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邹城市西苇水库月降水量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梁玉荣 甘信娟 聂圣菊 《山东水利》 2018年第7期9-10,13,共3页
采用指数平滑模型和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两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西苇水库水文站的月降雨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指数平滑模型来预测的降雨量预测数值是固定的序列,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得到的月降雨量基本与实测月降雨... 采用指数平滑模型和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两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西苇水库水文站的月降雨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指数平滑模型来预测的降雨量预测数值是固定的序列,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得到的月降雨量基本与实测月降雨量相符,说明该模型可以用于降雨量的分析和预测,如在预测的过程中不断使用最新数据,并调整模型,则模型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会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苇水库 月降雨量 指数平滑法 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时间序列
下载PDF
邹城市西苇水库超标准洪水应对措施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红 张建东 张涛 《山东水利》 2015年第1期47-48,共2页
分析了邹城市西苇水库应对超标准洪水的对策,提出了防汛抢险措施,并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抢险办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西苇水库 超标准洪水 对策分析
下载PDF
西苇水库不同标准洪水对下游淹没影响分析
3
作者 郑言峰 王猛 +2 位作者 卢岳 赵宇 于西达 《山西建筑》 2022年第9期184-187,共4页
以西苇水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MIKE 21的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分析了西苇水库发生不同标准洪水时的淹没范围及最大淹没水深,并进行了分类汇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洪水防控重点在于100 a和10 000 a两个关键洪水标准;此外,当发生超标准洪... 以西苇水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MIKE 21的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分析了西苇水库发生不同标准洪水时的淹没范围及最大淹没水深,并进行了分类汇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洪水防控重点在于100 a和10 000 a两个关键洪水标准;此外,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转移地点至少应高于地面2.0 m以上,以减少淹没损失。分析结果不仅能提高大坝应急管理水平,也可以为下游河道及城区洪水防御重点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苇水库 二维水动力模型 超标准洪水 淹没水深 淹没面积
下载PDF
邹城市西苇水库灌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4
作者 赵艳 许开峰 聂井良 《科技与生活》 2010年第11期204-204,共1页
首先介绍邹城市西苇水库灌区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对实施西苇水库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对环境影响作简要评价。
关键词 西苇水库 灌区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下载PDF
西苇水库网箱养鱼泛库的思考
5
作者 周之武 《齐鲁渔业》 2001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西苇水库 网箱养鱼 泛库现象 原因分析 网箱密度 气候 网箱死鱼处理 渔业环保
原文传递
邹城市西苇水库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
作者 张红 张建东 张东 《探索科学》 2019年第3期148-148,共1页
邹城市西苇水库位于白马河支流大沙河中段,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该水库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1960年6月基本竣工,流域面积85.3 km^2,水库总库容1.0194亿m^3,兴利库容0.4111亿m^3.1984年截辽引河工程完成后,流域面积增加到113.6km^2.200... 邹城市西苇水库位于白马河支流大沙河中段,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该水库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1960年6月基本竣工,流域面积85.3 km^2,水库总库容1.0194亿m^3,兴利库容0.4111亿m^3.1984年截辽引河工程完成后,流域面积增加到113.6km^2.2009年实施西苇、莫亭水库联合调度工程后,又增加流域面积40 km^2,现流域面积达到153.6 km^2.西苇水库流域内山区占10%,丘陵占90%.流域形状为扇形,地势东高西低,地面高程一般在90~280m之间,流域内多山、多岭、多沟河,植被稀少,旱季沟河干枯,雨季洪水暴涨暴落.该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及工业供水、农业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西苇水库下游保护面积为452.3km^2是邹城市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两孟'、104国道、京沪铁路、城西兖矿集团九个大型煤矿和两个电厂(邹县电厂、里彦电厂)等工矿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面积 西苇 水库 邹城市 电厂 流域
原文传递
Restora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Degraded Saline Reed Wetlands:A Case Study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 China 被引量:11
7
作者 WEN Bolong LIU Xingtu +2 位作者 LI Xiujun YANG Fuyi LI Xiao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The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are key issues of all the wetlands worldwide. Ecological, agronomic,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ally sound, ecologic... The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are key issues of all the wetlands worldwide. Ecological, agronomic,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ally sound, ecologically beneficial engineering restoration method for restoring and utilizing a degraded saline wetland in the western Songnen Plain of China. Hydrological restoration was performed by developing a system of biannual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using civil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bring wetlands into contact with river water and improve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in the wetlands. Agronomic measures such as plowing the reed fields, reed rhizome transplantation, and fertilization were used to restore the reed vegetation. Biological measures, including the release of crab and fish fry and natural proliferation, were used to restore the aquatic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of the restoration were clear and positive. By the year 2009, the reed yield had increased by 20.9 times. Remarkable ecological benefit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Vegetation primary-production capacity increased, local climate regulation and water purification enhanced, and biodiversity increased. This demonstration of engineering techniques illustrates the basic rout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wetlands, that the biodiversity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biological, and agronomic measures based on habitat resto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cess-oriented strategies. The complex ecological system including reeds, fish and crabs is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principles of coexistence and material recycling and provides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odel suitable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degraded saline reed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ed wetlands RE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rational u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