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被引量:2
1
作者 韩雷 刘宪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4-24,共11页
传统乞巧节是作为甘肃西和民众生活此在而被传承或展演的,是以织女神为崇拜对象的女性节日,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传统乞巧节是作为甘肃西和民众生活此在而被传承或展演的,是以织女神为崇拜对象的女性节日,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乞巧节期间以有悖自然传承和民众意愿的"精致化"、"碎片化"的官方操控方式进行展演;其存在本身亦渐趋碎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和乞巧节 本真性 视阈
下载PDF
浅谈西和乞巧节的原初性及其地域性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柯杨 《民间文化论坛》 2013年第5期81-84,共4页
我国传统的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虽然最初都起源于星辰崇拜,但在民俗发展史上,两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演变轨迹、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甘肃省西和县乞巧节(女儿节)的原初性质和岁时节日与民间信仰相统一的地域特色,强... 我国传统的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虽然最初都起源于星辰崇拜,但在民俗发展史上,两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演变轨迹、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甘肃省西和县乞巧节(女儿节)的原初性质和岁时节日与民间信仰相统一的地域特色,强调了在传统节日保护工作中要尊重各地的民俗传统和特色,不能人为地划一,更没有必要改变其内涵,称之"中国的情人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乞巧节(女儿) 原初性 地域特色
下载PDF
论西和乞巧节的现代变迁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秋芝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13,共6页
西和乞巧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新元素,在民俗主体、组织形式、活动场域和社会功能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既是由它作为民俗文化的变异性质所决定的,也深受社会时代、文化空间、国家话语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西和乞巧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新元素,在民俗主体、组织形式、活动场域和社会功能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既是由它作为民俗文化的变异性质所决定的,也深受社会时代、文化空间、国家话语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西和乞巧节的嬗变与现代变迁,是遵循文化进化规律的。我们应该在遵循节日民俗变迁和文化进化规律的前提下,既使西和乞巧节能够不断吸收、融合新时代的文化元素,又要使其能够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原生形态及其精髓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同时,要挖掘西和乞巧节在养育子女,教育孩子,凝聚精神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所蕴藏的丰富人生智慧和宝贵财富。可以说,西和乞巧节的现代变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西和乞巧节的现代变迁及其原因和规律,有助于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乞巧节 民俗主体 组织形式 活动场域 社会功能 现代变迁
下载PDF
从传统到当下——甘肃西和乞巧节文化空间变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宪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72-77,共6页
位于西和境内的漾水河是西汉水的源头,其流域至今还存有独具特色的乞巧文化。传统农耕社会及女性地位的低下造就了西和乞巧节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女性人格的安全阀。周期性的地位逆转让长期生活在三从四德观念下的西和女性存有一... 位于西和境内的漾水河是西汉水的源头,其流域至今还存有独具特色的乞巧文化。传统农耕社会及女性地位的低下造就了西和乞巧节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女性人格的安全阀。周期性的地位逆转让长期生活在三从四德观念下的西和女性存有一丝慰藉,并为她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起到了保护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当代西和乞巧节已经转变为全体女性的狂欢节。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西和乞巧文化出现了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严重影响乞巧节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乞巧节 仪式 文化空间 变迁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乞巧与西和乞巧文化研究
5
作者 窦康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5期90-94,共5页
“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其放在乞巧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进行纵横对比,不难发现,西和乞巧文化是对中国乞巧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关键词 乞巧 西和乞巧节 乞巧文化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