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两宋时期支圈覆烧法的考古学观察
- 1
-
-
作者
于陆洋
游家皓
-
机构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
出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8-91,共14页
-
文摘
支圈覆烧法是将瓷器覆置于支圈窑具进行烧造的方法,在两宋时期使用频率较高、流行地域较广。本文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两宋时期支圈覆烧法的相关问题。将支圈分为盘形支圈与环形组合支圈两类,对各类型支圈的年代进行考证,认为以往的研究普遍存在年代判定过早的问题,进而进行分期研究。再对传播方向与路径进行讨论,认为定窑在支圈的传播中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其应是盘形支圈的创始窑场。湖田窑环形组合支圈的装置设计理念亦来源于定窑,又传播至周边的江西中部、湖南东部与福建西部地区。福建其他地区窑场则部分接受了湖田窑环形组合支圈的文化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扬弃式的再发展。
-
关键词
宋代
支圈覆烧法
定窑
湖田窑
芒口
-
Keywords
The Song dynasty
upside-down firing with support ring
Ding Kiln
Hutian Kiln
unglazed rim
-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定窑宽芒口瓷器装烧工艺探识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白庆林
-
机构
北京市宣武区北京钢琴厂
-
出处
《文物世界》
2009年第5期49-51,共3页
-
文摘
芒口,是定窑采用覆烧法烧造瓷器的一个典型特征。定瓷芒口一般都留在器物(圆器)口沿的端面及内侧,这是由于该部位是与覆烧用的支圈所接触的地方,为防止粘连而不能带釉焙烧。根据器物大小,工艺精粗,芒口宽度多在1-4毫米之间。为了不影响美观和使用,器物口沿外侧几乎见不到旋削芒口的痕迹,或者极少。
-
关键词
芒口
覆烧法
陶瓷
支圈仰烧法
-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浅析定窑白釉鸳荷纹瓷碗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郭蓓
-
机构
南京市博物总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9期32-33,共2页
-
文摘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谈到中国陶瓷不得不提到宋代瓷器,宋时各地瓷器制作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五大瓷窑体系更是耳熟能详,这五大名窑在国内外陶瓷史上影响深远。白瓷的创烧与成熟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项伟大的技术革命与进步,而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烧造白瓷著称的窑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定窑背景、定窑白瓷创烧方法以及装饰工艺等角度来展示这件精美的定窑白釉瓷碗。
-
关键词
定窑
白瓷
覆烧法
印花
-
分类号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宋元时期芒口瓷器覆烧具研究
- 4
-
-
作者
杨宁波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处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249-261,共13页
-
文摘
芒口覆烧法于北宋中期出现于北方的定窑,此后伴随着人口的迁移或技术的传播而在南北方扩散开来。景德镇窑在北宋晚期接受了定窑的支圈覆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革新,随着青白瓷的风靡而进一步传播,景德镇窑在支圈覆烧法的传播上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景德镇窑引入的环形支圈在制作工艺上与定窑有很大的区别。湖南芒口青白瓷和支圈覆烧技术的出现要晚到南宋晚期,这跟当时江西人口的迁移有很大的关系。元代以后,涩圈叠烧法盛行,支圈覆烧法逐渐被替代,部分窑场除因技术传播滞后性仍在沿用外,支圈覆烧法基本退出了窑业发展的历史舞台。
-
关键词
定窑
景德镇窑
湖南青白瓷
支圈覆烧法
宋元时期
-
Keywords
Ding Kiln
Jingdezhen Kiln
Bluish White Porcelain of Hunan Province
Upside-down Firing Method with the Help of Ring Form Furnitures
Song and Yuan Dynasty
-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47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