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紫砂艺术作品《观心》看陶刻技法的运用和题材的选择
1
作者 王祥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9期192-192,共1页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观心》壶承,我们能够看到紫砂的创作要加入自己对紫砂艺术深刻的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在此基础之上汲取到丰富的养分,然后在创作的过程之中加入更多的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最终形成一个系列的作品,...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观心》壶承,我们能够看到紫砂的创作要加入自己对紫砂艺术深刻的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在此基础之上汲取到丰富的养分,然后在创作的过程之中加入更多的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最终形成一个系列的作品,把自己的陶刻艺术风格鲜明地传递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紫砂陶刻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也让更多的紫砂艺术爱好者们通过不同的题材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和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艺术 观心 陶刻技法 题材选择
下载PDF
延寿观心思想考论——以《宗镜录》、《观心玄枢》为中心
2
作者 刘泽亮 林亚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100,共7页
观心思想是唐末、五代、宋初佛学思想家永明延寿心学思想脉络中的重要一环。延寿几乎将佛教的一切修习法门都纳入到观心的宗教实践之中,以一心释观心、以一心"妙观"统摄唯心之旨,同时又以观心坐实、印证唯心,使其宗教思想成... 观心思想是唐末、五代、宋初佛学思想家永明延寿心学思想脉络中的重要一环。延寿几乎将佛教的一切修习法门都纳入到观心的宗教实践之中,以一心释观心、以一心"妙观"统摄唯心之旨,同时又以观心坐实、印证唯心,使其宗教思想成为一个完满自足的理论体系。观心思想贯通《宗镜录》和《观心玄枢》,《观心玄枢》不仅是百卷《宗镜录》的理论浓缩,更是《宗镜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在延寿重构心宗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延寿 观心思想 《宗镜录》 观心玄枢》
下载PDF
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研究--以《新华严经论》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媛媛 覃江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43-47,共5页
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一直被视为华严宗的旁支,对其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易解华严的思想、格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及其判教思想、华严经的结构论等方面。通过阅读其论著《新华严经论》可以发现,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 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一直被视为华严宗的旁支,对其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易解华严的思想、格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及其判教思想、华严经的结构论等方面。通过阅读其论著《新华严经论》可以发现,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是其华严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通玄 观心配法 取像表法 观心
下载PDF
观心·直觉·顿悟——援禅入艺的审美心理阐释 被引量:1
4
作者 彭修银 姚羿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113-122,148,共11页
禅是觉者的智慧,是生命的艺术,二者在各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交融互渗,彼此成就。禅与艺术皆重视心灵的修炼与超理性维度的生命体验,立于尘世,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人生“觉行圆满”的境界。“观心”“直觉”与“顿悟”即是禅与艺术在探... 禅是觉者的智慧,是生命的艺术,二者在各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交融互渗,彼此成就。禅与艺术皆重视心灵的修炼与超理性维度的生命体验,立于尘世,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人生“觉行圆满”的境界。“观心”“直觉”与“顿悟”即是禅与艺术在探寻生命本源之路上所历经的三种代表性心理状态。其中,“观心”“正念”之于禅宗是一种摒除杂念、开悟顿了的前期修炼法门,旨在涤荡凡心,主“定境”之用。其交感思维与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注意、审美静观等心理因素之间互通连接,为撷取艺境灵感果实“第一义谛”的入道门槛;“直觉”是继“观心”之后的更深层心理状态,它在禅修中表现为一种超越世间逻辑,以瞬间直感、整体观照方式去体认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艺术审美活动中的直觉与禅的直觉具有相似的功能表现,兼具一定的创造性特征。具体体现为事事无碍的超越性、敏锐的感受力及一体圆融的综合能力。“顿悟”是禅门明心见性的最后一道门槛,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亦是一种审美心理的巅峰体验。它是人主观意识高度自由解放的状态,是灵感高速迸发的自由境界,具有原发偶然性、立时性和模糊性等特点。“观心”“直觉”与“顿悟”在禅与艺术的世界中呈现出“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由此成为“援禅入艺”的重要中保和步入“觉行圆满”境界的互通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艺术 观心 直觉 顿悟
下载PDF
“以心观心”是“二心”吗?——关于朱、陆之辨中意识自觉问题的辨正 被引量:2
5
作者 陆畅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116-121,共6页
道德意识能否自觉、自知问题在朱、陆之辨中占据重要地位。朱子将象山的道德直觉视为"以心观心"的"二心",并误会其与佛教等同而加以批判。事实上,意向性活动中的意识与对其进行反思的意识是不存在共时性的,道德直... 道德意识能否自觉、自知问题在朱、陆之辨中占据重要地位。朱子将象山的道德直觉视为"以心观心"的"二心",并误会其与佛教等同而加以批判。事实上,意向性活动中的意识与对其进行反思的意识是不存在共时性的,道德直觉不是以此察彼地对意识进行对象性反思,而是在无思无虑中依靠道德直觉使本心自我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心观心 主客对待 自证自知 道德直觉 无思无虑
下载PDF
论永明延寿《观心玄枢》的“观心”思想
6
作者 陈全新 《邯郸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3-48,共6页
《观心玄枢》集中体现了唐末高僧永明延寿的"观心"思想,他认为"观心"主体是第六识,所观对象是一切理和事,最终要求能观和所观二者是合一的,"观心"方法主要有直闻顿修、空寂之知、唯识二观、华严四观、天... 《观心玄枢》集中体现了唐末高僧永明延寿的"观心"思想,他认为"观心"主体是第六识,所观对象是一切理和事,最终要求能观和所观二者是合一的,"观心"方法主要有直闻顿修、空寂之知、唯识二观、华严四观、天台三观、普贤十观和牛头绝观等,"观心"所要追求的境界是"境智俱闲"。若统合来看,我们可用"一心圆观万法"概括其"观心"理论体现出来的心性智慧,它留给现代人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心能转境",人生的苦乐、迷悟等皆在一念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延寿 观心玄枢》 心性智慧 圆观
下载PDF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 被引量:4
7
作者 杨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心 感通 无碍 仁爱
下载PDF
以心观心: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 被引量:2
8
作者 彭文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8,共10页
中国“修身”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同时内在蕴含“修心”的思路。中国文化中的“心”概念与西方哲学对认知与理性的强调相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取向,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标画出人的道德... 中国“修身”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同时内在蕴含“修心”的思路。中国文化中的“心”概念与西方哲学对认知与理性的强调相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取向,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标画出人的道德意义系统,该意义世界和意义系统具有在世品格与开放自主性。从这一心概念出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被概括为“以心观心”。“以心观心”的内在理路是:首先引导人从心的角度观照道心和他心,从而进入道德意义系统;以前者为前提,指引人从我心走向道心和他心,并在这一行动过程中进一步体认道德意义,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充实意义世界,共创和谐美善的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心观心 意义世界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一座学术与信仰的桥梁——《观心自在:香港观音诞与观音信仰探源》评介
9
作者 黄威 《法音》 2024年第8期74-76,共3页
观音信仰自公元2世纪左右在北印度形成后逐渐传播于亚洲其他地区,使观世音菩萨成为佛教中最广为人知的形象之一。在中国,自竺法护将梵文《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译为中文后,观音形象在中国得以流行,并逐渐演变出很多具有本土与... 观音信仰自公元2世纪左右在北印度形成后逐渐传播于亚洲其他地区,使观世音菩萨成为佛教中最广为人知的形象之一。在中国,自竺法护将梵文《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译为中文后,观音形象在中国得以流行,并逐渐演变出很多具有本土与地方特色的信仰与习俗。关于观音在中国的流行与演变,海内外已有很多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信仰 观世音菩萨 正法华经 竺法护 光世音 观音形象 普门品 观心
原文传递
善观己者善观心——访观心咖啡
10
作者 赵宇 《佛教文化》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善观人者善观已,善观已者善观心。”在武汉,有这么一家观心咖啡,步人其中的人,或许都能在这方禅意空间内寻到一股观照自己内心的力量。
关键词 咖啡 观心 禅意空间
原文传递
观心悟道:王阳明与赣州通天岩
11
作者 赖少伟 叶国安 《文史天地》 2023年第2期20-23,共4页
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平定了困扰明廷多年的南赣八府一州“流民之乱”,并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至理名言。为了破“心中贼”,王阳明于军政之余讲学赣州,四方弟子云集,盛名远播。两年后(1520),王阳明又平宁王之乱,但却反... 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平定了困扰明廷多年的南赣八府一州“流民之乱”,并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至理名言。为了破“心中贼”,王阳明于军政之余讲学赣州,四方弟子云集,盛名远播。两年后(1520),王阳明又平宁王之乱,但却反遭朝中“小人”构陷,王阳明于是离开权力漩涡,再次回到赣州,与诸弟子数次游览位于赣州城西的名胜古迹“通天岩”,寄情山水,振铎布道。正是在“通天岩”讲学过程中,王阳明开始揭示其心学思想的重要命题——致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思想 致良知 王阳明 寄情山水 观心 小人 通天岩 名胜古迹
原文传递
以心识心与穷理尽心——朱子关于心灵自身理解问题的论辩与深化
12
作者 李健芸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在心灵自身理解问题上,朱子有其独特的思考。通过批判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察心”“识心”“观心”之类的说法,朱子指出心灵的自身理解不能停留于将心灵的目光聚焦在旋起旋灭的知觉运用上,更非以心灵自身为对象加以观照和探寻。这两... 在心灵自身理解问题上,朱子有其独特的思考。通过批判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察心”“识心”“观心”之类的说法,朱子指出心灵的自身理解不能停留于将心灵的目光聚焦在旋起旋灭的知觉运用上,更非以心灵自身为对象加以观照和探寻。这两种做法,前者无视心灵活动所依之根据,于实践上无益,后者则在理论上存在根本的困难。在朱子看来,心灵真正的自身理解就是把握心灵的本质和心灵活动所依之根据,即天理。心灵通达真己之路不能通过空洞的自身直观而达到,而是要通过具体而丰富的即物穷理过程,才能最终抵达作为心、物、心物关联之共同根据的天理。朱子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将心灵自身理解这一哲学问题推进到新的思考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心 观心 尽心 格物穷理
下载PDF
蕅益智旭《论语点睛》之心性思想
13
作者 贺志韧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22-27,共6页
在《论语点睛》中,蕅益智旭提出了很多融通佛儒的心性思想,为三教合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体论上,他提出了“心外无人”思想,认为心是最高级别的哲学范畴,是宇宙万物的产生根源;在方法论上,他提出了“观心”和“炼心”的理念,主张通过... 在《论语点睛》中,蕅益智旭提出了很多融通佛儒的心性思想,为三教合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体论上,他提出了“心外无人”思想,认为心是最高级别的哲学范畴,是宇宙万物的产生根源;在方法论上,他提出了“观心”和“炼心”的理念,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心不违仁”“约心以礼”和“随境炼心”等方式来修炼心性;在境界论上,他提出了“无知”“无我”的境界观,主张将心性修炼到消除知见,忘记自我的思想高度。这些思想都非常新颖和别出心裁,为融会贯通佛、儒二家理论,推动二家思想交流提供了诸多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点睛》 蕅益智旭 心性思想 观心
下载PDF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智顗《观心食法》浅释
14
作者 程群 《法音》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1,共7页
关键词 智头 观心食法》 禅观思想 佛教 世间食 出世间食 学道 "观心明食" 禅风 食法
原文传递
独坐观心
15
作者 蒋淑玉 《今日南国》 2006年第21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独坐观心 中国 当代 散文 作品赏析
原文传递
独坐观心
16
作者 冬荷 《企业文化》 2009年第7期88-88,共1页
独坐观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或者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暮春;或者是“冷月无声蛙自语”的仲夏;或者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深秋;或者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残冬。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独坐观心 家庭生活 生活态度
原文传递
纸境观心
17
作者 赵锦龙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3年第5期114-116,共3页
关键词 观心
原文传递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on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ancer survivors:A systemic review
18
作者 Ye Wang Yi Zhang +2 位作者 Rongyu Li Zheng Sun Qiuping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CSCD 2024年第4期429-438,共10页
Objective:Cancer survivors have experienced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SCI)when they received cancer diagnoses or treatments.Their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es were also impacted.With the advancement of we... Objective:Cancer survivors have experienced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SCI)when they received cancer diagnoses or treatments.Their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es were also impacted.With the advancement of web technologies,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alleviation of the SCI,the psychosocial distress,and the emotional distress in cancer survivors.This review aimed to summarize the intervention contents of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for SCI,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s on SCI,psychosocial status,and emotional health.Methods:Six databases(CINAHL Plus,Cochrane Library,Embase,APA PsycInfo,PubMed and CNKI)were search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s up to December 2023.Literature references were also manually searched for related articles.Results:This review contained 21 studies that covered the contents of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such as computer-assisted cognitive training,online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with the Internet,telehealth physical exercise,and web-based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The effects of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positively impacted SCI for cancer survivors.Also,these interventions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effectiveness in alleviating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distresses.Conclusion:By summarizingfive types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contents delivered via web technology,this review demonstrated that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optimized SCI and overall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es for the cancer survivors.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ture research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ized web-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SCI,along with their psychosocial and emotional stat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survivors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ternet-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ychosocial status Emotional distress
下载PDF
《群书治要》的观人之道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余莉 谷文国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3,共4页
《群书治要》的观人之道体现在观言、观事、观行、观友、观德、观佞、观心、观诚八个方面。观言,就是要观察一个人的言语;观事,就是要看一个人所做的具体事情以及如何去做;观行,就是要明察一个人的正邪;观友,就是要观一个人结交的朋友;... 《群书治要》的观人之道体现在观言、观事、观行、观友、观德、观佞、观心、观诚八个方面。观言,就是要观察一个人的言语;观事,就是要看一个人所做的具体事情以及如何去做;观行,就是要明察一个人的正邪;观友,就是要观一个人结交的朋友;观德,就是要观一个人的德行;观佞,就是要辨别出哪些是奸佞小人,以便远离这些人;观心,就是要观察一个人是否有仁爱、恻隐、同情之心;观诚,就是要依照事物所呈现的面目进行全面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书治要》 观人之道 观言 观事 观行 观友 观德 观佞 观心 观诚
下载PDF
论“观”——佛教美学札记 被引量:7
20
作者 皮朝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观,作为佛教美学的重要范畴,无论是从观照对象还是从观照本心两个层面来看,都是一种佛教智慧的观照作用(一种意蕴深厚的审美观照),乃是一种冥想,亦即一种直观,一种直觉思维方式。它是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去观照对象,以对事物的真谛实... 观,作为佛教美学的重要范畴,无论是从观照对象还是从观照本心两个层面来看,都是一种佛教智慧的观照作用(一种意蕴深厚的审美观照),乃是一种冥想,亦即一种直观,一种直觉思维方式。它是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去观照对象,以对事物的真谛实相的直觉为其心理特征;用积淀着深厚理性内容的佛教审美智慧观照世界,使心灵直接契入所观之对象,并与之冥合为一,在刹那间领悟到心理的愉悦。佛教美学把"观道"、"妙观"、"游观"等运用于文艺鉴赏和自然审美领域,表现出浓郁的审美情趣。所有大乘宗派都强调"观心",在观心上建构学说,完善理论,他们都视"心"为审美之本源,把"观"作为通入涅槃悟境的根本大法,重视通过"观心"以了悟真心,以达于人生的最高境界(佛陀境界——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美学 范畴 观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