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代观国探源
1
作者 孙铁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61-64,共4页
西汉置观县,属东郡,上溯至夏启王子武观所封观国,下延至东汉改置为卫县,并设卫公国,北魏改置为卫国县,隋代改置为观城县,北宋徙治所于今山东莘县观城镇,直至公元1956年撤销观城县。期间四千年,既一脉相承,又变化频仍。至于观国遗址、西... 西汉置观县,属东郡,上溯至夏启王子武观所封观国,下延至东汉改置为卫县,并设卫公国,北魏改置为卫国县,隋代改置为观城县,北宋徙治所于今山东莘县观城镇,直至公元1956年撤销观城县。期间四千年,既一脉相承,又变化频仍。至于观国遗址、西汉以降所置县之名称、治所、版图的变更,仍缺乏系统研究,实有必要予以探索和廓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国 卫公 城县
下载PDF
个人趣味与家国情怀: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研究
2
作者 张玲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4期27-33,共7页
《穰梨馆过眼录》对于中国古书画的鉴定、考证、作品研究及文献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该书通过梳理藏品的源流去向,记录了晚清书画藏品的知识语境及递藏过程,也为研究此期湖州地区文人书画圈的交游情况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此... 《穰梨馆过眼录》对于中国古书画的鉴定、考证、作品研究及文献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该书通过梳理藏品的源流去向,记录了晚清书画藏品的知识语境及递藏过程,也为研究此期湖州地区文人书画圈的交游情况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此书与清代中晚期其他书画著录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重视著录忠节烈士之作,如此的著录方式体现出陆心源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心源 书画鉴藏 《穰梨馆过眼录》 经世之学
下载PDF
明代官员“乞休”中的家国观念与自我认同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伟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士大夫乞休现象自古有之,见诸史册始于唐武宗会昌六年,有唐一代并不多见,宋元仍不明显。依据《明实录》等史料统计,明代从正统年间开始士大夫乞休现象逐渐勃发,明代中晚期以后呈逐渐增长态势。依据政治情态分析,士大夫乞休分为个体乞休... 士大夫乞休现象自古有之,见诸史册始于唐武宗会昌六年,有唐一代并不多见,宋元仍不明显。依据《明实录》等史料统计,明代从正统年间开始士大夫乞休现象逐渐勃发,明代中晚期以后呈逐渐增长态势。依据政治情态分析,士大夫乞休分为个体乞休与群体乞休、主动乞休与被动乞休、文官乞休与武官乞休等几大类别。三品以上中央文官是乞休士大夫的主体。明代中期后,群体性乞休现象代表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士大夫家国观念中"家"与"族"的观念逐渐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元化,"家国同构"观开始进入分裂状态。"国"并非士大夫自我实现的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士大夫开始在族群结构和家族结构中审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渠道。明代后期士大夫家国观念的变迁最终促成中国地方社会士绅阶层的形成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大夫 乞休 乞休疏
下载PDF
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孙中山撰写的两篇《族谱》序言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立彬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孙中山于1920年代初分别为合肥阚氏和蕲春詹氏撰写族谱序言,即《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五修詹氏宗谱序》。孙中山借为族谱作序,将革命思想与现代观念援入族谱,并试图从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生的内容,以改... 孙中山于1920年代初分别为合肥阚氏和蕲春詹氏撰写族谱序言,即《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五修詹氏宗谱序》。孙中山借为族谱作序,将革命思想与现代观念援入族谱,并试图从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生的内容,以改造后的家族观念服务于国族构建,使家族建设具备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族谱 革命 家族
下载PDF
雷铁崖的家国观及其当代价值
5
作者 周术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45-149,共5页
在雷铁崖的民主革命思想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家国观。在其家国观中,不仅强调家与国的内在统一,而且还认为,爱国之心是由爱家之心引申而来的,爱国不分先后,不受时间、地点、身份、地位与职务的限制。爱国是作为一个公民起码的职责。家与国... 在雷铁崖的民主革命思想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家国观。在其家国观中,不仅强调家与国的内在统一,而且还认为,爱国之心是由爱家之心引申而来的,爱国不分先后,不受时间、地点、身份、地位与职务的限制。爱国是作为一个公民起码的职责。家与国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国富才能民安,家富才能国强。其家国观具有教育激励价值、哲学思辨价值、文化建设价值、社会变革价值。研究雷铁崖的家国观,可为当今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启迪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铁崖 爱家
下载PDF
自觉的历程: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国族观的产生及演变
6
作者 储竞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44-48,共5页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民族主义的传入,中国传统族类观开始向近代国族观转变。受不同政治理念的影响,改良派与革命派在国族建构方式上产生了联满建国与排满建国的分歧。随着抗战的爆发,建构统一的中华民族以抗敌的任务更加急迫。为此,知...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民族主义的传入,中国传统族类观开始向近代国族观转变。受不同政治理念的影响,改良派与革命派在国族建构方式上产生了联满建国与排满建国的分歧。随着抗战的爆发,建构统一的中华民族以抗敌的任务更加急迫。为此,知识精英们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概念,并论证了其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国民政府则用"宗族"代替各"民族",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的统一性。需要指出的是,国族观的产生是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疆域观形成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 演变
下载PDF
抗战时期家国观对当今青年学生的启示——读《抗战家书》
7
作者 谢美玉 《文教资料》 2015年第25期57-59,共3页
抗战时期的家书最能体现这一特殊时期的家国观。左权、吉鸿昌、张自忠等舍生忘死赴国难的抗战先锋的近百封家书集中体现了国之不存,家何在焉,国为家之基;舍小家为大家,家为国之本;尽忠报国、育儿养老家国密不可分的家国观。青年学生应... 抗战时期的家书最能体现这一特殊时期的家国观。左权、吉鸿昌、张自忠等舍生忘死赴国难的抗战先锋的近百封家书集中体现了国之不存,家何在焉,国为家之基;舍小家为大家,家为国之本;尽忠报国、育儿养老家国密不可分的家国观。青年学生应从中汲取抗日英雄的民族精神,牢记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体验家庭亲情的珍贵,领悟家庭的养育之恩,进而升华为对社会和祖国的热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家书 青年学生 启示
下载PDF
古代中國人的周邊國族觀——以《文獻通考·四裔考》爲中心 被引量:4
8
作者 虞雲國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9年第1期215-256,共42页
《文献通考·四裔考》及其续作,保存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或国家关系的翔实史料。从中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与国家关系时,所秉持的基本观念就是中国中心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华夏文化优越感。这一观念决定了古代中国在... 《文献通考·四裔考》及其续作,保存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或国家关系的翔实史料。从中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与国家关系时,所秉持的基本观念就是中国中心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华夏文化优越感。这一观念决定了古代中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一贯采取区别内外、隔绝华夷的封闭性决策。这种决策反过来又让古代中国人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始终沉迷於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感的良好感觉中,却对外部世界与域外文明基本上抱着闭目塞听的排斥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相遇中最终败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 周边 四夷 《文献通考》
下载PDF
《老子》“家國天下”觀與先秦諸子之同异
9
作者 吴勁雄 《简帛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25-33,共9页
《老子》也有“家國天下”觀,其五十四章就有“修之身、修之家、修之鄉、修之邦、修之天下”的表述,與《大學》等先秦文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十分接近。然而,《老子》的“家國天下”觀重在修身還是重在治天下,或者當作... 《老子》也有“家國天下”觀,其五十四章就有“修之身、修之家、修之鄉、修之邦、修之天下”的表述,與《大學》等先秦文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十分接近。然而,《老子》的“家國天下”觀重在修身還是重在治天下,或者當作其他解釋,學界有不同説法;而又多以《莊子•讓王》的“完身養生”之説作為論證根據,認為《老子》或亦如此。如今借助郭店簡提供的綫索,我們發現《老子》的説法不僅與《大學》不同,而且《莊子•讓王》、《韓非子•解老》亦未得《老子》之意;《老子》體現的是一種以“道”為本的“家國天下”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老子》 “家國天下”觀 以“道”為本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观塑造路径初探——以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为切入点
10
作者 夏窦莹 张乐慧 田思 《青年与社会》 2020年第2期62-63,共2页
家国观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度认知,并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个体的行动。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家国观的重要形成期,其形成过程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作为意识形态宣传载体的主旋律影视剧,对于... 家国观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度认知,并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个体的行动。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家国观的重要形成期,其形成过程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作为意识形态宣传载体的主旋律影视剧,对于正确塑造大学生的家国观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借助主旋律影视剧,转变教育模式,优化教育内容,扩大受众群体,并利用新媒体资源,开拓网络家国观教育阵地,不失为塑造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家国观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主旋律影视剧
下载PDF
前凉河西著姓家国观之转变
11
作者 李若愚 《炎黄地理》 2022年第2期9-12,共4页
前凉是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建立于河西地区的割据政权。据现存史料来看,前凉士人群体主要以河西著姓为主。在河西长达130余年的割据史中,前凉国祚最久,随着时间推移,前凉河西著姓的家国观不断发生着转变,而其嬗变则正是反映这一时期河西地... 前凉是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建立于河西地区的割据政权。据现存史料来看,前凉士人群体主要以河西著姓为主。在河西长达130余年的割据史中,前凉国祚最久,随着时间推移,前凉河西著姓的家国观不断发生着转变,而其嬗变则正是反映这一时期河西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之兴衰的一条承上启下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时期 前凉 割据政权 河西地区 士人群体 承上启下 时间推移
下载PDF
以史切要:重构建国的历史解释——《清建国别记》考论
12
作者 陈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清建国别记》是对清朝开国史的历史考证,章太炎于世系渊源、历史方域、人物事迹三个维度详述有清建国历史。《清建国别记》所述论题,揭示了关于清建国的历史解释之争。历史解释的分歧,首先体现为明史与清史之争。此外,宋金旧事的历史... 《清建国别记》是对清朝开国史的历史考证,章太炎于世系渊源、历史方域、人物事迹三个维度详述有清建国历史。《清建国别记》所述论题,揭示了关于清建国的历史解释之争。历史解释的分歧,首先体现为明史与清史之争。此外,宋金旧事的历史比附,也影响了不同的历史解释方案,而究其根本,则是关于建国正统观的叙述策略差异。结合晚年论述与民初时局来看,章太炎的清史研究具有史学和史论双重意义。就史学而论,它基于实证性、批判性笔法重建政治史书写方式,在学术思想史上创立了章太炎版的"新史学"。就史论而言,《清建国别记》所做的历史解释,蕴含以史切要的立意,呈现的是有关现代中国的立国之思:以历史维系国性,后者正是章太炎国家观的立国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建别记》 章太炎 观国 新史学
下载PDF
浅论电视剧艺术与中国美学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友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电视剧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从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中寻找话语资源并寻求突破的愿望越来越凸显。从文本创作和接受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美学入手探求中国电视剧的情感思维模式和艺术规律,往往更能切近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本质。作为一种现代艺术... 电视剧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从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中寻找话语资源并寻求突破的愿望越来越凸显。从文本创作和接受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美学入手探求中国电视剧的情感思维模式和艺术规律,往往更能切近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本质。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在思想内容方面,电视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一种体现。作为电视剧艺术最基本的主题,"家国"往往融入到电视剧中并进行艺术化处理,而这种艺术化的家国,也是历史演进中的政治家国、经济家国、社会家国的审美再现,并受到中国道德、伦理美学的影响。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电视剧受到以世俗生活为主导的生活审美的影响,并不断地满足着"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当前中国审美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艺术 世俗生活 审美诉求
下载PDF
浅析传统疆国理念的演变及其遗产
14
作者 张植荣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6年第1期32-39,共8页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东方文化根基的儒家文化,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发展和特有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此之下产生了具有东方特点的疆域与国家观念和边疆治理思想。它不同于以国家主权、边界条约...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东方文化根基的儒家文化,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发展和特有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此之下产生了具有东方特点的疆域与国家观念和边疆治理思想。它不同于以国家主权、边界条约为核心的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在倡导新型安全观的新世纪里,作为东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仁、义、礼、智、信”,依然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但是,今天我们回顾古代中国疆国观念的演变,还要警醒,看到“大一统”的不足之处,看到东方文化历史遗产中的糟粕性一面。特别是在新世纪转折前后,周边国家出现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并为之寻找历史文化或理论依据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化 大一统疆 “中威胁论”历史遗产
下载PDF
民国中学国(语)文知识教学观的嬗变与反思
15
作者 任睿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4年第8期6-8,共3页
知识教学是教育的重要问题,具体学科与课程是求解这一问题的重要视角。基于教科书助读系统,追本溯源,回顾民国时期语文知识教学观“被动服从-主动探索-动态生成-拉扯放逐”的嬗变历程,可总结出其呈现从“求知”走向“求解”、从“传递... 知识教学是教育的重要问题,具体学科与课程是求解这一问题的重要视角。基于教科书助读系统,追本溯源,回顾民国时期语文知识教学观“被动服从-主动探索-动态生成-拉扯放逐”的嬗变历程,可总结出其呈现从“求知”走向“求解”、从“传递”走向“生成”、从“孤立”走向“整体”的特征。探讨“双新”背景下语文知识教学的深化路径,能有效助推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语)文知识教学 教科书 助读系统
下载PDF
法学教学视野下的课程思政育人观探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德启 陈德怀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46期97-98,共2页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三全育人"的关键是育什么样的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基础性任务;法治观的培育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保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三全育人"的关键是育什么样的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基础性任务;法治观的培育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保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道德 法治 情怀
下载PDF
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林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21,178,共10页
百年考古表明,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在长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八个农牧文化区内同时起源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近一千年长时段里,表现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多元并行”发展格局。到五帝时代晚期,出现... 百年考古表明,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在长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八个农牧文化区内同时起源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近一千年长时段里,表现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多元并行”发展格局。到五帝时代晚期,出现了周边文化向中原文化区汇聚的新现象。到夏商周早期文明近二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巩固了“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中国观”“天下观”等重要哲学思想的形成。这些思想既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具体展现,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文化区 多元一体 天下
下载PDF
“四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红色家书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18
作者 刘赟 朱颖原 李婷婷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1年第3期33-38,共6页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回忆,而要有深层次的感悟与共鸣。红色家书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四史学习中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红色家书的文字内容在传递前方斗争状况的同时,也折射出革命...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回忆,而要有深层次的感悟与共鸣。红色家书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四史学习中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红色家书的文字内容在传递前方斗争状况的同时,也折射出革命战士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观。通过透视家书内容背后的价值观取向,对其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梳理,解构其核心价值观的多重维度价值,丰富当代价值观教育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紜色家书 革命
下载PDF
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家国观”的创新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婧雯 朱静芸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87,共4页
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将家国观运用在电视剧创作中阐释历史文化,彰显时代价值,对于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近年来一系列主旋律电视剧将“家国观”作为重构主流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融入电视剧创作,... 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将家国观运用在电视剧创作中阐释历史文化,彰显时代价值,对于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近年来一系列主旋律电视剧将“家国观”作为重构主流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融入电视剧创作,既实现了在当前主流文化跨代际传播的“破圈”效应,又进一步强化了“家国观”思想的大众心理认同,为“家国观”在我国主流电视剧创作中精神谱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范式创新的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视剧 精神谱系 创新表达
原文传递
《何以中国》的“中和”之美
20
作者 张新英 杨云曦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45,共4页
纪录片《何以中国》以“中”为创作标准,以“和”为美学标准,从历史和审美两个层面进行了回答。在宏观叙事中增加小人物的微观视角,将天与人、情与景合二为一,并以“中和”为基,完成了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双重呈现。“中和”之美渗... 纪录片《何以中国》以“中”为创作标准,以“和”为美学标准,从历史和审美两个层面进行了回答。在宏观叙事中增加小人物的微观视角,将天与人、情与景合二为一,并以“中和”为基,完成了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双重呈现。“中和”之美渗透到了《何以中国》的每个角落,也为“中和”美学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以中 “中和” 天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