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上庙地点2022年发掘简报
1
作者 刘威 赵东月 +8 位作者 赵燕林 何鑫 李晓健 种建荣 豆海锋 刘军幸(绘图) 陈新儒(绘图) 刘威(照相) 何鑫(照相)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6,共12页
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考古队,继续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上庙地点发掘区进行发掘。本年度清理商周时期墓葬10余座,墓葬年代集中在商末至西周早期,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此次发掘为泾河流域商周时期聚落特征及社会演... 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考古队,继续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上庙地点发掘区进行发掘。本年度清理商周时期墓葬10余座,墓葬年代集中在商末至西周早期,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此次发掘为泾河流域商周时期聚落特征及社会演进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西头遗址 商周墓地
下载PDF
白灰面-草拌泥地坪——西头遗址新石器时代复合建筑材料科学研究
2
作者 王茜蔓 李婷 +6 位作者 严景臣 杨富巍 刘妍 先怡衡 张坤 唐丽雅 陈欣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14-2522,共9页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一处包含了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丰富遗存的人类文化遗迹。在该遗址的上西头村和南头村发掘点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窑洞式房址,且部分房址的地坪为“白灰面-草拌泥”复合建筑材料,保存较为完整...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一处包含了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丰富遗存的人类文化遗迹。在该遗址的上西头村和南头村发掘点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窑洞式房址,且部分房址的地坪为“白灰面-草拌泥”复合建筑材料,保存较为完整。本文首先采用了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白灰面-草拌泥”地坪的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为进一步解决样品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分析和技术原理等问题,又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差热分析仪(TGA-DSC)、能谱仪(ED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白灰面”、草拌泥以及“白灰面-草拌泥”交界面进行了成分的分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白灰面”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由料礓石烧制后经过碳酸化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白灰面”有三层,应是经过三次涂抹叠加而成,每层白灰面厚度都基本一致且均不超过1 mm;“白灰面”的基底是草拌泥,其中的秸秆纤维起加筋强化和抑制开裂作用;涂抹“白灰面”时,石灰水渗入草拌泥中而氢氧化钙发生碳酸化反应产生了碳酸钙,有助于草拌泥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白灰面”和草拌泥两种建筑材料至今仍结合紧密,两者之间仅有10~20μm的间距,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先民已经广泛掌握了“白灰面-草拌泥”这种复合建筑材料及其施工工艺。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远古先民对于天然材料的认识、利用以及梳理传统建筑科技文明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旬邑西头遗址 “白灰面” 草拌泥 复合建筑材料
下载PDF
泉州市西头村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征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严巍 黄楷滨 +1 位作者 赵冲 牛元莎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0期146-149,共4页
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泉州市西头村为例,基于文献史料分析、测绘数据整理,在通过建筑类型学对其典型传统民居三间张两落大厝、五间张两落大厝及三间张榉头止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建筑空间特征进行了归纳,探讨了闽南特色建筑空间... 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泉州市西头村为例,基于文献史料分析、测绘数据整理,在通过建筑类型学对其典型传统民居三间张两落大厝、五间张两落大厝及三间张榉头止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建筑空间特征进行了归纳,探讨了闽南特色建筑空间的特色所在。相关研究的开展为西头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同时还为闽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 传统民居 建筑特征 平面形制 空间布局
下载PDF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南头村地点2019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斌 同杨阳 +6 位作者 杨磊 陈新儒(绘图) 姜淼(绘图) 方丹(绘图) 王文渊(照相) 钱耀鹏 赵有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4,共12页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至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的灶1座、灰坑8座,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器。发掘所...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至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的灶1座、灰坑8座,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器。发掘所获的仰韶文化遗存多属半坡类型,少数为庙底沟类型。本次发掘为建立西头遗址的年代序列、研究旬邑地区仰韶文化的分布以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南头村地点 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下载PDF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南头村地点2019年龙山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5
作者 刘斌 同杨阳 +4 位作者 杨磊 钱耀鹏 赵有义 李明珠(整理) 刘琳琳(整理)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0,共18页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旬邑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龙山时期陶窑1座、灶1座、灰坑50个,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石、骨器,...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旬邑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龙山时期陶窑1座、灶1座、灰坑50个,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石、骨器,为研究本地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聚落布局、生业模式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南头村地点 龙山时期
下载PDF
陕西省旬邑县西头遗址调查简报 被引量:11
6
作者 韦星星 豆海锋 +2 位作者 王振 赵有义 杨磊 《草原文物》 2020年第1期16-27,共12页
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旬邑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古豳地考古队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初步勘探,明确该遗址是一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初步分析,该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 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旬邑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古豳地考古队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初步勘探,明确该遗址是一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初步分析,该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及明清时期遗存,其中以西周时期遗存为主。该遗址的调查为泾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及K域社会结构等问题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先秦时期 考古调查 古豳地
下载PDF
干娘住在村西头
7
作者 谢庆立 《人民周刊》 2017年第9期90-90,共1页
干娘说:“你在外面太劳累。有一回,我梦见你病了,腿走着有点不利索。好,这下子我放心了!”临别,干娘嘱咐我:“好不容易日子顺了,你要好好地做事。俺啥也不求你。”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干娘住在村西头
下载PDF
牛家屯 西头村 不一样的新农村
8
作者 白晶 《西部大开发》 2008年第1期18-19,共2页
在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各地独具特色的新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貌似白墙青瓦的整齐划一背后,又有哪些让人们未见又值得思量的问题呢?本文中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的两个新农村建设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旬邑县 咸阳市 陕西省 西头
下载PDF
子牙河系大西头枢纽混凝土病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9
作者 董功强 《河北水利》 2004年第3期40-40,42,共2页
大西头枢纽位于衡水市大西头村西北300m的滏阳河上,南节制闸和船闸组成,担负着子牙河系防洪、蓄水任务。工程于1973年动工兴建,1975年建成并投入运用。节制闸为胸墙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宽14rn,分3孔,单孔净宽4m;闸底板厚1.2m... 大西头枢纽位于衡水市大西头村西北300m的滏阳河上,南节制闸和船闸组成,担负着子牙河系防洪、蓄水任务。工程于1973年动工兴建,1975年建成并投入运用。节制闸为胸墙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宽14rn,分3孔,单孔净宽4m;闸底板厚1.2m,底板高程11.0m;闸墩顶高程19.5m,机架桥排架柱为双柱双层框架结构,高6.4m。船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225.6m,闸厢为护坡式结构,长100m,分上下两闸首,各为1孔,净宽均为8.4m,闸门为钢闸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枢纽 子牙河 节制闸 闸室 钢筋混凝土结构 船闸
下载PDF
大西头枢纽节制闸底板裂缝分析及处理
10
作者 刘鑫 《河北水利》 2005年第4期39-39,共1页
滏阳河大西头枢纽位于衡水市桃城区大西头村西北,是滏阳河上的控制工程,由节制闸和船闸组成,主要任务是防洪排涝、蓄水灌溉、发展航运.节制闸共3孔,每孔净宽4m,长13m,闸底板厚1.2m.该工程1972年6月开工,1975年11月竣工.
关键词 滏阳河 西头枢纽 节制闸 底板裂缝处理 补强加固方法
下载PDF
大西头枢纽节制闸底板裂缝分析
11
作者 高连全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5年第2期55-56,共2页
本文对节制闸底板裂缝的五个原因:保护层过大;施工质量差;闸底扬压力增大;底板与闸墩布置有缺陷;没有考虑边荷载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建议.
关键词 西头枢纽工程 节制闸 底板裂缝 施工质量 闸底板扬压力
下载PDF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上庙地点北魏墓M75出土琥珀来源研究
12
作者 赵家宁 梁云 +4 位作者 艾昊 杜星雨 李晓健 先怡衡 李雨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4年第5期47-57,共11页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北魏墓M75的时代约为北魏中期,墓主可能来自当时活跃在关中盆地北缘的一支游牧鲜卑人群。墓室棺内头侧出土一件圆帽状琥珀饰件,可能是用来佩戴的头饰或项饰,类似形制的琥珀饰件亦见于山西大同地区,目前仅见于鲜卑墓葬...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北魏墓M75的时代约为北魏中期,墓主可能来自当时活跃在关中盆地北缘的一支游牧鲜卑人群。墓室棺内头侧出土一件圆帽状琥珀饰件,可能是用来佩戴的头饰或项饰,类似形制的琥珀饰件亦见于山西大同地区,目前仅见于鲜卑墓葬中——可能跟特定人群、观念或功能相关,值得进一步关注。本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对该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该琥珀饰件的红外光谱有明显的“波罗的海肩”,可以确认是波罗的海琥珀,推测其应该是经欧亚草原进入北魏平城,再自北向南从雁北地区进入关中北缘的。这是目前首例通过科技分析确定产地的北魏时期琥珀,本研究可为深入讨论中古早期波罗的海琥珀的传播提供新材料和可靠的时空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北魏 琥珀 产地 佩饰
下载PDF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2022年调查采集动物骨骼初步分析
13
作者 孙涵 李晓健 +3 位作者 田雨萌 甘如饴 刘威 李悦 《文物春秋》 2024年第4期31-39,共9页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乡西侧的西头村,2022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共发现动物骨骼540件,其中从遗迹中采集的动物遗存共186件,分属龙山—商周、龙山—汉唐、商周、商周—汉唐、唐宋等不同时期...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乡西侧的西头村,2022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共发现动物骨骼540件,其中从遗迹中采集的动物遗存共186件,分属龙山—商周、龙山—汉唐、商周、商周—汉唐、唐宋等不同时期。经鉴定,这些动物骨骼标本包括鸟纲和哺乳纲,至少代表10个属种,包括鸟纲、兔、狗、家猪、鹿科、狍、牛科、黄牛、羊亚科、羊等。分析不同种属动物的数量占比可知,猪、牛、羊、狗是西头遗址商周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动物资源,其中牛羊数量的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骨骼 西头遗址 商周时期
下载PDF
商周时期角镞制作流程的分析与研究初探:以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14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71-1482,共12页
西头遗址(357) 02′15.56″N,1087) 12′59.68″E)位于陕西省旬邑县,是目前泾河流域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其中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鹿角料、半成品角镞、成品角镞,它们之间具有关联的制作工序为复原和研究西头遗址角镞的... 西头遗址(357) 02′15.56″N,1087) 12′59.68″E)位于陕西省旬邑县,是目前泾河流域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其中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鹿角料、半成品角镞、成品角镞,它们之间具有关联的制作工序为复原和研究西头遗址角镞的加工流程及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研究采用形态分类、动物种属鉴定、痕迹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对西头遗址出土的鹿角料、半成品角镞、成品角镞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西头遗址出土鹿角料16件,其中5件可以确认为梅花鹿(Cervus nippon),其余11件仅能够鉴定为梅花鹿或马鹿(Cervusnippon/Cervuselaphus)。西头遗址出土的鹿角料表面均有锯切痕迹,主要分布在鹿角的主枝、眉枝、角基的截断面;出土半成品角镞1件,由鹿角制成,其表面有打磨痕迹、条痕,主要分布在铤部;出土67件成品角镞,其中66件角镞由鹿角制成,1件因风化严重,材质无法辨识。成品角镞中有58件表面存在锯切痕迹、打磨痕迹、刻划痕迹、条痕。西头遗址角镞的加工流程可分为六道工序:原料采备→截断角料→截取角条→制作粗坯→打磨成型→精细加工;此外,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西头遗址角镞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西头遗址鹿角料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采集自然脱落的鹿角和人为获取非自然脱落的鹿角两种方式,梅花鹿作为西头遗址角镞制作的主要来源,很可能在当地被猎杀并将鹿角与头部分离从而获取鹿角资源。鹿角料的截断方式为从多个方向环绕一周进行锯切,且保持中间部分未被锯断,随后将鹿角料两端分别放置在垫物及地面上,再用重物进行敲击,直至断开。以往研究认为铤部的加工痕迹是刀削痕迹,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打磨也可以产生相同的痕迹。该研究对于揭示古人制作角镞的完整加工流程及不同环节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进一步认识商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的制骨活动积累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商周时期 角镞 加工流程 制作工艺 动物资源
原文传递
ArcGIS支持下的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
15
作者 豆海锋 李伟涛 +2 位作者 李晓健 李雨生 刘威 《西部考古》 2023年第2期1-14,共14页
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2022年,西北大学采用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获得了大量遗物及聚落考古数据。充分利用ArcGIS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信息化分析,构建起西头遗址的年代框架... 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2022年,西北大学采用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获得了大量遗物及聚落考古数据。充分利用ArcGIS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信息化分析,构建起西头遗址的年代框架及聚落演进过程,为西头遗址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区域系统调查 聚落考古 人群变迁
原文传递
骨镞杀伤力的实验考古学研究——以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16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西部考古》 2023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测试不同形制骨镞的杀伤力。实验结果显示双翼镞穿透力及杀伤力最强,可完全射穿猪的肋骨;三棱镞、圆锥状镞杀伤力较强,可射穿猪的肋骨,且三棱镞、圆锥状镞的杀伤力与镞身长度呈正相关。平头镞杀伤力最小,但亦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可射穿猪的皮、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业模式以及骨镞的使用痕迹,推断西头遗址骨镞的功能为战争、狩猎或弋射之用。本项研究对探讨骨镞背后所反映的生业模式、战争冲突等人类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骨镞 实验考古 杀伤力测试 功能用途
原文传递
山西吉县(西头)方言的韵母系统
17
作者 张威娜 《方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山西吉县属中原官话汾河片。吉县(西头)方言中古阳声韵和入声韵已全部丢失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也无鼻化韵,是一种纯元音的韵母系统。本文梳理了吉县(西头)方言韵母的文白异读和韵类分合关系。鼻音韵尾消失以后,依靠借入强势方言和语流... 山西吉县属中原官话汾河片。吉县(西头)方言中古阳声韵和入声韵已全部丢失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也无鼻化韵,是一种纯元音的韵母系统。本文梳理了吉县(西头)方言韵母的文白异读和韵类分合关系。鼻音韵尾消失以后,依靠借入强势方言和语流音变等手段来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吉县(西头)方言 汾河片中原官话 纯元音
原文传递
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商周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8
作者 豆海锋 李悦 +2 位作者 杨磊 岳连建 赵有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39,F0002,共19页
2018年对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的发掘,商周时期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角器等。根据遗迹及遗物特点,推断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此次发掘,为区域文化序列构建、文化布局变迁研究及对早期... 2018年对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的发掘,商周时期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角器等。根据遗迹及遗物特点,推断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此次发掘,为区域文化序列构建、文化布局变迁研究及对早期周文化的探索等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旬邑县 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 泾河流域 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 古豳地
原文传递
辽宁东港市山西头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韶钢 陈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6,97-98,共12页
2002年和2003年,对辽宁东港市山西头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房址5座、灰坑4个、灶址2处。5座房址中有4座为土坑半地穴式,1座为石筑半地穴式。出土遗物以石器和陶器为主。遗址的年代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该遗址的... 2002年和2003年,对辽宁东港市山西头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房址5座、灰坑4个、灶址2处。5座房址中有4座为土坑半地穴式,1座为石筑半地穴式。出土遗物以石器和陶器为主。遗址的年代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辽东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东港市 西头遗址 青铜时代 商代
原文传递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20
作者 豆海锋 叶之童 李亚萍 《西部考古》 2022年第2期228-240,共13页
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塬的西侧边缘地带,考古发现有商周时期和汉代的文化遗存,以商周时期为主。我们通过系统的浮选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麦、小麦、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藜、野大豆、狗尾... 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塬的西侧边缘地带,考古发现有商周时期和汉代的文化遗存,以商周时期为主。我们通过系统的浮选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麦、小麦、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藜、野大豆、狗尾草、马鞭草、野燕麦等非农作物,浮选结果说明鱼嘴坡地点先民从事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鱼嘴坡地点的植物遗存中还存在粟的颖果、带稃颖果及粟稃共存现象,说明该区域存在一定规模的粟类加工活动。通过对古豳地各个遗址动植物考古工作的总结分析,发现古豳地先民具有基本相似的生业模式,即以旱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这种混合型生业经济为周人崛起之后“小邦周”灭“大邑商”提供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各个遗址对农业和畜牧业的不同偏重或可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 植物遗存 旱作农业 古豳地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