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原鳅个体繁殖力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鸿艳 谢从新 +1 位作者 郑跃平 季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6,共5页
对拉萨河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个体生殖力及其相关生物学参数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藏高原鳅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254-6796粒,平均为2319.9粒;相对生殖力FL为33.6-770.5粒/cm,平均为284.5粒/cm;相对生殖力FW为44.... 对拉萨河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个体生殖力及其相关生物学参数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藏高原鳅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254-6796粒,平均为2319.9粒;相对生殖力FL为33.6-770.5粒/cm,平均为284.5粒/cm;相对生殖力FW为44.0-1981.3粒/g,平均为730.8粒/g。个体生殖力F和FL与各参数正相关,除与肥满度和卵比重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外,其余均显著相关(P〈0.05);FW与各因素均显著相关(P〈0.05),但仅与卵巢重、成熟系数和卵比重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 西藏高原(triplophysa tibetana) 个体生殖力 生物学参数
下载PDF
前鳍高原鳅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观察
2
作者 冯云鹏 杨镒铭 +1 位作者 杨胜保 单云江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缓解水电开发对前鳍高原鳅野生资源造成的影响,2021年对采自四川省会东县鯵鱼河的前鳍高原鳅(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进行人工繁殖,并对其胚胎发育以及仔鱼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前鳍高原鳅为秋冬季产卵的鱼类,在水温13℃条件... 为缓解水电开发对前鳍高原鳅野生资源造成的影响,2021年对采自四川省会东县鯵鱼河的前鳍高原鳅(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进行人工繁殖,并对其胚胎发育以及仔鱼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前鳍高原鳅为秋冬季产卵的鱼类,在水温13℃条件下采用PG+LHRH-A_(3)+HCG催产剂组合结合2针注射的方式催产效果相对较高。观察显示,前鳍高原鳅鱼卵为黏性,在水温13℃条件下,吸水后卵膜径(1.03±0.05)mm,发育至原肠胚的时间为12.2 h,平均出膜时间为100.4 h,出膜仔鱼全长(3.75±0.40)mm,出膜后5~6 d开始摄食,此时卵黄囊未完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鳍高原(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下载PDF
西藏高原鳅、细尾高原鳅和异尾高原鳅消化道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沫洋 杨瑞斌 +2 位作者 杨学芬 樊启学 魏开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2-348,共7页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方法比较研究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stewarti)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结果表明:(1)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均由口咽腔、食道、胃、肠组成。胃"...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方法比较研究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stewarti)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结果表明:(1)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均由口咽腔、食道、胃、肠组成。胃"U"型,无幽门盲囊,肠道短,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异尾高原鳅胃长与消化道长比值最大,比肠长最短,为0.51±0.07,与西藏高原鳅比肠长0.64±0.08和细尾高原鳅比肠长0.70±0.06,差异显著。(2)异尾高原鳅胃黏膜层相对高度大于西藏高原鳅和细尾高原鳅,肌肉层相对厚度也比其他2种鱼厚。前肠黏膜层为异尾高原鳅相对高度最大,肌肉层为西藏高原鳅相对最厚。中肠与后肠黏膜层相对厚度由大到小为异尾高原鳅>细尾高原鳅>西藏高原鳅。综上所述,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均符合肉食性鱼类特征,推测异尾高原鳅的结构特征适于消化更多的动物性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细尾高原 异尾高原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怒江细尾高原鳅生长特征与食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邓华堂 岳兴建 +2 位作者 陈大庆 田辉伍 刘绍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3,共8页
对2008年从怒江采集到的172尾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进行了生长与食性的研究。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分别拟合了细尾高原鳅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耳石适合于细尾... 对2008年从怒江采集到的172尾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进行了生长与食性的研究。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分别拟合了细尾高原鳅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耳石适合于细尾高原鳅的年龄鉴定。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9996×10-5L2.9762(R2=0.9680)。体长与耳石半径间关系式为L=0.0027R1.7230(R2=0.9542)。四种生长方程均能反映其生长规律,其中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达式为Lt=246.9430(1-e-0.05964(t-0.1689));Wt=132.0300(1-e-0.05964(t-0.1689))2.9762。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为18.45龄。食性分析表明:细尾高原鳅为杂食性鱼类,食物组成主要是水生昆虫幼虫,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尾高原(triplophysa stenura) 年龄 生长方程 食性
下载PDF
湘西盲高原鳅种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贺刚 何力 +2 位作者 许映芳 张征 李晓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67,共4页
观察了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其染色体核型和同工酶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湘西盲高原鳅形态学可数性状为背鳍Ⅲ-8,臀鳍Ⅲ-6,胸鳍Ⅰ-11,腹鳍Ⅰ-15~16,尾鳍Ⅰ-16,脊椎骨35;其染色体核型为2n... 观察了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其染色体核型和同工酶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湘西盲高原鳅形态学可数性状为背鳍Ⅲ-8,臀鳍Ⅲ-6,胸鳍Ⅰ-11,腹鳍Ⅰ-15~16,尾鳍Ⅰ-16,脊椎骨35;其染色体核型为2n=48,12m+16sm+12st+8t,臂数NF=76。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和醇脱氢酶(ADH)3种同工酶谱存湘西盲高原鳅中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盲高原(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形态特征 染色体 同工酶
下载PDF
安宁河西昌高原鳅胚胎发育初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湘香 李云峰 +5 位作者 吴世勇 李荣 王红梅 茹辉军 甘维熊 倪朝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48,共5页
通过干法受精获得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受精卵,并观察了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西昌高原鳅受精卵遇水产生强粘性,胚胎发育共经历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出膜前共7个阶段,在水温(22&... 通过干法受精获得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受精卵,并观察了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西昌高原鳅受精卵遇水产生强粘性,胚胎发育共经历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出膜前共7个阶段,在水温(22±0.5)℃情况下,受精卵经历78 h孵出首尾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13±0.12)mm,受精后93 h,50%仔鱼出膜,刚出膜仔鱼多沉在水底,偶尔作间隙性冲游。西昌高原鳅胚胎发育过程与其它鳅科鱼类基本相似,但其发育历程也具有种的特点,胚胎发育历时较长,孵出时器官分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昌高原(triplophysa xichangensis) 胚胎发育 安宁河 形态发育
下载PDF
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的繁殖特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志坚 黄静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3,共6页
以长江上游巫山段支流大宁河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为对象,研究其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第二性征明显,雌雄易于区分。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09:1,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雄鱼均为2龄。精巢1对,成熟系数为0.05~... 以长江上游巫山段支流大宁河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为对象,研究其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第二性征明显,雌雄易于区分。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09:1,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雄鱼均为2龄。精巢1对,成熟系数为0.05~1.30;卵巢1个,成熟系数为1.10—48.23,雌雄的成熟系数曲线均为双峰型。雌性绝对繁殖力为1080~d040粒,平均2865粒。相对生殖力F/OW为198.49—941.68粒/g,平均690.97粒/g。相对生殖力F/L为14.21~53.16粒/mm,平均41.10粒/mm。卵径分布曲线亦为双峰型,卵径0.2—1.1mm,平均卵径0.66mm。贝氏高原鳅具有一年繁殖两次、精巢长期具有成熟精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triplophysa bleekeri) 繁殖特性 大宁河
下载PDF
成年似鲇高原鳅外周血细胞及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柳兰 代敏 +4 位作者 杨淞 吴应斌 汤巨平 杨世勇 杜宗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3,31,共9页
通过对成年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外周血细胞涂片及中肾、肝脏和脾脏组织的印片进行瑞氏(Wright’s)、过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观察各类血细胞形态、大小、分布及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似鲇高原鳅血细胞可... 通过对成年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外周血细胞涂片及中肾、肝脏和脾脏组织的印片进行瑞氏(Wright’s)、过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观察各类血细胞形态、大小、分布及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似鲇高原鳅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各类血细胞的发生(除血栓细胞)均可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外周血中红细胞比例最多,为97.56%,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占52.86%,居白细胞的首位;三种粒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占30.25%。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场所在中肾占45.18%,红细胞的主要发生场所在脾脏,占71.62%,肝脏中未见原始血细胞。在中肾中同时可见嗜酸性、嗜碱性和嗜中性三种粒细胞的发生。各阶段的白细胞PAS染色均显示阳性,但只有各阶段的粒细胞SBB染色显示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鲇高原(triplophysa siluroides) 外周血细胞 血细胞的发生 造血组织 细胞化学
下载PDF
秀丽高原鳅生物学性状与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光华 武祥伟 +4 位作者 于虹漫 冷云 孔令富 张宇 姜志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28,共6页
2013-2014年分析了金沙江流域160尾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的生长性状、繁殖力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秀丽高原鳅由1~8龄个体组成,以2~5龄个体为主,占比为78.1%;雌雄个体比例为1∶1.29。雌雄个体的平均体长分别为67.8... 2013-2014年分析了金沙江流域160尾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的生长性状、繁殖力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秀丽高原鳅由1~8龄个体组成,以2~5龄个体为主,占比为78.1%;雌雄个体比例为1∶1.29。雌雄个体的平均体长分别为67.8 mm与72.7 mm,平均体重分别为4.13 g与4.30 g,雌雄个体间的体长和体重均无显著差异。秀丽高原鳅的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W♀+♂=0.014 9L2.811,(R2=0.89,r=0.864 7)。雌雄个体的Fulton和Clark肥满度分别为1.13与1.02,1.15与0.84,但差异不显著。雌性个体的绝对繁殖力位于825~4 500粒/尾之间,平均1 815粒/尾。肌肉中共检测到18种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与10种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占鲜重)为13.63%,鲜味氨基酸含量为4.22%;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氨基酸评分中,色氨酸分值最小,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高原(triplophysa venusta) 生物学 氨基酸 肌肉
下载PDF
黄河玛曲段似鲇高原鳅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艳萍 娄忠玉 +2 位作者 王太 杜岩岩 焦文龙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89,共4页
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黄河上游玛曲段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扩增出560 bp的片断序列在39个个体中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共界定了10个单倍型。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度较高,为... 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黄河上游玛曲段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扩增出560 bp的片断序列在39个个体中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共界定了10个单倍型。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度较高,为0.861,核苷酸多样度为0.014 19。AMOVA分析显示,96.52%的分子差异位于群体内,遗传分化指数(Fst)值统计检验和系统发育树都表明,3个地理群体之间尚未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建议将黄河上游玛曲段似鲇高原鳅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鲇高原(triplophysa siluroides) D—loop区 种群结构
下载PDF
水温对前鳍高原鳅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欢欢 张运海 +7 位作者 陈文 王萧 刘欣苑 谭刚 张建 师文竹 吴雷 谭德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30,共6页
为了探究养殖水温对前鳍高原鳅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以初始体长(8.72±0.55)mm,初始体重(0.0814±0.0027)g的30日龄前鳍高原鳅幼鱼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8、13、18、23和28℃五个温度梯度,进行为期30天的培育。结果显示,8、1... 为了探究养殖水温对前鳍高原鳅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以初始体长(8.72±0.55)mm,初始体重(0.0814±0.0027)g的30日龄前鳍高原鳅幼鱼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8、13、18、23和28℃五个温度梯度,进行为期30天的培育。结果显示,8、13、18℃组之间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当水温超过18℃后,存活率逐渐下降,采用二次方程回归拟合了温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y=-0.16x2+3.893x+75.786,R^2=0.9642),最适生存水温为12.17℃。在生长方面,幼鱼的生长随温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变化。温度在8~18℃时,随着温度的增加,前鳍高原鳅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增长均在逐渐增大;温度在18~28℃时,随着温度的增加,前鳍高原鳅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增长均在逐渐减小。对日增重、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和特定增长率与温度分别进行了二次方程回归拟合,得到的最快生长水温为(16.57±0.51)℃,与最高存活水温相差近4℃。初步判定,前鳍高原鳅幼鱼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12.17~16.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鳍高原(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 水温 存活率 生长
下载PDF
叶尔羌河流域长身高原鳅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类型
12
作者 田胜利 郝翠兰 +6 位作者 张文润 容梦婕 穆妮热·喀迪尔 冯龙基 高仕文 张航 岳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1,共7页
为了探明叶尔羌河流域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体内寄生线虫(Nematodes)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类型,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对叶尔羌河长身高原鳅进行3次采样,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长身高原鳅感染线虫情况和分布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为了探明叶尔羌河流域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体内寄生线虫(Nematodes)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类型,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对叶尔羌河长身高原鳅进行3次采样,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长身高原鳅感染线虫情况和分布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捕获的414尾长身高原鳅中共检出2种线虫,分别为杆咽线虫(Rhabdochona sp.)、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rudolphii),其中杆咽线虫为优势虫种;线虫的总感染率为53.38%,平均感染丰度为7.00±0.99,平均感染强度为13.10±0.56;杆咽线虫和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平均感染丰度均随着长身高原鳅体长增加而增大,在大于14 cm体长组取得最大值;不同体长段宿主中,杆咽线虫感染强度差异性极显著,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感染强度差异性不显著;两种线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河 长身高原(triplophysa tenuis) 杆咽线虫(Rhabdochona sp.) 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rudolphii) 感染情况 分布类型
下载PDF
秀丽高原鳅自然栖息地及人工驯养池水质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文武 冷云 +8 位作者 李光华 张建斌 缪祥军 梁祥 王志飞 左鹏翔 崔丽莉 张宇 姜志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6,共8页
2015年全年对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主要分布流域漾弓江上游鹤庆段开展水质调查,对洗马池、白龙潭、清水河、寺庄龙潭、美龙潭、西龙潭、人工驯养池及驯养池水源8个监测点的水温(T)、pH、溶解氧(DO)、氨氮(NH3-N)、总氮(TN)... 2015年全年对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主要分布流域漾弓江上游鹤庆段开展水质调查,对洗马池、白龙潭、清水河、寺庄龙潭、美龙潭、西龙潭、人工驯养池及驯养池水源8个监测点的水温(T)、pH、溶解氧(DO)、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7个指标进行采样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采样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了人工驯养池和自然栖息地水质差异。结果显示:驯养池与自然栖息地部分水质指标差异显著;自然栖息地中,清水河夏季水质为Ⅲ类,主要污染物为TN,其余监测点各季节水质均满足水体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驯养池夏季水质评价结果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T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高原(triplophysa venusta) 栖息地 驯养池 水质评价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雅鲁藏布江中游短尾高原鳅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巩政 刘艳超 +1 位作者 马聪敏 李小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39,共9页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雅鲁藏布江中游10条支流中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种群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5尾个体中共检测到52个单倍型,各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0.600~0.900)与核苷酸...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雅鲁藏布江中游10条支流中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种群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5尾个体中共检测到52个单倍型,各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0.600~0.900)与核苷酸多样性(0.00187~0.01965)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进化网络图显示所有单倍型可被划分为5支谱系,各单倍型多为单一群体独享,群体间共享单倍型极少;不同谱系内各地理群体所属单倍型混杂分布,不符合群体的地理分布格局。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检验结果表明多数地理群体间存在高度分化;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组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9.51%,遗传分化水平为极显著。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表明短尾高原鳅总体和部分支流群体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贝叶斯天际图进一步推断出短尾高原鳅总体在较近的历史时期(约1.12 kya)经历过快速的种群扩张和收缩,推测其种群动态受到了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南部气候波动及水系变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短尾高原(triplophysa brevicauda)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下载PDF
秀丽高原鳅幼鱼pH值的耐受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志飞 钟文武 +8 位作者 左鹏翔 冷云 李光华 张建斌 缪祥军 崔丽莉 梁祥 张宇 姜志武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343-346,共4页
采用急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 Zhu et Cao)幼鱼在不同pH值下的存活率及生存状况,分析了酸碱性水对秀丽高原鳅的影响。结果显示,秀丽高原鳅对强酸碱性水应激反应较大,体表及腮丝腐蚀严重,直接改变了水体中... 采用急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 Zhu et Cao)幼鱼在不同pH值下的存活率及生存状况,分析了酸碱性水对秀丽高原鳅的影响。结果显示,秀丽高原鳅对强酸碱性水应激反应较大,体表及腮丝腐蚀严重,直接改变了水体中各项理化因子,对鱼类生存产生了较大的危害,在pH值10.55的实验组中,96 h内幼鱼存活率为40%,而在pH值4.15的实验组中,96 h内幼鱼存活率为60%。研究表明,秀丽高原鳅幼鱼的适合生存pH值为4.55~10.15;结合秀丽高原鳅在自然水体中的pH值,该鱼幼鱼更能适应酸性环境,属耐酸性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高原(triplophysa venusta ZHU et Cao) 幼鱼 PH值 急性毒性 耐受性
下载PDF
玛柯河两种鱼类的资源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金明 王昊 +3 位作者 霍来江 杜浩 王成友 危起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49,共4页
为了解玛柯河的鱼类资源现状,2013年7月对玛柯河班玛县境内的干流和支流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和玛柯河高原鳅(Triplophysa markehensis)574尾,平均全长分别为18.2 cm和12.3 c... 为了解玛柯河的鱼类资源现状,2013年7月对玛柯河班玛县境内的干流和支流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和玛柯河高原鳅(Triplophysa markehensis)574尾,平均全长分别为18.2 cm和12.3 cm。根据河段密度法估算出6条支流内两种鱼的资源量分别为42 059尾和42 352尾。环境因子与鱼类密度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大渡软刺裸裂尻鱼和玛柯河高原鳅的密度与流速和比降呈现正相关,玛柯河高原鳅的密度还与水深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 玛柯河高原(triplophysa markehensis) 玛柯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