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西南各民族水文化进展评析和趋势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崔海洋 袁倩莹 陈子华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111,163,共11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水文化相关议题越来越重视。本文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对西南各民族水文化研究进行进展评析,发现中国民族学视角下水文化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术群体,同时水文化概念的不断引申一定程度上...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水文化相关议题越来越重视。本文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对西南各民族水文化研究进行进展评析,发现中国民族学视角下水文化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术群体,同时水文化概念的不断引申一定程度上搭建了与国际学界水文化研究的对话点,但少有超出族别研究园囿,存在定义泛化、方法固化、对象简约化等问题。当下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水污染、水治理、水安全议题凸显,面对这些挑战,水文化研究不应该被定位为片面、泛化的文化表征,而应当同现实的水文生态环境紧密关联,并对国家水情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议题作出积极、直接的回应。因此,在了解民族与水环境共存、共生态势基础上,加强水文化调查资料整理、多学科理论研究体系构建,以及西南民族水文化与国家政策的互动关联性探讨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评估其适应机制、适应效能,并在现代发展中加以利用,这是中国民族学视角下水文化研究的一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西南各民族 生态民族 知识图谱 共被引关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各民族民间传说中的铜鼓文化记忆
2
作者 陈金文 《河池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9-36,共8页
就传说看,在壮族及其他西南各民族的民间记忆中,铜鼓不仅仅是由人类以金属铸造而成的纯物理器具,而是有生命、有意志、有人性、有神通的神圣之物;它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神器,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之时,它会挺身而出,它是各种妖魔的克星,... 就传说看,在壮族及其他西南各民族的民间记忆中,铜鼓不仅仅是由人类以金属铸造而成的纯物理器具,而是有生命、有意志、有人性、有神通的神圣之物;它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神器,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之时,它会挺身而出,它是各种妖魔的克星,是人类的救星。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铜鼓在传统社会为何具有那么重大的价值,铜鼓文化为什么能够在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绵延传承2 000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各民族 民间传说 铜鼓文化记忆
下载PDF
西南各民族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与工业时代的互文性
3
作者 李劼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5-21,共7页
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传统农业生计保持了种植养殖品种的多样化,它们是今天改进与改良种植养殖品种的重要生物资源,而在有突出适应性的传统农业生计基础上建构的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样态,则是为我们今后生活方式的丰富提供更多可能性的重要... 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传统农业生计保持了种植养殖品种的多样化,它们是今天改进与改良种植养殖品种的重要生物资源,而在有突出适应性的传统农业生计基础上建构的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样态,则是为我们今后生活方式的丰富提供更多可能性的重要社会文化资源。身处工业时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西南各民族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各民族 传统农业生计 工业时代 社会文化资源 互文性
下载PDF
清代西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何以可能——以林业生态史料为研究中心
4
作者 李良品 颜夏含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8-186,共9页
清代西南各民族之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逻辑起点在于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清代西南各民族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本逻辑:一是对“天人共生”观念的深刻理解,二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思想的有效传承,三是对“保... 清代西南各民族之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逻辑起点在于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清代西南各民族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本逻辑:一是对“天人共生”观念的深刻理解,二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思想的有效传承,三是对“保护自然”思想的具体践行。清代西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王朝国家政策主导、地方流官指导实施、各地民众积极配合的三条路径。在实施过程中的法治保障主要来自国家成文制度、地方制度法规、当地民众的民间制度。文章以“和谐共生”为理论视角,以清代西南各民族为主要群体,通过对清代西南各民族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本逻辑、路径遵循和法治保障的探讨,以增进西南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充实和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提供历史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南各民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论
原文传递
茶名释考——兼谈西南各族对中国茶业的贡献 被引量:3
5
作者 耿中耀 皇甫睿 杨秋萍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4-189,共6页
唐代以前,"茶"有诸多异名,如"荼""槚""荈""蔎""茗"等。前人通常都是凭借音韵、文字、训诂等传统办法,去考订这些异名的来历,及其能指与所指,却疏于关注到这些异名乃是来... 唐代以前,"茶"有诸多异名,如"荼""槚""荈""蔎""茗"等。前人通常都是凭借音韵、文字、训诂等传统办法,去考订这些异名的来历,及其能指与所指,却疏于关注到这些异名乃是来自西南各民族的传统语词,更忽略了西南各族人民对中国茶业兴盛所做出的贡献。借助民族学的文化生态分析手段表明,这些异名受到茶叶原产地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而具备了各不相同的"农艺"内涵。这样的差异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支撑今天我国茶产业的辉煌,也可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名 释名 西南各民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