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西岸西汉先民用海的新发现及对“西汉海侵”的启示 被引量:9
1
作者 商志文 陈永胜 +4 位作者 姜兴钰 王福 李建芬 施佩歆 王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8-1481,共14页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迄今所发现的距现代海岸线最近的、被海相层覆盖的西汉先民用海遗址。全新世中期海退以来,渤海湾西岸至少有5道主要的贝壳堤——岭地古海岸线,它们的初始年龄分别是6.6~6.2ka cal BP、5.5 ka cal BP、3.3 ka cal BP、2.4~2 ka cal BP和0.9ka cal BP(即4650~4250 BC、3550 BC、1350 BC、450~50 BC和1050 AD)。每一道堤——岭岸线在其形成发育期,均构成当时的海、陆界线:界线向海一侧是古海区、向陆一侧是高水头海水影响的低地。上古林——齐家阜堤——岭岸线形成于战国——西汉时期,岸线后的大面积洼地直至东晋——北魏时期曾频繁地被高水头海水淹浸,穿港路西汉遗址则直接被海相层覆盖,二者共同为"西汉海侵说"提供了地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遗址 西汉海侵 堤—岭古岸线 海水淹浸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西汉海侵事件研究述评
2
作者 冯晓多 《秦汉研究》 2021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与谭其骧先生认为,渤海湾西岸于西汉中后期存在海侵现象。对此,陈雍据该区遗迹年代提出质疑,并认为不应将海侵等同于海溢。之后,王守春通过文献资料,以莱州湾来论证渤海湾海侵;而商志文则从地质学方面证实了海侵...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与谭其骧先生认为,渤海湾西岸于西汉中后期存在海侵现象。对此,陈雍据该区遗迹年代提出质疑,并认为不应将海侵等同于海溢。之后,王守春通过文献资料,以莱州湾来论证渤海湾海侵;而商志文则从地质学方面证实了海侵存在的事实。通过对各方观点、论争过程的总结,对"海侵""海溢"的释名,及遗迹年代的考古学分析,结合地质学与当时气候背景等,可知西汉中晚期渤海湾西岸确有海侵,且属"水动型海平面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西汉海侵 东汉遗迹 水动型海平面升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