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隋唐宫廷燕乐中西域乐器的配置
1
作者 毛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8-160,共3页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君主开明,各地民间音乐文化大量输入,无论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还是民族器乐都深受统治者和人民的喜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唐朝音乐的发展。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西域音乐传入中原,同时西域也吸收中原音乐,形成多民族...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君主开明,各地民间音乐文化大量输入,无论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还是民族器乐都深受统治者和人民的喜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唐朝音乐的发展。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西域音乐传入中原,同时西域也吸收中原音乐,形成多民族音乐文化一片繁荣的景象,呈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其中,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发展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隋唐宫廷燕乐中西域音乐的使用就是其代表性之一。在隋唐时期宫廷燕乐中不光采纳西域传入的乐曲还使用西域乐器作为伴奏乐器使之成为丝竹与吹打乐兼具的管弦乐队形态。因此,本文试从隋唐宫廷音乐中多部乐与歌舞大曲的伴奏乐器中所使用西域乐器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乐器 宫廷燕乐 使用
下载PDF
甘肃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佛背光乐伎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庄壮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0-41,共2页
产生于西秦时期的甘肃炳灵寺石窟背光乐伎,比麦积山、莫高窟的同类乐伎造型要早,并以其整体规模、选用乐器及其组合配置、乐与舞的完美配合、佛与乐舞的密切关系等,深刻地揭示出西秦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追求,反映了我国早期石窟音乐文... 产生于西秦时期的甘肃炳灵寺石窟背光乐伎,比麦积山、莫高窟的同类乐伎造型要早,并以其整体规模、选用乐器及其组合配置、乐与舞的完美配合、佛与乐舞的密切关系等,深刻地揭示出西秦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追求,反映了我国早期石窟音乐文化艺术表达的方式,凝聚着古代艺术家的勤劳智慧和创造才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炳灵寺石窟 佛背光乐伎 西秦时期 中原乐器 西域乐器 乐舞 炳灵寺石窟 甘肃 整体规模 审美情趣 艺术表达 音乐文化 麦积山 莫高窟 艺术家
下载PDF
唐诗中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3
作者 李嘉宝 韩璐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155,共4页
唐诗中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期间西域民族的民族特征,也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维度的视角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这种文化也表征于唐诗中,集中彰显了唐诗... 唐诗中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期间西域民族的民族特征,也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维度的视角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这种文化也表征于唐诗中,集中彰显了唐诗中的西域乐器文化以及西域舞蹈文化。西域文化对于唐朝诗人创作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其形象思维的唤醒具有重要意义,其诗歌意象与文化历史载体记录不仅彰显了西域特质,也凸显民族融合的恢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西域乐器 胡旋舞 形象思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