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7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北高原牧区低收入群体生计能力调查与稳定增收策略
1
作者 王林梅 段龙龙 《中国西部》 2024年第3期49-58,共10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低收入群体返贫风险监测是国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文章基于对川西北高原牧区6个县的田野调查,利用获得的105户低收入群体一手资料详细评估了该群体的生计水平...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低收入群体返贫风险监测是国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文章基于对川西北高原牧区6个县的田野调查,利用获得的105户低收入群体一手资料详细评估了该群体的生计水平和生计能力。研究表明:受访群众整体生计能力指数处于偏低状态,占比达到66%,相对较高生计能力仅占34%,返贫风险较高。同时人力资本低下与能力贫困、抗风险能力低与支出型贫困、内生动力不足与心理贫困三者交织是该群体容易返贫的主要诱因。鉴于此,推动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应该从加强其人力资本培训,健全产业稳定增收新机制,建立联动针对性返贫风险预测信息化管理政策响应体系和构建稳定增收的社会兜底保障机制四层面出发,系统性出台适用于川西北高原牧区普惠性、特色性的反贫困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牧区 低收入群体 生计能力调查 稳定增收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高速公路沿线坡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
作者 谭书平 杨鹏 +4 位作者 王琦 单永体 尹静 王兴旺 冯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99-102,115,共5页
以久马高速公路沿线不同坡度的12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坡度范围的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等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坡度在10°~15°范围内时,土壤的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及速... 以久马高速公路沿线不同坡度的12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坡度范围的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等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坡度在10°~15°范围内时,土壤的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坡度范围内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其他坡度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较大。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坡度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坡度在10°~15°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高速公路 坡度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饲用燕麦产量和生殖性状相关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3
作者 袁艺 陈冬明 +3 位作者 刘伟 呼延美静 吕奥 王德贵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6-1123,共8页
【目的】为筛选出适宜在川西北高原推广种植的饲用燕麦品种。【方法】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对17个饲用燕麦品种的生产和生殖相关性状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7个燕麦品种中锋利的鲜草产量最高(51.42 t/hm^(2... 【目的】为筛选出适宜在川西北高原推广种植的饲用燕麦品种。【方法】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对17个饲用燕麦品种的生产和生殖相关性状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7个燕麦品种中锋利的鲜草产量最高(51.42 t/hm^(2)),甜燕1号干草产量最大(16.28 t/hm^(2));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倒伏率、穗长、株高、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第三茎节粗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将17个性状分为5个主成分,依次为小穗数、茎长、株高、叶茎比和分蘖数,累积贡献率达到86.35%。依据K-means聚类分析,将17个品种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株高最高、茎节数最多;第Ⅱ类群,鲜草产量最高、茎节最粗、旗叶长宽最大;第Ⅲ类群产量最少、旗叶面积最小、小穗数最少;第Ⅳ类群植株矮小,茎节数较少、鲜草产量偏低。【结论】依据5个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悍马、甜燕2号、麦迪逊3个品种在川西北高原的产量、生殖相关性能优良,具有高产优质饲用燕麦的潜力,适宜在当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西北高原 农艺性状 生产性能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冀西北高原不同土壤类型高产 优质饲草作物品种比较筛选初报 被引量:3
4
作者 吕爱枝 牛瑞明 +2 位作者 吴文荣 乔永明 闫贵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0期8-11,共4页
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冀西北半干旱高寒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对13个玉米品种和4个莜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消化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反交冀丰58在滩地种植产量最高,其次为冀丰503,其最高鲜重产量分别为60000kg/hm2和56000kg/hm2,相... 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冀西北半干旱高寒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对13个玉米品种和4个莜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消化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反交冀丰58在滩地种植产量最高,其次为冀丰503,其最高鲜重产量分别为60000kg/hm2和56000kg/hm2,相应干重产量分别为10500kg/hm2和9250kg/hm2。9244莜麦在滩地种植其产量高于其它3个莜麦品种,鲜重产量最高达32852kg/hm2,相应干重产量为8377kg/hm2。玉米和莜麦两种作物混合比较,在滩地种植的反交冀丰58玉米的消化能处于第一位。在降水一定的年份,同样的栽培条件下,滩地的储水量大,耗水量小,玉米和莜麦在滩地的水分利用率均高于沙地,这也是两种作物滩地产量高于沙地产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玉米 青莜麦 产量 消化能 西北高原 土壤 品种比较 饲草作物 土壤类型 高产优质 西北高原 玉米品种 初报 筛选 产量高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9
5
作者 鄢家俊 白史且 +4 位作者 马啸 干友民 张昌兵 游明鸿 张建波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99-106,共8页
对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13个野生老芒麦居群的15项穗部形态指标进行了研究。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表明,13个居群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793 7),且居群内遗传变异(69.31%)大于居群间(30.69%);聚类分析将这13个居群分为3... 对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13个野生老芒麦居群的15项穗部形态指标进行了研究。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表明,13个居群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793 7),且居群内遗传变异(69.31%)大于居群间(30.69%);聚类分析将这13个居群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长和宽、单穗重、小穗长、内外稃长和每穗轴节小穗数等是造成13个居群老芒麦穗部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海拔、纬度、经度和降水量对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性状变异贡献较大,而年均温对此影响不大。此外,提出了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老芒麦 穗部性状 变异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的光和CO2利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振亚 张晓宁 +4 位作者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21-7832,共12页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光和CO_2利用以及光合碳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对不同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以及碳同化速率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增温显著降低了茭草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光能利用幅(LSP-LCP)、CO_2饱和点(CSP)、CO_2利用幅(CSP-C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却显著增加了其CO_2补偿点(CCP);相反,增温显著提高了黑三棱的LSP、(LSP-L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而显著降低了其LCP,但对其CO_2利用参数无显著影响。(2)2种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温度处理下,茭草在6、8月的LSP和(LSP-LCP)均显著高于10月的对应值,其P_(nmax)也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降低;黑三棱的光响应参数在不同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其P_(nmax)在8月最高,而在6月和10月相对较低。(3)温度因子与茭草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负相关,而与黑三棱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的温度因子中,日间积温对P_(nmax)和(LSP-LCP),年均温和最低温对(CSP-CCP)值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进一步表明,气候变暖对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光合作用存在影响,但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响应,这种差异响应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的改变,其有关生态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大气增温 湖滨带优势植物 光合作用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晓宁 刘振亚 +4 位作者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11-7820,共10页
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大气增温对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掌握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通过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 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大气增温对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掌握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通过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和(3.5±0.5)℃,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土-水界面的质量衰减对大气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大气增温促进了4种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但其质量衰减率在不同分解界面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增温对水界面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作用最大,并随着增温的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次是土-水界面,增温对大气界面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作用最小。(2)植物凋落物初始C/N值与其凋落物质量衰减率呈负相关,大气增温对低初始C/N值物种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更为显著。(3)相对于大气增温,植物凋落物初始C/N值对其凋落物质量衰减的影响高于大气增温对其质量衰减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促进湿地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生态功能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湿地植物物种有关,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增温 湖滨带植物 凋落物分解 西北高原
下载PDF
西北高原重要吸血昆虫的物候学研究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增加 石淑珍 +2 位作者 杨银书 宫占威 张继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04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 了解西北高原格尔木地区重要媒介生物及吸血昆虫的本底与物候学,制定防治对策,控制其危害。方法 现场观测描述法和形态分类法。结果 研究阐述了候鸟、小型兽类(鼠)、重要媒介生物及吸血昆虫的种群组成、一日数量动态和全年季节消长... 目的 了解西北高原格尔木地区重要媒介生物及吸血昆虫的本底与物候学,制定防治对策,控制其危害。方法 现场观测描述法和形态分类法。结果 研究阐述了候鸟、小型兽类(鼠)、重要媒介生物及吸血昆虫的种群组成、一日数量动态和全年季节消长,获得重要吸血昆虫13科36属89种:蚊科3属8种,蠓科4属22种,虻科5属7种,蚋科1属5种,硬蜱科2属3种,恙螨1属3种,蚤类7科20属41种。观察描述了西北高原格尔木地区具有代表性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观测记录了当地自然界的气象水文现象;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结论 本研究为当地广大军民和西部开发者防治重要媒介生物及吸血昆虫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候学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吸血昆虫 物候学 防治对策 种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滇西北高原的孢粉记录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石胜强 袁道先 +2 位作者 罗伦德 郝秀东 赵增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19-127,共9页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滇西北高原YXL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1 570 cal.yr BP以来,滇西北高原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冷干...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滇西北高原YXL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1 570 cal.yr BP以来,滇西北高原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冷干-略转暖湿-冷干-转暖增湿-冷干-转为暖湿-温和偏干-温凉偏干的气候变化历程,其间多有反复;YXL剖面孢粉记录与董哥洞、葫芦洞石笋记录在古气候变化大趋势上基本一致,对H2、H1、YD、MWP、LIA等气候事件反映明显;YXL剖面孢粉记录中全新世大暖期升温增湿的速度慢于石笋记录和冰芯记录,其干冷气候期持续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均与高原环境有关,并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香格里拉 孢粉记录 石笋记录 孢粉带 植被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的地貌垂直地带性与寒冻夷平面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信宝 吴积善 +2 位作者 汪阳春 贺秀斌 齐永青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7-611,共5页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流水地貌带,<3 800 m;冰缘地貌带,3800~4200 m;冰川地貌带,>4200 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本文提出了高原面形成的寒冻夷平机制,并认为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流水地貌带,<3 800 m;冰缘地貌带,3800~4200 m;冰川地貌带,>4200 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本文提出了高原面形成的寒冻夷平机制,并认为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形成的寒冻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形成了冰川发育的高山;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形成了融冻土流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此外,还延伸联想到青藏高原夷平面和高原隆升的一些科学问题,如冻融侵蚀在高原地貌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地面隆升幅度与地壳构造上升幅度,高原面高度的区域差异和大冰盖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地貌垂直地带性 融冻土流 寒冻夷平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2009-2016年牦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变迁和整合子携带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朝喜 贺冬梅 汤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05-1713,共9页
【目的】针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和牦牛疾病防控中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对2009-2016年度采自川西北高原地区散养牦牛(包括健康和患病)的粪便、屠宰场宰杀牦牛的胃肠道内容物和病死牦牛的脏器1 908株大肠杆菌进行27种... 【目的】针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和牦牛疾病防控中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对2009-2016年度采自川西北高原地区散养牦牛(包括健康和患病)的粪便、屠宰场宰杀牦牛的胃肠道内容物和病死牦牛的脏器1 908株大肠杆菌进行2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整合酶基因检测,以了解川西北高原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变迁规律和整合子携带情况,为牦牛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利用WHONet 5.6软件包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Ⅰ类和Ⅱ类整合酶基因以检测分离菌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携带情况。【结果】2009-2016各年度分离的大肠杆菌对27个药物的耐药水平表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除了2014-2016年度分离菌株对土霉素的耐药水平和2015-2016年度分离菌株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水平超过60.00%外,其他年度分离菌株对其余23个试验药物的耐药水平较低,其中对乙酰甲喹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均在30.00%以下,对乙酰甲喹的敏感性高于利福平。不同年份的菌株整合子携带率也不同,788株携带至少一种类型整合子,占41.30%(788/1908),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和Ⅱ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140株,占7.34%(140/1908)。其中,携带Ⅰ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582株,携带Ⅱ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346株,分别占30.50%(582/1908)和18.13%(346/1908)。【结论】川西北高原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整合子携带情况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防治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资料,保证抗菌药物在川西北地区的正确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牦牛 耐药性变迁 整合子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及山地灾害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信宝 吴积善 汪阳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3-640,共8页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前者可以形成冰川发育的高山,后者为融冻地貌等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主要位于流水地貌带与冰缘地貌带的交界地带,滑坡、崩塌、融冻土流是工程沿线的主要斜坡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工程沿线地区泥石流沟数量多、规模小,但流水地貌带内的部分沟谷可能有大型泥石流发生.融冻土流是该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侵蚀产沙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冰缘地貌和流水地貌的交错带部位,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西线工程 西北高原 地貌垂直地带性 山地灾害
下载PDF
中国西北高原汉族人群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柯 郭晓宇 +4 位作者 韩潇 欧剑锋 白海 王存邦 潘耀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5-800,共6页
目的:探讨HLA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找AA易感基因。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西北高原汉族人群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83名健康无血缘关系对照者进行HLA-A*/-B*-DRB1*基... 目的:探讨HLA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找AA易感基因。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西北高原汉族人群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83名健康无血缘关系对照者进行HLA-A*/-B*-DRB1*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对HLA基因分布频率和优势比(OR)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患者组基因频率HLA-A*0201(45.0%vs 33.1%)、B*1501(11.0%vs5.5%)、B*5501(9.0%vs 4.1%)和DRB1*0901(19.0%vs 10.8%)显著增高,优势比(OR)为1.657、2.138、2.314和1.932,x2为4.882、3.876、3.863和4.473(P<0.05)。AA组A*0301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0%vs 10.7%),其OR为0.349,x2为4.154(P<0.05),HLA-A*0201男性基因频率低于女性(38.2%vs 59.4%),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LA-A*0201、B*1501、B*5501和DRB1*0901基因和AA存在正相关,A*0301和AA存在负相关,其中HLA-A*0201还具有性别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HLA基因 汉族人群 中国西北高原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洪茂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1期12-15,共4页
利用数量化理论对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水源、植被类型、隐蔽条件,次要因子为食物丰盛度、人为干扰和海拔高度;其最适生境为隐蔽条件较好、水源较近的草甸草原。
关键词 西北高原 藏原羚 数量化理论 生境选择 夏季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马麝(横断山亚种)的夏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洪茂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2期98-103,共6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数量化理论处理分析数据,对川西北高原马麝(横断山亚种)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麝(横断山亚种)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植被类型、隐蔽条件、坡向和人为干扰,次要因子有食物丰盛度、坡度、坡...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数量化理论处理分析数据,对川西北高原马麝(横断山亚种)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麝(横断山亚种)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植被类型、隐蔽条件、坡向和人为干扰,次要因子有食物丰盛度、坡度、坡位、水源和天敌干扰,其最适生境条件为隐蔽条件好、干扰少、主要位于阴坡的灌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马麝 横断山亚种 夏季 生境 食物丰盛度 水源 天敌
下载PDF
冀西北高原植被生产力与退耕对策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玉华 张立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113-2116,共4页
依据冀西北高原的气候与土壤条件 ,进行了区域内不同类型农田农林草现实生产力状况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就不同植被而言 ,不论是草甸栗钙土还是砂质栗钙土 ,农田和草地与林地相比具有明显的生物产量优势 ,而农田和人工草地之间的生物... 依据冀西北高原的气候与土壤条件 ,进行了区域内不同类型农田农林草现实生产力状况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就不同植被而言 ,不论是草甸栗钙土还是砂质栗钙土 ,农田和草地与林地相比具有明显的生物产量优势 ,而农田和人工草地之间的生物产量差异相对较小 .就不同农田类型而言 ,草甸栗钙土植被生产力明显高于砂质栗钙土 .在明确不同植被现实生产力间差异的基础上 ,提出了要首先实施砂质栗钙土农田的退耕 ,退耕地只能还草 ,不能还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植被 现实生产力 退耕 对策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山地灾害垂直地带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积善 张信宝 汪阳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由于形成山地灾害的多种自然因素具有垂直地带性,尤其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水,超过一定高度后由液态成为固态,从而也造成了山地灾害的垂直地带性,从高到低可分为冰雪型、冻融型和流水(含地下水)型等三个山地灾害垂直带,高低两带之间主体... 由于形成山地灾害的多种自然因素具有垂直地带性,尤其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水,超过一定高度后由液态成为固态,从而也造成了山地灾害的垂直地带性,从高到低可分为冰雪型、冻融型和流水(含地下水)型等三个山地灾害垂直带,高低两带之间主体界线在川西北高原地区为4900m和3500m。各带均有其特有的山地灾害,其中冰雪型山地灾害主要有冰崩、雪崩、冰面湖崩决等;冻融型山地灾害有冻融土流、冻融滑塌、冻融坍塌、融冻泥流、寒冻岩屑流和冰湖溃决等;流水型山地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泥石流坝和滑坡坝溃决等。认清这些灾害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对于在相应地带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时,避免、减轻或妥善处治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山地灾害 垂直地带性
下载PDF
四川西北高原藏狐的夏季微生境选择 被引量:7
18
作者 龚明昊 胡锦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6-269,共4页
This study on microhabitat selecti on of Tibetan fox( Vulpes ferrilata )was conducted in July 1999 at Shiqu,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It se t 10 factors in 97 sample spots and collected them every 10 days,the Vande r... This study on microhabitat selecti on of Tibetan fox( Vulpes ferrilata )was conducted in July 1999 at Shiqu,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It se t 10 factors in 97 sample spots and collected them every 10 days,the Vande rloeg Scavia′s index was chosen as the discrimination index for the microhabit at select ion of Tibetan fox to analyse the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n that fox prefer to select those habitats, in which, the base diameter of shrub is bet ween 50 cm and 100 cm and the height range is between 30 cm and 50 cm.Furthermore, the slope range is between 20 o and 30 o and the relative altitude range is between 100 m and 200 m.Our researches demonstrated that, for Tibetan fox, the main threat comes from human activity.The local people should pay more care on fox and protect the shrubs i n itDK’s habit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西北高原 藏狐 夏季 微生境选择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露蕊乌头毒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符华林 李英伦 +2 位作者 干友民 黎德兵 卢胜明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毒性作用 西北高原 乌头属植物 合理开发利用 草地生态 化学分类 四川西部 甘肃南部 毒性研究 植物资源
下载PDF
冀西北高原不同植被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侯大山 刘玉华 王云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3期271-274,共4页
冀西北高原为高寒半干旱地区,降水是此地区土壤水分的唯一给源,研究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对高效利用降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被生长期内不同土层土... 冀西北高原为高寒半干旱地区,降水是此地区土壤水分的唯一给源,研究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对高效利用降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被生长期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存在差异。生长前期,3种植被0 ̄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农田耕翻地最高,水分条件最好,人工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互有高低,30 ̄60cm土层退耕还林地最高,人工草地最少。生长前期,农田耕翻地表层土壤水分较好,能满足春季作物生长要求。生长中期,0 ̄30cm土层农田耕翻地最低,人工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互有高低。30 ̄60cm土层农田耕翻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生长后期,0 ̄60cm土层农田耕翻地土壤含水量最高;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与退耕还林地相比较,0 ̄40cm土层差异不大,40 ̄60cm土层退耕还林地高于人工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高原 土壤水分 莜麦地 苜蓿地 榆树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