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建构与乡愁记忆:上海西郊农民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慧 亓明曼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2期119-125,共7页
本文通过介绍西郊农民画具体的创作过程,阐释了西郊地区农民画家如何在城镇化和非遗保护的双重背景下,留住乡愁,保留其身份的记忆。在城镇化急剧发展的今天,保护乡愁成为每个公民的一项职责,也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这样一种共同的选... 本文通过介绍西郊农民画具体的创作过程,阐释了西郊地区农民画家如何在城镇化和非遗保护的双重背景下,留住乡愁,保留其身份的记忆。在城镇化急剧发展的今天,保护乡愁成为每个公民的一项职责,也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这样一种共同的选择也成为执政者的主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国家城镇规划的方针。西郊地区的西郊只是一个概念了,而昔日的农民早已经成为城市市民户口。但是这种乡愁却没有消失。"记住乡愁"的视角则是我们考察西郊农民画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郊农民画 身份建构 乡愁 记忆
下载PDF
上海西郊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基于经济民俗学认同性经济的理论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柯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基于经济民俗学认同性经济的理论框架,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实语境中,为回应、解决上海西郊农民画产业化发展何以可能,即要探究西郊农民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认同性积淀及其认同性在当下消费市场中的内涵表现。西郊农... 基于经济民俗学认同性经济的理论框架,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实语境中,为回应、解决上海西郊农民画产业化发展何以可能,即要探究西郊农民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认同性积淀及其认同性在当下消费市场中的内涵表现。西郊农民画自开创伊始建构的政治认同、艺术认同、乡土认同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初叶而臻于顶峰。随后在西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又迅速遭遇断裂、消解,直至本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运动的开启才获重构契机,并被赋予新的意涵。西郊农民画曲折演进、积淀至今的认同性的具体内涵,在当下消费市场中有三大面向:由西郊农民画最鲜明的艺术认同出发,可发掘其原真性、稀缺性、独特性、审美性、参与性、衍生性及保值性内涵;由西郊农民画最本质的乡土认同出发,可发掘其历史性、趣味性、现代性内涵;由西郊农民画最坚实的政治认同出发,则可发掘其实用性和思想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性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西郊农民画 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下载PDF
非遗保护的伦理性记忆价值——以作为城镇化记忆样本的上海西郊农民画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明洁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98,共6页
农民画及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非常特殊的文化景观。目前农民画的生态已经难以脱离意识形态宣传的征用以及文化的产业化运作,其中的不定性因素众多。农民画的非遗保护因而具有特殊性,它的突出价值在于: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 农民画及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非常特殊的文化景观。目前农民画的生态已经难以脱离意识形态宣传的征用以及文化的产业化运作,其中的不定性因素众多。农民画的非遗保护因而具有特殊性,它的突出价值在于: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成就了一种极其复杂的作为深度关怀的伦理性社会记忆。这也是众多民间性文化现象在当代的普遍价值以及非遗保护的本质诉求。上海西郊农民画作为城镇化转型的记忆样本,是"西郊人的记忆连续统",具有成熟的范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性记忆 非遗保护 西郊农民画 文化景观
原文传递
西郊农民画
4
《农民文摘》 2018年第11期F0003-F0003,共1页
西郊农民俩起源于上海长宁新洚地区,以传统高丽纸为画纸,水粉为颜料,水墨勾线,重彩丽色,线条流畅,人物夸张,多视角化平面构图,画面存浓重色彩中透出中闰彩墨画的艺术风格和西洋油画的机理笔触。
关键词 西郊农民画 绘画艺术 艺术欣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