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代改流与中国西南疆域的整合 被引量:2
1
作者 黄秀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31-37,共7页
清雍正以来西南土司区域大规模的改流活动,对中国西南疆域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改流,独立的土司辖区不复存在,被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版图内,行政区划与内地划一。随着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王朝"夷夏大防"的文化... 清雍正以来西南土司区域大规模的改流活动,对中国西南疆域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改流,独立的土司辖区不复存在,被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版图内,行政区划与内地划一。随着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王朝"夷夏大防"的文化隔离政策随之取消,转而在原土司区域大力推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汉文化。在此过程中,西南土著居民自愿不自愿地完成中原文化认同。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文化认同的加强,西南土司区域自此被完全整合进中国国家疆域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疆域 改土归流 行政区划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论历史时期西南疆域空间结构的多元属性和流动特征--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边疆视角” 被引量:16
2
作者 尹建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0,共10页
空间结构应是用以探讨西南疆域社会及其关系格局演变的叙事单位。首先,地理生态环境的非均质性与多样性,对西南边疆社会文化面貌及疆域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形塑作用;其次,历史上不同人群的长期活动,构成了西南疆域内部和外部不同层次的&qu... 空间结构应是用以探讨西南疆域社会及其关系格局演变的叙事单位。首先,地理生态环境的非均质性与多样性,对西南边疆社会文化面貌及疆域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形塑作用;其次,历史上不同人群的长期活动,构成了西南疆域内部和外部不同层次的"中心-边缘"关系及其互动;再次,西南疆域空间稳定性和流动性的两个面向,反映了西南疆域社会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动态变化特点。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弥补了传统开发治理史单向度"线性历史"叙事模式的不足,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多层次的叙述结构,可以从中获得有关该区域历史发展变迁整体性的理解和认识,凸显出以环境、族群和疆域空间为主题的"复线历史"的叙述特征。此外,这一研究取向还有助于把讨论的议题进一步延伸到西南边疆地区如何进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空间的问题上来,进而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的叙述框架,为当前学术界所关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问题,提供一种"边疆视角"和阐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疆域 空间结构 中心与边缘 中华民族共同体 边疆视角
下载PDF
南诏的守土措施与中国西南疆域的稳定与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万永林 谷跃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54,共6页
本文认为南诏是唐代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重要政权,它在唐朝的支持下,拓展了祖国的西南边疆,并创立了一系列稳定疆土的措施与办法,为中国西南疆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南诏 西南疆域 稳定与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