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东区(Ⅱ区)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
作者 朱志刚 丁利娜 +7 位作者 张中华 王殿平 孙建国 张志伟 雷金福 刘凤英 李卫国 韩鸿业 《文物春秋》 2018年第3期31-39,共9页
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东区(Ⅱ区)共发现墓葬107座,其中汉代墓葬数量最多,魏晋北朝和明清时期墓葬次之,还有极少量的唐代及辽金墓葬。西汉墓葬多为竖穴土坑木棺墓,有的有木椁和头厢,出土有陶罐、陶壶、陶鼎、陶盒、铜镜等典型器物组合;... 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东区(Ⅱ区)共发现墓葬107座,其中汉代墓葬数量最多,魏晋北朝和明清时期墓葬次之,还有极少量的唐代及辽金墓葬。西汉墓葬多为竖穴土坑木棺墓,有的有木椁和头厢,出土有陶罐、陶壶、陶鼎、陶盒、铜镜等典型器物组合;魏晋北朝墓葬发现了精美的"位至三公"铜镜;明清时期墓葬除了陶瓷器,还发现了完整的八宝纹铜镜等。延庆西屯墓地的发掘对研究妫水河流域的考古序列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延庆 西屯墓地东区 汉代 魏晋北朝 明清
下载PDF
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东汉墓M100发掘简报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利娜(摄像) 王殿平(摄像) +2 位作者 刘凤英(绘图) 孙建国(绘图) 张志伟(绘图) 《文物春秋》 2021年第2期50-60,F0002,F0003,共13页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墓葬490座,以汉代墓葬数量最多。其中M100是该墓地发现的东汉砖室墓中规模最大、形制最为特殊的一座。墓葬为双墓道九室砖室墓,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为研究和探讨东汉晚期幽燕地区砖室墓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墓葬490座,以汉代墓葬数量最多。其中M100是该墓地发现的东汉砖室墓中规模最大、形制最为特殊的一座。墓葬为双墓道九室砖室墓,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为研究和探讨东汉晚期幽燕地区砖室墓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延庆 西屯墓地 M100 双墓道九室砖室墓 东汉晚期
下载PDF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
3
作者 丁利娜 李冬楠 +4 位作者 刘凤英(图) 孙建国(图) 张志伟(图) 丁利娜(摄) 王殿平(摄)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7,F0002,共16页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各时期墓葬490座,以汉代竖穴土坑墓数量最多,其中,又以不同规格类型的西汉木椁墓最具特色。有规模较大的带墓道单棺、双棺木椁墓,也有规模较小、数量最多的长方形单棺、双棺木椁墓。在这批木椁墓中发现了铜盆、...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各时期墓葬490座,以汉代竖穴土坑墓数量最多,其中,又以不同规格类型的西汉木椁墓最具特色。有规模较大的带墓道单棺、双棺木椁墓,也有规模较小、数量最多的长方形单棺、双棺木椁墓。在这批木椁墓中发现了铜盆、铜鼎、铜提梁卣、铜熏炉等一整套精美的青铜器,也发现了陶鼎、陶盒、陶壶、陶罐组合,以及2~3件陶罐或者陶罐和陶壶等器物组合,为研究当时社会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延庆 西屯墓地 汉代 木椁墓
原文传递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瓮棺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利娜(文/摄影) 王殿平(拍摄)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2,共10页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瓮棺墓18座,除了单人儿童葬,还发现了两例儿童合葬和一例成人二次葬。这批瓮棺墓分布较为集中,葬具以3件陶釜的组合为主,陶釜的形制体现了燕文化统治区的特色。这批瓮棺墓的发掘增添了北京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瓮棺墓18座,除了单人儿童葬,还发现了两例儿童合葬和一例成人二次葬。这批瓮棺墓分布较为集中,葬具以3件陶釜的组合为主,陶釜的形制体现了燕文化统治区的特色。这批瓮棺墓的发掘增添了北京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瓮棺葬材料,同时也为建立妫水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延庆 西屯墓地 瓮棺葬 战国晚期 西汉早期
原文传递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出土汉代铜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杨菊 李延祥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2年第3期76-80,共5页
延庆西屯墓地出土的汉代铜器对于了解北京地区汉代铜器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揭示该批铜器包含的科学信息,本文对其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西屯墓地出土铜器的材质以铜锡铅... 延庆西屯墓地出土的汉代铜器对于了解北京地区汉代铜器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揭示该批铜器包含的科学信息,本文对其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西屯墓地出土铜器的材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仅两件铜盆检测为铜铅二元合金、一件铜带钩为铜锡铅砷四元合金,且三类材质的合金化程度较低。除铜镜外,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器物类型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可见其青铜技术逐步衰退。多数铜器为铸造而成,根据器物的需要,还在局部采用热锻、热锻后冷加工等加工方式,说明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根据需要应用相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屯墓地 汉代 铜器 合金 金相组织
原文传递
华北民族融合进程中人群生存方式及对健康的影响——以北京延庆西屯村墓地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思媚 周亚威 +2 位作者 朱泓 丁利娜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探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和融合,对揭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极具重要意义。目前,历史文献与人群体质特征的研究,为了解华北地区东周以后人群的混合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但在民族交融过程中生存方式的转变及其对人... 探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和融合,对揭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极具重要意义。目前,历史文献与人群体质特征的研究,为了解华北地区东周以后人群的混合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但在民族交融过程中生存方式的转变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尚缺乏细致地研究。为此,本文以北京延庆西屯村墓地汉魏时期的人骨为对象,对其开展C、N稳定同位素分析,并紧密结合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及历史文献,揭示自汉至北朝期间先民生存方式的变迁及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先民食物中包含大量的C4类,反映了粟黍农作物种植业在先民生存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汉至北朝,先民的δ13C值明显升高,可能与民族融合进程中统治阶级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和多项利农措施的实施密切相关;而北朝时期人群死亡高峰的推后及女性平均身高的增高,则可能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群的营养健康相关。本文通过对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分析与人骨体质特征的有机结合,为揭示我国民族间融合进程中人群生存方式的变迁及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稳定同位素 营养健康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 人群体质特征
下载PDF
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亚威 丁丽娜 +1 位作者 张中华 朱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72-75,共4页
为探讨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罹患特点及发展趋势,观察和统计了北京西屯墓地318例个体4888枚牙齿的龋病情况,人骨标本分别属于汉代、北朝和明清时期.对西屯汉代人群的龋患牙位进行具体分析,并选取了6个古代组(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 为探讨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罹患特点及发展趋势,观察和统计了北京西屯墓地318例个体4888枚牙齿的龋病情况,人骨标本分别属于汉代、北朝和明清时期.对西屯汉代人群的龋患牙位进行具体分析,并选取了6个古代组(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三燕文化时期)同汉代组进行牙患率的比较.结果表明,汉代组和北朝组的牙患率都较高,明清组则远低于前两组;汉代组的龋均远高于北朝组和明清组,后两者相近.西屯汉代人群的下颌磨牙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前磨牙和尖牙;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发病率最低.同其他古代组牙患率的比较结果表明,西屯汉代的牙患率处于较低水平.西屯汉代和北朝组的牙患率接近农牧兼营文化人群的数值,明清组的牙患率则接近以游牧为主的文化人群的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西屯墓地 龋病 牙患率 龋均 牙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