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流动背景下技术改进与选择案例研究——抗战后方“战时建筑”设计混合策略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海清 敬登虎 《建筑师》 2020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发明与传播是全球流动背景下技术研发与输出的主要形式,而后发地区建筑活动的技术策略也并非仅限于被动接受输入之一途。本研究聚焦抗战时期中国后方"战时建筑"及其"简易建筑技术",侧重于重庆地区,特别关注建筑结... 发明与传播是全球流动背景下技术研发与输出的主要形式,而后发地区建筑活动的技术策略也并非仅限于被动接受输入之一途。本研究聚焦抗战时期中国后方"战时建筑"及其"简易建筑技术",侧重于重庆地区,特别关注建筑结构设计,梳理并描述"战时建筑"普遍采用的材料、结构、构造和施工技术概况。进而,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和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两所高校建筑为重点展开案例研究,基于原始设计图纸与档案的查阅和针对性的田野调查,采用结构力学分析结合剖面(空间)设计分析这一跨学科研究方法,揭示其设计采取混合策略的意图正在于寻求空间合用性、结构合理性与易建性诉求的综合平衡,是一种基于设计思维转变的建筑技术进步。它不仅表征了一种认知进展的萌发,而且还投射出技术改进与选择的历史逻辑与机制:在抗战后方特定时空条件下,中国建筑师开始意识到中西木构技术其实各有长短的真相,由此尝试跳脱再现模式,针对"中国问题",基于效率考量,开拓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战时建筑 西式建筑技术 民间建筑技术 混合 易建性 技术改进 技术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