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汉语两种“见V”之“见”虚化的语义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卜师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79-81,共3页
古汉语中存在两种“见V”结构,一种用于被动句(“见1V”),一种用于主动句(“见2V”)。本文试图以训诂文献为基础,从分析“见”的本义特点出发来阐述两种“见V”结构虚化的语义机制。认为“见1”是由“见”的本义虚化而来,“见2”是由其... 古汉语中存在两种“见V”结构,一种用于被动句(“见1V”),一种用于主动句(“见2V”)。本文试图以训诂文献为基础,从分析“见”的本义特点出发来阐述两种“见V”结构虚化的语义机制。认为“见1”是由“见”的本义虚化而来,“见2”是由其使动构词后的意义虚化而来。两者具有词义上的衍生关系,而不具有结构上的源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v”结构 虚化 使动构词
下载PDF
再论“见2 V”句中“见2”的功能及词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董志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5,共15页
关于古代汉语中表主动意义的“见2”的词性及语法功能(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本文称之为“见2”①)历来众说纷纭。概而言之,约有“偏指代词”“具有指示兼称代作用的关系词”“具有动作指向范围的副词”“泛义动词... 关于古代汉语中表主动意义的“见2”的词性及语法功能(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本文称之为“见2”①)历来众说纷纭。概而言之,约有“偏指代词”“具有指示兼称代作用的关系词”“具有动作指向范围的副词”“泛义动词”等不同说法,而其中以吕叔湘提出的“偏指代词”(“‘见’字表示第一身代词作宾语之省略”)说影响最大。本人通过历代文献中大量“见2 V”句的调查分析,发现“见2 V”句中不仅可以省略第一身代词宾语,也可以省略第二、第三身代词的宾语,甚至还有动词前用“见2”,动词后宾语仍然出现的情况。因此吕叔湘先生“见2”为“偏指代词”(“‘见’字表示第一身代词作宾语之省略”)的说法不能成立。彭小琴、俞理明认为:“‘见2’是具有动作指向范围的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指向某个受事对象”因此,将此定为“范围副词”。但孙良明指出:“见2 Vt”结构中的“见2”,“语法上是带谓宾语的动词”,因此否定了“见2”词性的副词说。而刘瑞明将“见2”称为“泛义动词”,亦显得宽泛而无所确指。通过历代训诂材料的梳理,以及中土文献及汉译佛典中的大量用例的比较,本人认为:“见”与“加”语音上相近;古人训诂中亦多见以“加”释“见”;在中土文献及佛教文献中,在同样的语境、表达同样意思时,“见2 V”与“加V”句可以同现;两种句式在类似的语境中可形成异文;特别是汉译佛典中“为……所见V”“所见V”句式,亦可与“为……所加V”“所加V”句式对应。因此,本人认为:“见2 V”句中的“见2”并非代词、副词,而是相当于“加”,其性质乃表示对某一事物施加某种动作的“形式动词”,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后面的动词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2v 形式动词
下载PDF
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之“见V”结构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玥雯 《襄樊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5-79,共5页
中古汉语中“见V”结构的使用情況十分复杂。一方面,上承上古时期的被动式“见V”结构被继续保留、使用;另一方面,新产生的非被动式“见V”结构日趋繁荣。佛经文献是研究中古汉语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文章以佛经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希... 中古汉语中“见V”结构的使用情況十分复杂。一方面,上承上古时期的被动式“见V”结构被继续保留、使用;另一方面,新产生的非被动式“见V”结构日趋繁荣。佛经文献是研究中古汉语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文章以佛经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新的材料可以为此论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佛经 v结构
下载PDF
“V见”之“见”的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3
4
作者 徐俊霞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在先秦典籍中,“见”与“视”、“观”等动词有明确分工。经过逐步演变,到清代以后,“听见”在文献中的出现频率由少到多,直到占据主导地位,是“见”的语法化过程逐步完成的证明。
关键词 v 语法化
下载PDF
“见V之”被动式“之”的语用功能和构式来源
5
作者 王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35-239,共5页
"见"字被动式中代词宾语"之"虽然在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上均表现为羡余成分,但在语用方面却具有复指强调受事主语的作用。这一用法不仅弥补了"见"字被动式施受关系不易确定的缺陷,而且满足了规整句式和平... "见"字被动式中代词宾语"之"虽然在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上均表现为羡余成分,但在语用方面却具有复指强调受事主语的作用。这一用法不仅弥补了"见"字被动式施受关系不易确定的缺陷,而且满足了规整句式和平衡句法结构的需要。在上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的受事主语句中,动词之后的代词"之"同样具有羡余成分的特点和复指强调受事者的语用功能,且用例早于"见"字被动式,由此可以窥见"见V之"被动式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v之”被动式 受事主语 代词宾语 复指
下载PDF
日语复合动词的语义结构分类及汉译考察——以“見+V”复合动词为例
6
作者 刘亚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99-104,共6页
根据日语复合动词"見+V"的语义结构分类分别对其相对应的汉译表达进行考察,发现日语复合动词的汉译中,"一词化"现象突出,且词义凸显日语复合动词的主要部。这种不对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母语学习者在日语... 根据日语复合动词"見+V"的语义结构分类分别对其相对应的汉译表达进行考察,发现日语复合动词的汉译中,"一词化"现象突出,且词义凸显日语复合动词的主要部。这种不对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母语学习者在日语复合动词习得过程中所受到的母语迁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 词义结构 汉译 一词化
下载PDF
浅论古汉语中的“见V”结构
7
作者 李永春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9-31,共3页
古汉语中"见V"结构中的"见"无论是在受事主语句系统中,还是在施事主语句系统中,都没有完全虚化成为语法标记,被动意义的产生是由句子内施受成分的隐现决定的。施事主语句系统中"见"是动词中的一个小类,... 古汉语中"见V"结构中的"见"无论是在受事主语句系统中,还是在施事主语句系统中,都没有完全虚化成为语法标记,被动意义的产生是由句子内施受成分的隐现决定的。施事主语句系统中"见"是动词中的一个小类,表施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v 语法化 施受成分 施加义
下载PDF
现代汉语“V到”与“V进”、“V见”、“V在”、“V着”结构的比较
8
作者 曾海清 《新余高专学报》 2007年第6期49-50,共2页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关键词 v到NP”结构 v进NP”结构 v见NP”结构 v在NP”结构 v着NP”结构
下载PDF
感官感知动词“V到”与“V见”的异同 被引量:3
9
作者 鲁志杰 崔希亮(指导) 尹洪波(指导)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9,共10页
感官感知动词中"V到"与"V见"存在多种形式,共同的语义特征为[+感觉到],在表达对信息的感知时可替换使用。词语的多义性、[+到达]语义特征等是影响"V到"和"V见"存在差异的因素,主动感知和被动... 感官感知动词中"V到"与"V见"存在多种形式,共同的语义特征为[+感觉到],在表达对信息的感知时可替换使用。词语的多义性、[+到达]语义特征等是影响"V到"和"V见"存在差异的因素,主动感知和被动感知、外界刺激与主观判断、施事在场与不在场是差异形成的内在机制。感知类动词"V到"和"V见"的物理/心理空间的意向图式为:行为的发出者—感知方式—(容器内的实体)—感知的结果,"V到"进一步向言语空间投射,语义由感知行为义虚化为因果推理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动词 v到” v见” 语义 图式
下载PDF
浅谈古汉语“见V”结构的修辞功能
10
作者 陆美善 《百色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81-82,共2页
作者认为古汉语“见V”结构不仅表示被动语义,而且具有称代作用,其语义较为含蓄。文章从后者的角度,阐析了古代汉语“见V”结构的修辞功能。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见v”结构 修辞功能
全文增补中
探赜索隐 沟通古今——吴福熙先生学术贡献述略
11
作者 周玉秀 《甘肃高师学报》 2021年第6期35-41,共7页
吴福熙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研究、词书研究与编纂、古籍整理等方面。所著《古代汉语》教材能沟通古今汉语体系,从汉语发展史的视角,揭示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文言语词工具书介绍... 吴福熙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研究、词书研究与编纂、古籍整理等方面。所著《古代汉语》教材能沟通古今汉语体系,从汉语发展史的视角,揭示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文言语词工具书介绍》从我国种类繁多、编排方法和解释对象复杂的工具书中揀择出最重要的十八种,理类发凡,品评得失,涉及词书七十余种,是一部研究古代词书及词书学史的专著;《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发现了几组残卷连读的事实,进行缀合校注,并比较各种版本,揭示写本的文献价值,体现了敏锐的学术眼光;主持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站位前沿,创设规范,在成语词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述“以动用法”的两种内涵、阐释反切注音与格律诗构成规律、指出“见V”句中“见”有施加义、纠正古人姓氏混淆的情况,皆有的放矢,拨乱反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熙 《古代汉语》 《汉语成语词典》 以动用法 “见v”句式
下载PDF
试论“见_(2)V”结构中“见”的语法性质
12
作者 姜林 《汉字文化》 2023年第15期5-7,共3页
被动句“见_(1)V”和主动句“见_(2)V”中“见”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对于“见_(2)”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争议较大。本文基于前贤、时人时著的成说,拟从“见_(2)”的语义特征来探讨“见”作为形式动词的可能性,并指... 被动句“见_(1)V”和主动句“见_(2)V”中“见”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对于“见_(2)”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争议较大。本文基于前贤、时人时著的成说,拟从“见_(2)”的语义特征来探讨“见”作为形式动词的可能性,并指出“见_(2)”源于表“施授”义的“见”。“见_(2)”与“见_(1)”不具有源流关系,但二者同出一源,其不同是由实义动词“见”的“施受同辞”的特点以及不同演变方向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_(2)v 形式动词
原文传递
“R为A所见V”被动句式的厘定——兼谈李密《陈情表》之“所见明知”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庆之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89,96,共21页
"R为A所见V"句是中古汉语,尤其是中古佛教汉语使用过的一种特殊的被动句式。已往的研究在该种句式的认定上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在系统用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韵律构词和韵律句法理论,对这种句式的句法语义结构和韵律结构做了尽... "R为A所见V"句是中古汉语,尤其是中古佛教汉语使用过的一种特殊的被动句式。已往的研究在该种句式的认定上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在系统用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韵律构词和韵律句法理论,对这种句式的句法语义结构和韵律结构做了尽可能细致的分析,抽象出3条构造规则,并据此排除了疑似用例,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为A所见v”式被动句 中古汉语 佛教汉语 韵律 句法语义 《陈情表》
原文传递
古汉语中“见+V”结构再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志林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古汉语里"见+V"结构具有表被动和表主动两种功能。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两者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和语法结构,表主动"见<sub>1</sub>V"是受到表被动"见<sub>2</sub>V"结构的影响,在... 古汉语里"见+V"结构具有表被动和表主动两种功能。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两者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和语法结构,表主动"见<sub>1</sub>V"是受到表被动"见<sub>2</sub>V"结构的影响,在"类推"机制带动下,诱发了"见+V"结构重新分析的过程,"见<sub>1</sub>"由"显现"义动词虚化为一个助动词,该结构也承担了表主动语法意义的功能,并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用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v 表被动 表主动 类推 重新分析
原文传递
再说《尚书·康诰》“见士于周”
15
作者 姚振武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5-68,共4页
"见士(事)于R"(R为受事)为西周常用语,西周以后一直流传下来。与之相关的是一系列句式,即"见V于R"、"见VR"、"见V"等。这是一个成系统的现象。如果把这个"见"理解为朝见义,与"V... "见士(事)于R"(R为受事)为西周常用语,西周以后一直流传下来。与之相关的是一系列句式,即"见V于R"、"见VR"、"见V"等。这是一个成系统的现象。如果把这个"见"理解为朝见义,与"V"互相独立,不构成直接关系,则整个系统都打乱了,变得无法解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不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士” “见事” “见v 古汉语语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