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周易》“见象”与“观”之考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玉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汉语"现象"一词出自《周易》"见象"("见"读为"xiàn"),对应于西语的"phenomenon"或"appearance",代表着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其一,形下实体的本质的显现;... 汉语"现象"一词出自《周易》"见象"("见"读为"xiàn"),对应于西语的"phenomenon"或"appearance",代表着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其一,形下实体的本质的显现;其二,形上本体的显现。但这些都是前现象学的之"现象"观念。《周易》对应于现象学"现象"观念的,并不是"见象"的观念,而是"观无"之"观"的观念,其实质是本真的生活情感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象 本质的显现 本体的显现 本真情感的显现
下载PDF
《管锥篇》对“意”、“象”的创见及其意义——以“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为例
2
作者 杨海英 毛咏雪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5-26,40,共3页
意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 意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象"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锥编 意余于
下载PDF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新解
3
作者 韩立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9-91,共3页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中的"不自由",历来都被理解为柳宗元的行动受拘。考索"不自由"在古代典籍和《全唐诗》中的用法,可以发现此句实蕴含另一种意旨,即柳宗元的采蘋花相赠之欲,乃是缘春风(故人)之情而起。"...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中的"不自由",历来都被理解为柳宗元的行动受拘。考索"不自由"在古代典籍和《全唐诗》中的用法,可以发现此句实蕴含另一种意旨,即柳宗元的采蘋花相赠之欲,乃是缘春风(故人)之情而起。"不自由"乃情不由己、情不自禁之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酬曹侍御过寄》 新解 不自由
下载PDF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作地考
4
作者 韩立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柳宗元 《酬曹侍御过寄》 文学评论 古代文学
下载PDF
易道的显现与感通:以“象”为枢机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董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49-54,152,共7页
在易学中,道与器之间有分别而不相离,二者之分别就在"形"上,故《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著之前为道,形著之后为器,形著这个过程便是"象"。故"象"乃是体悟和理解易道... 在易学中,道与器之间有分别而不相离,二者之分别就在"形"上,故《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著之前为道,形著之后为器,形著这个过程便是"象"。故"象"乃是体悟和理解易道的枢机。《周易》以阴阳的变化展现道体,这一过程称之为"见象"。"见象"乃是道体由"寂然不动"到"感而遂通"的关键环节。故易之象,可上通于道,下及于物,人通过"观象"去成己、成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象"被人们所观,它就成了一个已论之物,那么它就会被局限、被限定。故我们最终还需要通过"损之又损"的活动对其进行还原,向道回归,而这一活动便是"忘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易道 见象
下载PDF
体育科学质性研究之现象学研究方法论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0,共8页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选择与应用的科学性和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同等重要。量化研究范式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过度使用,弱化了质性研究空间。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各有其局限性,质化、量化研究方法的融合才是科学研究的归宿。质化、量...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选择与应用的科学性和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同等重要。量化研究范式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过度使用,弱化了质性研究空间。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各有其局限性,质化、量化研究方法的融合才是科学研究的归宿。质化、量化研究方法的融合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质化、量化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其二是用量化研究范式处理质性研究材料。通过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范式的分析,旨在强调质化研究在体育学研究领域的价值。现象学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种,现象学方法论以现象学理论为基础。经典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步骤包括:悬置前见、描述体验与还原、主题分析与反思、主题反馈、撰写文本等。现象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象学研究对于体验与反思的关注,正是人类不断纠偏、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在过度重视量化研究范式的当前,要更多关注质化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以问题为导向,重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有效结合,丰富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体育科学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科学 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 见象 方法论 范式
下载PDF
减法之下的“天人合一”——中国古典诗歌的“人”与“象”
7
作者 董孝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30-132,共3页
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历来有"知人、论世、识字识典、以意逆志、比较"等角度,文章就"知人"展开,借助一些数据与实例,谈古典诗歌中"人"与"象"的相关问题,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历来有"知人、论世、识字识典、以意逆志、比较"等角度,文章就"知人"展开,借助一些数据与实例,谈古典诗歌中"人"与"象"的相关问题,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分析"人"与"象"的互导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无 因人现 相分
下载PDF
浅论禅宗美学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影响
8
作者 高林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88-94,共7页
本文从思维特点、审美态度及审美方式等诸方面初步考察了禅宗美学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影响。禅宗美学反理性的思维特点为苏轼所援引,这使他的一部分作品充分强调了个体情感的抒发和文学真正内涵的市度;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 本文从思维特点、审美态度及审美方式等诸方面初步考察了禅宗美学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影响。禅宗美学反理性的思维特点为苏轼所援引,这使他的一部分作品充分强调了个体情感的抒发和文学真正内涵的市度;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苏轼援引禅宗美学“见象而离相”审美方式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了其以寓意于物而又不滞于物为主要特征的诗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超然心态 见象而离相
下载PDF
浅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读《管锥篇·太平广记》札记
9
作者 杨海英 《前沿》 CSSCI 2008年第3期181-182,共2页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像"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锥编 钱钟书 意余于
原文传递
论黄宗炎易学思想、方法及其意义
10
作者 林忠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黄宗炎是清初著名易学家。他提出"求性命之理""卜筮乃余事"的观点,确立了其易学研究的视域。为了实现穷理尽性,他从卦画卦名"确乎一体""卦画者文字之根原"的象辞观出发确立易学"推原彖书&... 黄宗炎是清初著名易学家。他提出"求性命之理""卜筮乃余事"的观点,确立了其易学研究的视域。为了实现穷理尽性,他从卦画卦名"确乎一体""卦画者文字之根原"的象辞观出发确立易学"推原彖书"的文字法,从"无象斯无理"的象理观中提出"即象见理"方法,以"图学非古"的观点建构起回归原典辨伪方法。虽然这些易学的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完全正确,但是,他能从清初辨伪之学中自觉开显出富于思想性和思辨性的易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而在批判宋易过程中提出的易学文字法、取象方法、回归原典辨伪法,对于清中期汉易复兴和易学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之理 推原彖书 图学非古 回归汉易
下载PDF
观物取象,各见其趣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彦 《大学(A版)(阅读独唱团)》 2016年第5期34-35,共2页
物象即客观事物,它有色形声味,如天地山川,风云月露,乌兽虫鱼,花草叶木,具体而可感。“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近思录》)人以眼耳口鼻手感知物象,以心神作出同应。骚人墨客把情愫寄寓在物象中,将情物化,将物情化... 物象即客观事物,它有色形声味,如天地山川,风云月露,乌兽虫鱼,花草叶木,具体而可感。“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近思录》)人以眼耳口鼻手感知物象,以心神作出同应。骚人墨客把情愫寄寓在物象中,将情物化,将物情化。情化之物,就是常说的“意象”,所谓意象者,寓意之物象也。意象“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 《观物取 其趣》 刘彦
原文传递
云蒸霞蔚 熠熠生辉——秦文琛笙协奏曲《云川》论评
12
作者 张宝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云川》是秦文琛近年来创作的最重要的大型乐队协奏曲。作品中音色-音响的多样化构态不仅充满了奇思妙想,也变相印证了作曲家以“观物以取象”和“立象以见意”为基础的音乐审美标准。文章在总结《云川》主题音响构成方式的同时,对部... 《云川》是秦文琛近年来创作的最重要的大型乐队协奏曲。作品中音色-音响的多样化构态不仅充满了奇思妙想,也变相印证了作曲家以“观物以取象”和“立象以见意”为基础的音乐审美标准。文章在总结《云川》主题音响构成方式的同时,对部分音色-音响的织体构成形态进行分析,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论评秦文琛基于想象力所构筑的“意向世界”,不是对于“云”的各种形态进行简单的描摹,更不是以音响色彩的技术堆砌来体现“云”的多种拟人化形态,而是如何以音乐表现“云”一般“上善若水”的精神,如何以多样化的音色-音响构态表现“云”的勃勃英姿和飘逸、灵动、幻化无穷的气质,如何表现像杜夫海纳所说的“灿烂的感性”那般动人无际的“云”……这些对于“象外之象”的追寻,正体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琛 《云川》 观物以取 外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