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层次结构与体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吉惠 《人文杂志》 1987年第6期104-109,97,共7页
文化史研究自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提倡后,扩大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渐趋沉闷的传统史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反思历代修史“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因而他在其史学活动的后期。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 层次结构 思想 思想模式 西学为体 道家思想 宋明理学 中学为用
下载PDF
洋务派与“中体西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全顺 《广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109-111,共3页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地主阶级开始发生了新的政治分化,出现了以冯桂芬、李鸿章、张之洞、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保中学”的...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地主阶级开始发生了新的政治分化,出现了以冯桂芬、李鸿章、张之洞、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保中学”的双重性质,反映了中西文化处在激烈冲突的情势下调和共容的形态,在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初始阶段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 冯桂芬 郑观应
下载PDF
中国近四百年各派文化主张源流考 被引量:2
3
作者 许苏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21,共9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的演变●“西化”与“全盘西化”●“世界化”与“充分世界化”●“中西会通”与“全盘化西”●“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说的由来●“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论”与“中西为体,中西为用。”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的演变●“西化”与“全盘西化”●“世界化”与“充分世界化”●“中西会通”与“全盘化西”●“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说的由来●“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论”与“中西为体,中西为用。”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几种因素常常限制着人们的视野,妨碍了思想史著述的真实性:一是“人微言轻”的传统使小人物的创见易于被湮没,二是某种客观的时势使人们把某种并非创见的主张推崇为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张 全盘西化 西用 中学为用 充分世界化 西学为体 西学为 中学为体 中西互为体 明清之际
下载PDF
略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泱泱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7-81,共5页
论述了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发展阶段、思想来源、本末观及其具体主张 ,并对他的三个“为本”的思想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认为郭氏是洋务运动中最为激进的思想家 ,并孕育了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 ,但总的说来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关键词 洋务思想家 本末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下载PDF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解——从跆拳道现象出发兼论民族传统体育之发展
5
作者 贠琰 刘盼 《中华武术(研究)》 2011年第6期92-94,共3页
本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切入点,运用逻辑分析法,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从文化交流的层面剖析跆拳道推广成功的社会原因。并以此为借鉴,提出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保护措施,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相关的... 本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切入点,运用逻辑分析法,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从文化交流的层面剖析跆拳道推广成功的社会原因。并以此为借鉴,提出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保护措施,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为体 西学为 跆拳道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民本思想与温氏集团企业文化建设
6
作者 张利庠 姜棽 《饲料博览》 CAS 2021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的概念,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概念产生于19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逐盛,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q...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的概念,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概念产生于19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逐盛,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 西学东渐 民本思想 中学为体 西学为
下载PDF
陈寅恪的“体、用”观与其魏晋隋唐史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晴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陈寅恪“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之言,为学人熟知,理解各有不同,但其实反映了他对中外文化交流,抱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处“西学”亦指“虏学”)的基本态度。由此立场出发,陈以魏晋、隋唐史为专攻,希... 陈寅恪“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之言,为学人熟知,理解各有不同,但其实反映了他对中外文化交流,抱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处“西学”亦指“虏学”)的基本态度。由此立场出发,陈以魏晋、隋唐史为专攻,希图以史为鉴,指出文化交流的“一致性”:“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但陈并非族裔中心论或汉族中心论者,而是强调胡人、汉人之分不如胡化、汉化更为重要,又指出汉末以来各民族间的冲突和融合及诸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促成了隋唐的强盛。陈揭示这一阶段历史发展阶段的个别性,为的是以小见大,概括历史演化的通则,表现为历史主义的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学为体西学为 魏晋隋唐史 历史主义 中外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西体中用——谭嗣同的文化观 被引量:3
8
作者 章启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1999年第2期57-64,共8页
本文作者认为,谭嗣同的文化观具有鲜明的“西体中用”的理论特征,他的许多论述和观点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因此将谭嗣同的文化观归结为康有为、梁启超的“西学中用”,或为“会通中西”说。
关键词 谭嗣同 西中用 纲常名教 尽变西法 王夫之 君主专制政 文化观 “中西用”论 西学为体 中国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在历史拐弯处相遇
9
作者 沉洲 《文史天地》 2024年第8期20-23,共4页
巧遇一个机缘,我去了黔滇桂三省区交界的贵州安龙县,参加研讨在当地或出生、或成长、或为官过的古人话题。不期然,在故纸堆里与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张之洞猝然相遇我所生活的福州城市中心,有一片闻名遐迩的三坊七巷,一片不大的街巷... 巧遇一个机缘,我去了黔滇桂三省区交界的贵州安龙县,参加研讨在当地或出生、或成长、或为官过的古人话题。不期然,在故纸堆里与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张之洞猝然相遇我所生活的福州城市中心,有一片闻名遐迩的三坊七巷,一片不大的街巷里浓缩了中国半部近代史。开眼向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清末,留名青史的角色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张之洞这个名字于我如雷贯耳。然,“英雄”不知出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为体 西学为 中兴名臣 张之洞 三坊七巷 贵州安龙 近代史 相遇
原文传递
张之洞曾抵制外来语
10
作者 安立志 《各界》 2023年第10期42-42,共1页
张之洞生前曾位极人臣,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至今余响不绝。他曾指出,“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可见,他对“西学为用”认识是清醒的。然而,当他意识到“今日之世变,岂特春... 张之洞生前曾位极人臣,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至今余响不绝。他曾指出,“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可见,他对“西学为用”认识是清醒的。然而,当他意识到“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他也不免迷茫与,在“西学为用”上,似乎又表里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为体 西学为 张之洞 表里不一 外来语 秦汉
原文传递
中西文化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黎澍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0-55,共6页
本文是我1980年11月在山东大学举行的义和团运动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据说在当时与会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映。什么样的强烈的反映?是赞成还是反对?说者笑而不答。我想,大概是遭到强烈的反对了。反对什么?我判断可能是因为这个发言... 本文是我1980年11月在山东大学举行的义和团运动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据说在当时与会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映。什么样的强烈的反映?是赞成还是反对?说者笑而不答。我想,大概是遭到强烈的反对了。反对什么?我判断可能是因为这个发言提出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使一些人误会为主张"全盘西化",感到难以接受。于是我想,大概是说得不周全或者是完全错了,再想想看。一搁多年,经过反复的思索和观察,我依然认为我是对的,决定略作修改和补充,公开发表这个发言稿,请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我希望弄清楚,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近代中国到底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问题 西学为体 近代中国 学术讨论会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 义和团运动 中学为用 全盘西化 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西方审美,东方神韵
12
作者 未可 闵晨轩 《缤纷》 2005年第8期42-43,共2页
5年前,刚从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的蒋琼耳,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跟随自己"到欧洲去,到法国去,到艺术之都巴黎去"的心灵召唤,踏上了到法国学习艺术设计的道路。作为蒋琼耳的朋友,大家都非常喜欢她设计的家具--这些延续了... 5年前,刚从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的蒋琼耳,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跟随自己"到欧洲去,到法国去,到艺术之都巴黎去"的心灵召唤,踏上了到法国学习艺术设计的道路。作为蒋琼耳的朋友,大家都非常喜欢她设计的家具--这些延续了中国传统的作品正体现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精神。出生在上海,成长于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蒋琼耳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及海派精神气质。她以西方的手法表现自己体认的中国文化,那份优雅与她热情的画完全不同,融合与对立的精神也随之显现。蒋琼耳全新中国概念的家具通过非常现代的表现手法,将新材料与传统精神结合,独具东方神韵。这新材料就是"杜邦可丽耐",我们通常会在厨房、卫浴的台面看到它的身影,然而那只是它的初级应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 新材料 传统精神 中学为用 西学为体 表现手法 家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