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对急诊留院观察患者的陪护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以期发挥陪护的最大作用,提高陪护的素质和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急诊科的20位陪护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位陪护随机分为两组:教育组(10位)和对照组(10位),通过比...目的:探讨对急诊留院观察患者的陪护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以期发挥陪护的最大作用,提高陪护的素质和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急诊科的20位陪护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位陪护随机分为两组:教育组(10位)和对照组(10位),通过比较这两组的患者家属满意程度、患者的感染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这3个指标来评价对陪护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两组各护理的50例患者中,教育组的患者家属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的感染情况也明显的少于对照组(P〈0.01);从突发事件发生到得到处理的时间,教育组明显短于对照组(1.2±0.2 min v.s. 2.1±0.3min,P〈0.05).结论:对急诊科的陪护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陪护的素质和护理质量,而且促进患者病情的稳定和恢复,应继续推广和定期进行.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危重患者疼痛观察工具(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用于颅脑肿瘤开颅术后患者疼痛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纳入收治于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颅脑肿瘤开颅术后进行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随机...目的评价危重患者疼痛观察工具(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用于颅脑肿瘤开颅术后患者疼痛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纳入收治于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颅脑肿瘤开颅术后进行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随机先后进行致痛性操作(气管内吸引)和非致痛性操作(右肩轻贴电极),操作前后由两名研究者各自完成CPOT评价,另一名研究者在操作后进行主观疼痛评价。根据能否表达疼痛分为能表达组和不能表达组。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两名研究者之间的CPOT评价信度。能表达疼痛组以疼痛主诉为标准,绘制CPOT和生命体征(包括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不能表达疼痛组比较操作前后CPOT和生命体征(包括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纳入患者243例,能表达疼痛者171例(70.4%),致痛性操作后感觉疼痛者151例(88.3%),非致痛性操作后感觉疼痛者34例(19.9%)。两组患者在不同操作前后的ICC范围在0.790~0.945。CPOT在能表达疼痛组的AUC和95%CI为0.805(0.759~0.852),在不能表达疼痛组进行致痛性操作前后以及不同操作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颅脑肿瘤开颅术后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用CPOT进行疼痛评估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存在表达障碍的患者中区辩效度良好,可以用于此类患者操作痛的评估。展开更多
疼痛,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疼痛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中十分常见并可能得不到充分治疗[2]。镇痛治疗是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合理有效地评估疼痛是镇痛治疗的首要步骤,临床通过收集...疼痛,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疼痛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中十分常见并可能得不到充分治疗[2]。镇痛治疗是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合理有效地评估疼痛是镇痛治疗的首要步骤,临床通过收集金标准即患者的自我报告或使用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4]。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对急诊留院观察患者的陪护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以期发挥陪护的最大作用,提高陪护的素质和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急诊科的20位陪护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位陪护随机分为两组:教育组(10位)和对照组(10位),通过比较这两组的患者家属满意程度、患者的感染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这3个指标来评价对陪护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两组各护理的50例患者中,教育组的患者家属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的感染情况也明显的少于对照组(P〈0.01);从突发事件发生到得到处理的时间,教育组明显短于对照组(1.2±0.2 min v.s. 2.1±0.3min,P〈0.05).结论:对急诊科的陪护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陪护的素质和护理质量,而且促进患者病情的稳定和恢复,应继续推广和定期进行.
文摘目的评价危重患者疼痛观察工具(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用于颅脑肿瘤开颅术后患者疼痛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纳入收治于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颅脑肿瘤开颅术后进行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随机先后进行致痛性操作(气管内吸引)和非致痛性操作(右肩轻贴电极),操作前后由两名研究者各自完成CPOT评价,另一名研究者在操作后进行主观疼痛评价。根据能否表达疼痛分为能表达组和不能表达组。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两名研究者之间的CPOT评价信度。能表达疼痛组以疼痛主诉为标准,绘制CPOT和生命体征(包括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不能表达疼痛组比较操作前后CPOT和生命体征(包括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纳入患者243例,能表达疼痛者171例(70.4%),致痛性操作后感觉疼痛者151例(88.3%),非致痛性操作后感觉疼痛者34例(19.9%)。两组患者在不同操作前后的ICC范围在0.790~0.945。CPOT在能表达疼痛组的AUC和95%CI为0.805(0.759~0.852),在不能表达疼痛组进行致痛性操作前后以及不同操作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颅脑肿瘤开颅术后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用CPOT进行疼痛评估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存在表达障碍的患者中区辩效度良好,可以用于此类患者操作痛的评估。
文摘疼痛,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疼痛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中十分常见并可能得不到充分治疗[2]。镇痛治疗是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合理有效地评估疼痛是镇痛治疗的首要步骤,临床通过收集金标准即患者的自我报告或使用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