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影动机对观影心理的影响——兼论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
1
作者 郑宜庸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91,共4页
观影情境是影响观影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着重从观影动机的角度分析电影性爱场面观看时的心理。
关键词 观影动机 观影心理 电影性爱场面
下载PDF
中国大众的观影心理、群落构成初探
2
作者 莫付欢 谢萍 《柳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3期137-140,共4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与同样处在转型时期的其他人同享迷惘、欣悦与渴望 ,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而中国商业电影对此却缺乏把握。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与同样处在转型时期的其他人同享迷惘、欣悦与渴望 ,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而中国商业电影对此却缺乏把握。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心理和当代娱乐文化心理 ,认为在当代 ,商业电影是一种时尚消费 ,中国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群落由“领潮人”中产阶级和“赶潮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电影 观影心理 群落构成
下载PDF
从《刮痧》看观众观影心理
3
作者 董建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5年第11期100-101,共2页
《刮痧》是部反映中西方文化矛盾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观众之所以对其赞誉有加,是因为其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入地反映了现实,蕴涵着生活哲理、人性关怀及理想设计,从而契合了观众的心理欲求。
关键词 《刮痧》 电影观众 观影心理
下载PDF
从电影《英雄》、《黄河绝恋》、《阿甘正传》比较东西方观影心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卫新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8-50,共3页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下的话语模式中,文化的接受者往往是作为传播者的一个虚弱陪衬,电影《英雄》、《阿甘正传》、《黄河绝恋》均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创作者本身持有的意识形态。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观众对待中西方电影...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下的话语模式中,文化的接受者往往是作为传播者的一个虚弱陪衬,电影《英雄》、《阿甘正传》、《黄河绝恋》均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创作者本身持有的意识形态。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观众对待中西方电影有着不同的观影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影心理 《英雄》 《黄河绝恋》 《阿甘正传》
下载PDF
玩的就是心跳——观众对灾难片的观影心理
5
作者 樊璐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20-20,共1页
1997的《泰坦尼克号》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为18亿3540万美元,其纪录迄今仍无影片能超越。为什么观众甘愿掏钱欣赏对人类产生毁灭的灾难片呢?因为可以在电影中体验生活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寻找做英雄的满足;我们对灾难本身及电影带来的惊奇感... 1997的《泰坦尼克号》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为18亿3540万美元,其纪录迄今仍无影片能超越。为什么观众甘愿掏钱欣赏对人类产生毁灭的灾难片呢?因为可以在电影中体验生活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寻找做英雄的满足;我们对灾难本身及电影带来的惊奇感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片 观众观影心理 英雄情节
下载PDF
视听震惊与恐怖体验——对一种观影心理的描述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晓云 《艺术广角》 1999年第4期26-30,共5页
恐怖,大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在电影中创造恐怖情境,营造恐怖氛围,产生恐怖效果,正是恐怖片、悬念片、犯罪片、战争片、科幻片等多种类型电影的自觉追求,并且也出现了像希区柯克、斯皮尔伯格这样善于制造恐怖效果的大师,让... 恐怖,大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在电影中创造恐怖情境,营造恐怖氛围,产生恐怖效果,正是恐怖片、悬念片、犯罪片、战争片、科幻片等多种类型电影的自觉追求,并且也出现了像希区柯克、斯皮尔伯格这样善于制造恐怖效果的大师,让观众在虚设的带有幻觉色彩的恐怖体验中经历“安全冒险”,产生视听快感和心理愉悦,消释现实世界中的苦闷和烦躁,从而通过梦魇的产生和消失再造一个又一个视觉神话。恐怖片《沉默的羔羊》一举夺得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片 观影心理 观众 视觉神话 影片 心理体验 精神病患者 女主人公 想象性 人类
下载PDF
镜中自我与观影心理的双重认同——从精神分析视域审视《撞死了一只羊》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云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10期108-110,共3页
《撞死了一只羊》自上映以来持续受到学界关注,众说纷纭的评价也说明了观影心理的差异。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撞死了一只羊》,试图挖掘影片更深层次的蕴意,促进观影者走进分析者的视域,提升影片的鉴赏高度。利用观影主体与分... 《撞死了一只羊》自上映以来持续受到学界关注,众说纷纭的评价也说明了观影心理的差异。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撞死了一只羊》,试图挖掘影片更深层次的蕴意,促进观影者走进分析者的视域,提升影片的鉴赏高度。利用观影主体与分析者的双重身份,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分析两个“金巴”之间存在的镜像关系,阐释影片多重梦镜,走进人物的梦境与观影者的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死了一只羊 镜中自我 观影心理 精神分析
下载PDF
浅析媒介仪式中的观影心理
8
作者 米淑惠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60,共3页
传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一种共享表征的仪式。出于不同的传播观念,受众心理研究的思路也会不同。对媒介仪式中观影心理的研究应从传播的仪式观出发,考虑具体的观看情境,考虑仪式本身的精神要素和意识形态预设对观众产生... 传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一种共享表征的仪式。出于不同的传播观念,受众心理研究的思路也会不同。对媒介仪式中观影心理的研究应从传播的仪式观出发,考虑具体的观看情境,考虑仪式本身的精神要素和意识形态预设对观众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仪式 观影心理 影像
下载PDF
基于性别审美的大学生观影心理和消费机制研究
9
作者 孙孟猛 《视听》 2021年第12期205-207,共3页
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进入电影文化生产领域,依靠身体叙事所带来的奇观展示,将性别审美符号化,成为当下电影的吸引力。"小鲜肉""CP""反串"等概念将传统的性别关系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和重构,模糊了同性与异性的... 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进入电影文化生产领域,依靠身体叙事所带来的奇观展示,将性别审美符号化,成为当下电影的吸引力。"小鲜肉""CP""反串"等概念将传统的性别关系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和重构,模糊了同性与异性的界限,给观众带来了异样的银幕体验。大学生群体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在电影的成长叙事范式和青春怀旧文化营销中构建起沟通的媒介,不仅完成了大学生自我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满足了他们的观影欲望,也为主流商业电影的营销美学提供了叙事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审美 大学生 观影心理 身体叙事 消费行为
下载PDF
视觉愉悦的心理地形图:再论观影快感的形成机制
10
作者 檀娅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67,共4页
在经典电影理论时期,雨果·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电影心理学家提出了存在于电影与心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转换。[1]电影符号学时期,克里斯蒂安·麦茨又将精神分析学引入了第二电影符号学中,... 在经典电影理论时期,雨果·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电影心理学家提出了存在于电影与心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转换。[1]电影符号学时期,克里斯蒂安·麦茨又将精神分析学引入了第二电影符号学中,在精神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观影心理的相关论述[2];而劳拉·莫尔维则以一篇经典论文《视觉愉悦与叙事电影》在对拉康理论的“误用”基础上深刻地阐述了性别、凝视与观影快感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符号学 爱因汉姆 观影心理 视觉愉悦 电影美学 叙事电影 爱森斯坦 精神分析学
下载PDF
阶层变迁与观影心理流变——新中国60年电影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旭光 车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6-132,共7页
一、电影史与社会阶层变迁、受众心理流变在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各个要素和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电影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般意识形态。然而,与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等在内的一般意识形态又有很大的... 一、电影史与社会阶层变迁、受众心理流变在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各个要素和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电影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般意识形态。然而,与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等在内的一般意识形态又有很大的不同。电影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按马克思主义原理,当经济基础发生变更的时候,上层建筑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变迁 电影史 观影心理 流变 新中国 一般意识形态 社会文化结构 马克思主义原理
原文传递
新时期大众观影心理变迁(1979─1989)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卫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19,共7页
大众心理学始终认为,社会并非外在于大众的心理,而是内在于大众心理之中,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给中国大众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大众心理的巨大变迁,这种变迁又带动着大众观影心理的逐步演变,这种演变形... 大众心理学始终认为,社会并非外在于大众的心理,而是内在于大众心理之中,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给中国大众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大众心理的巨大变迁,这种变迁又带动着大众观影心理的逐步演变,这种演变形成的新的观影心理需要,反过来又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影心理 新时期 十七年电影 第五代电影 观众 电影语言 大众文化 主人公 第四代导演 电影制片厂
原文传递
受众观影心理与好莱坞意识形态策略
13
作者 王晓倩 李享 《才智》 2013年第18期152-153,共2页
好莱坞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影像流水生产基地,其产出大批的文化工业产品,携带着包裹在各色商业元素下的"大美国主义"席卷全球,意识形态隐蔽宣传策略取得极好的效果。这与好莱坞在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受众的观影心理有着密不可分... 好莱坞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影像流水生产基地,其产出大批的文化工业产品,携带着包裹在各色商业元素下的"大美国主义"席卷全球,意识形态隐蔽宣传策略取得极好的效果。这与好莱坞在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受众的观影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受众心理角度切入,探究好莱坞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 观影心理 好莱坞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求新、求奇、求乐——从《大腕》看大众观影心理
14
作者 陈可红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41,共2页
截止到12月23日为止,贺岁片《大腕》在北京3天的票房达到202万,直逼美国大片《珍珠港》,上海两天票房52万,广州票房40万,深圳85万,成都44万,西安24万,可以说是全线告捷。这些数字极其有说服力地说明了一个事实: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冯小刚... 截止到12月23日为止,贺岁片《大腕》在北京3天的票房达到202万,直逼美国大片《珍珠港》,上海两天票房52万,广州票房40万,深圳85万,成都44万,西安24万,可以说是全线告捷。这些数字极其有说服力地说明了一个事实: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冯小刚的电影,他的电影都能契合并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在中国电影市场创造票房奇迹。在《大腕》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蕴涵于其中的求新、求奇、求乐的观影心理。一、大众文化需求下观众的求新心理冯小刚是一个不断突破自己的导演。虽然他的影片都带上了贺岁片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影心理 冯小刚 贺岁片 心理需求 中国电影 观众 九十年代 影片 票房 审美文化
原文传递
日本电影的心理冲击及其删节考量——以1978年译制的《追捕》(1976)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庆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5-41,95-96,共7页
1978年公映的《追捕》是当时最为轰动、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日本电影之一。男女主人公杜丘和真由美造型冷峻、衣着拉风以及大胆出位的表演风格,让无数大陆观众为之倾倒并顺利完成了情爱心理启蒙,同时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观影心理和审美标准... 1978年公映的《追捕》是当时最为轰动、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日本电影之一。男女主人公杜丘和真由美造型冷峻、衣着拉风以及大胆出位的表演风格,让无数大陆观众为之倾倒并顺利完成了情爱心理启蒙,同时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观影心理和审美标准。30多年后重读这部经典会发现,编导对复杂人性的挖掘表现和雅俗共赏的视听语言表达,与主题思想一起,为当代中国大陆民众的精神世界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层面。而当年有关部门对影片多达25处、长达40分钟的删节,又蕴含和体现着对外来文化由来已久的文化心理动机和意识形态考量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电影 《追捕》 观影心理 文化影响 删节/删除
下载PDF
虚拟现实(VR)观影的具身化:一种“洞穴隐喻”的延续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轩 《江汉学术》 2021年第4期123-128,共6页
新媒体的时兴消解了观影情境的具身性,走出影院的观众面对更为便捷的屏幕,往往只是“视听其间”而又“置身其外”,“身体”无从介入观影,最终亏负了电影承载的艺术蕴藉。VR带来的“沉浸式”与“互动式”体验,营造了一个比影院更具封闭... 新媒体的时兴消解了观影情境的具身性,走出影院的观众面对更为便捷的屏幕,往往只是“视听其间”而又“置身其外”,“身体”无从介入观影,最终亏负了电影承载的艺术蕴藉。VR带来的“沉浸式”与“互动式”体验,营造了一个比影院更具封闭性的观影情境。观者在全景体验模式中,直接走进银幕之中,更由场景反馈推知自身身体的在场,实现了观看的身体在VR中的“遥在”。这一“遥在”的身体介入到VR中的时空感知,充分保证了观影过程的具身化。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观众,将会在佩戴VR装置的那一刻起,重新步入柏拉图洞穴中的光影梦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VR电影 具身认知 洞穴隐喻 观影心理
下载PDF
观看之变--网络/视频网站在线观影机制试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从吴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4,共5页
在"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放映与观看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网络/视频在线观影已开始成为一种影响越来越大的观影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在这种电影观看方式发生变化的时代,网络/视频在线观影机制与传统影院观影机制的差异所在。文章着... 在"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放映与观看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网络/视频在线观影已开始成为一种影响越来越大的观影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在这种电影观看方式发生变化的时代,网络/视频在线观影机制与传统影院观影机制的差异所在。文章着重从观众角度考察观影心理和观影反应的变化,分别从观影场景、观影心理和观影主体的改变三个角度分析这种变化,阐述了由"观看之变"带来的现有相关电影理论的阐释适用性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影机制 网络观影 视频观影 观影心理 观众反应
下载PDF
“《南京!南京!》的创作与接受”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霁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7,共8页
在上海大学影视与文学创作批评中心组织的"《南京!南京!》的创作与接受"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的教授们与该片导演陆川从社会文化及电影史等多个角度,对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畅所欲言的探讨和交流。石川、... 在上海大学影视与文学创作批评中心组织的"《南京!南京!》的创作与接受"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的教授们与该片导演陆川从社会文化及电影史等多个角度,对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畅所欲言的探讨和交流。石川、陈犀禾、葛红兵等教授认为,影片所采用的多重角度叙事,一方面突破了中国抗战题材影片传统的叙事模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的观影困境,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尴尬和争议由此产生。曲春景教授指出,"反法西斯"环节的缺失是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出现错位的主要原因,反法西斯维度的建立是反思战争的前提。金丹元教授、程波和葛颖副教授、黄望莉和陈晓达老师以及影视学院的研究生们从电影的叙事立场与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葛红兵教授、刘海波和聂伟副教授还谈到了导演陆川对同类影片的超越,认为该片超越了中国以往同类题材的影片。陆川导演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导演阐述,认为将"小概率的日本人与普遍意义的中国人"并置,"是对创作的一种不公平";所谓表现"日本人的忏悔"是一种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角度叙事 反法西斯维度 观影心理 导演阐述
下载PDF
电影的文献价值与艺术品位——谈新生代电影的成败 被引量:5
19
作者 曲春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42-46,共5页
电影魅力在于物像的仿真性与叙事的虚构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场。新生代影片在“物像”和“叙事”上均遵循逼近“真实”的原则,影片执着于对“个体意识”的真实表达,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放逐了电影的想象空间和审美功能,与观众的观影... 电影魅力在于物像的仿真性与叙事的虚构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场。新生代影片在“物像”和“叙事”上均遵循逼近“真实”的原则,影片执着于对“个体意识”的真实表达,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放逐了电影的想象空间和审美功能,与观众的观影心理形成内在矛盾,影片及其文化意义在客观上成为一种无法与观众交流的独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象的真实性 叙事的虚构性 电影本质 文化意义 观影心理
下载PDF
互动的观看表演——电影传播中的受众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宜庸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5-150,共6页
不同的社会期待造就了观众角色身份的多重性,本文将观众角色细分为作为观看者的观众、作为表演者的观众以及构成剧班的观众群三种类型,并分析群体规范对于个体观影心理的影响,以及观影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功能是如何得以共享、维护。
关键词 观看者 表演者 剧班 观影心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