(U)、单施有机肥(M)和尿素配施有机肥(U+M)施肥模式对土壤氮素矿化动态过程的影响,并对土壤累积矿化... 为揭示不同施肥措施和土壤类型对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分别研究不施肥(CK)、单施尿素(U)、单施有机肥(M)和尿素配施有机肥(U+M)施肥模式对土壤氮素矿化动态过程的影响,并对土壤累积矿化氮量进行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和土壤类型均显著影响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累积矿化氮量,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类型土壤累积矿化氮量和矿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塿土、黄绵土、黄河灌淤土、灰棕漠土。与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累积矿化氮量、矿化速率常数(k)和矿化势(N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单施尿素和尿素配施有机肥处理的累积矿化氮量和矿化速率分别较CK处理增加2.83~6.71倍和3.83~7.70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累积矿化氮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可显著促进西北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氮素矿化,提高氮素有效性和供氮能力,有利于保持土壤矿质氮含量,对农田氮素高效利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类型 氮素矿化 累积矿化量 西北地区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未来预估
12
作者 李学武 张京朋 +2 位作者 赵天保 李福原 赵廷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4,共16页
基于降水量、土壤湿度、径流量和干旱指数等多种气象要素,系统分析研究了近60年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湿特征演变规律,并利用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模拟结果对该区域未来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近60年来... 基于降水量、土壤湿度、径流量和干旱指数等多种气象要素,系统分析研究了近60年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湿特征演变规律,并利用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模拟结果对该区域未来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近6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径流量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冷季的降水量和径流量明显低于暖季,但土壤湿度和干旱指数在冷暖季节差异不显著。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干旱指数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5.07 mm/10 a、3.89 mm/10 a和0.26/10 a,特别是2000年后增加的趋势更显著,且变湿幅度最大主要出现在西北西部;而径流量在2000年之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2000年后显著增加。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21世纪中期(2031~2060年)和后期(2071~2100年)西北地区呈现出湿润化的趋势,并且21世纪后期的湿润化程度更显著,高等排放情景(SSP5-8.5)比中等排放情景(SSP2-4.5)下湿润化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干湿特征 CMIP6 模式 未来预估
下载PDF
西北地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空间错位研究
13
作者 张良 董菁 袁丽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6-67,共12页
西北地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本地区,对于推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推进地区平衡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西北地区各省市在发展上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本地区旅游产... 西北地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本地区,对于推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推进地区平衡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西北地区各省市在发展上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本地区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和生态系统失衡现象愈加严重,如何实现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是本地区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同时对于推进全国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个省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22年共十年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从旅游、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构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空间错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空间错位模型和脆弱性模型分析了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一区的旅游-经济-生态的空间错位状况,并根据各省市的空间错位情况和各地区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空间错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黔西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关系
14
作者 石盛 王甘露 +2 位作者 向喜琼 蓝宝锋 李绍鹏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133-138,共6页
为研究黔西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主控因素,系统采集黔西北地区水箐沟剖面的页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结... 为研究黔西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主控因素,系统采集黔西北地区水箐沟剖面的页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环境演化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条件是黔西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黔西北地区整体表现出氧化-次氧化的沉积环境且波动变化较大,这与同期其他地区整体缺氧的沉积环境相区别;在古生产力指标上,黔西北地区古生产力指标均低于其他地区。研究成果揭示了黔西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富集机制,为该区域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有机质富集 五峰—龙马溪组 富有机质页岩 西北地区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的水、碳足迹及布局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楚凡 牛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7-1152,共16页
【目的】对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碳足迹和水足迹进行评估,并基于碳足迹和水足迹建立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对各省(区)粮食作物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北地区小麦、玉米和水稻种... 【目的】对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碳足迹和水足迹进行评估,并基于碳足迹和水足迹建立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对各省(区)粮食作物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北地区小麦、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农资投入量等为基础数据,利用生命周期法(LCA)对碳足迹进行评估;以蒸散量和有效降水量为基础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对水足迹进行评估;基于熵权法对西北五省(区)三大粮食作物布局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1999—2020年西北地区小麦、玉米、水稻的碳足迹和水足迹在不同省(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西北地区3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碳排放呈现出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点,其单位产量碳足迹(PCF)的范围分别为:0.36—0.63、0.33—0.56、0.57—0.97 t CO_(2)-eq·t^(-1),单位面积碳足迹(FCF)分别为:(2.46±0.77)、(3.21±0.49)、(5.57±0.91)t CO_(2)-eq·hm^(-2)。2010—2018年西北地区小麦、玉米绿水总量呈平稳上升趋势,水稻绿水总量变化不显著。平均绿水总量较高的地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宁夏。蓝水总量在2010—2015年呈上升趋势,2016—2018年呈现下降趋势,平均蓝水总量较高的地区分布在甘肃、宁夏和新疆。玉米是西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中蓝水足迹最小的作物,平均蓝水足迹为0.45 m^(3)·kg^(-1);水稻的蓝水足迹最大,平均蓝水足迹为0.77 m^(3)·kg^(-1)。基于碳足迹和水足迹进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以各省(区)不同作物种植面积为决策变量,并根据不同权重设置重点减少碳排放(生态效益)和重点增加绿水利用(水资源效益)的优化情景。情景1碳排放总量减少1.9%,绿水利用总量增加5.0%;情景2碳排放总量减少11.8%;情景3绿水利用总量增加6.7%。【结论】西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碳排放和水总量时空差异显著。碳足迹方面,该地区三大粮食作物平均FCF呈现增加,PCF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水足迹方面,该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绿水足迹高于全国均值,其中玉米绿水足迹最大,水稻绿水足迹最小。在粮食作物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小麦种植面积增加6.7%、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分别减少5.8%和8.0%,经济、资源和生态效益均有一定的改进。综上所述,多目标优化后可以提高绿水资源利用,减少碳排放量,缓解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水足迹 种植结构优化 粮食作物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中晚全新世火历史集成重建与气候演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剑波 李建勇 +3 位作者 韩岳婷 杨锐 韩潇潇 徐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9,共14页
为了探讨西北地区古火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28个样点的炭屑和黑碳记录,集成重建该区8 kaBP的古火变化序列;同时结合古植被、古气候、历史文献等记录,分析了古火活动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中晚全新世火历... 为了探讨西北地区古火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28个样点的炭屑和黑碳记录,集成重建该区8 kaBP的古火变化序列;同时结合古植被、古气候、历史文献等记录,分析了古火活动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中晚全新世火历史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①火活动波动阶段(8~6 kaBP),古火事件发生频繁,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②火活动平稳阶段(6~4 kaBP),气候趋于暖湿化,植被有所发展,贮藏了一定的燃烧质;③火活动快速上升阶段(4~2 kaBP),人类活动成为火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古火活动频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④火活动大范围发生阶段(2~0 kaBP),气候由湿冷向干冷转化,生物质干燥易燃,农业快速发展,朝代更替和战争频繁,火活动异常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屑 黑碳 火历史 气候演化 人类活动 西北地区
下载PDF
西北地区城市旅游时空关联效应——基于高级别景区供给的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燕 孙根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以西北地区为例,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异质性空间自回归模型,对高级别景区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和城市旅游时空关联效应及其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西北地区城市旅游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合作应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策略;②短... 以西北地区为例,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异质性空间自回归模型,对高级别景区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和城市旅游时空关联效应及其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西北地区城市旅游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合作应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策略;②短期来看高级别景区增加有助于本地旅游人次上涨,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长期来看对本地和邻近城市旅游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本地旅游拉动更大;③高级别景区组合供给是提升西北地区城市旅游效应和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的充分条件,仅依靠5A级景区的带动效用有限;④西北地区城市的旅游时空关联效应具有异质性,84.31%的城市与邻近城市为旅游空间合作关系,空间竞争型城市主要位于新疆北部和西北地区东部局地;(5)西北旅游发展稳态城市呈散点、随机分布,具有经济优势的城市更易从旅游合作中获益并成长为区域旅游增长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景区 时空关联 西北地区 城市 旅游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朱瑷嫒 殷颂葵 刘琼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0-1219,共10页
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借助非期望非径向SE-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市域尺度农业生态效率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差异系数、Dagum基尼系数、全局趋势分析、全局莫兰指数... 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借助非期望非径向SE-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市域尺度农业生态效率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差异系数、Dagum基尼系数、全局趋势分析、全局莫兰指数和空间误差模型等指标和方法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中位数在波动中由0.512上升至1.001,年均增长率约为6.93%,且市域间农业生态效率的差异程度呈现出缩小的态势。(2)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出梯次性的圈层空间分布特征,投影趋势线在南北方向呈现出“U型”特征,而东西方向则是在由西向东平滑上升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倒U型”特征。(3)劳均耕地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农业机械密度与化肥使用强度则对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SE-SBM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19
作者 王顼 张立凤 +2 位作者 王羱 刘洋 谢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7-520,共14页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现在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对台风期间的ENWC平均日降水(TP)有影响。7月份台风的位置和强度对降水影响显著,8月份台风的位置、强度和频数对降水都有影响,9月份影响较小。台风的影响具有地域选择性,不同的月份这种选择性不同,对不同等级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其影响主要表现在EOF分解的第二模态以及强降水和极强降水等级上,这说明了台风不是影响TP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和非线性的,台风的出现是通过影响东亚地区中高纬度的槽脊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低纬度低涡的强度和位置来形成有利于降水的条件,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相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建立的降水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出降水分布和强度,这说明台风对TP的影响主要是非线性的,且降水强度越强,非线性作用越明显。同时,随机森林模型也显示出台风的位置是影响ENWC降水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降水 西太平洋台风 随机森林方法
下载PDF
基于复合事件指数的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风险评估
20
作者 钱潭锐 逯家彤 +1 位作者 粟晓玲 吴海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构建了两个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指数:标准化复合事件指数SCEI和混合干热事件指数BDHI,并评估了SCEI和BDHI在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中的监测能力。以严重程度、面积覆盖百分比和发生频率分...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构建了两个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指数:标准化复合事件指数SCEI和混合干热事件指数BDHI,并评估了SCEI和BDHI在西北地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中的监测能力。以严重程度、面积覆盖百分比和发生频率分析了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风险变化。结果表明:由于BDHI充分考虑了不同干热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其在西北地区监测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能力明显优于SCEI,而SCEI存在将湿热状况误判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情况。相较于1982—1993年,1994—2022年西北地区发生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严重程度、范围和频率更高;1994—2022年西北地区发生轻度、中度、重度等级以上的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25%、10%;新疆中部、甘肃北部和东部、青海南部和陕西大部分地区在1982—1993年几乎未发生过重度等级以上的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但上述地区在1994—2022年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风险评估 复合事件指数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