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9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观物、感物到具身物——媒介革命视域下中西文艺美学的互鉴与前瞻
1
作者 朱晓军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5期15-27,共13页
以“物”为核心,可考察中西美学(艺术)理论在根基上的观物与感物之不同取径及其话语范式。由此,可分析西方“视觉中心主义”所导致的艺术定义危机与重构美学难题;同时可参照现象学的视角,探讨在艺术“物转向”与哲学“身体转向”的趋势... 以“物”为核心,可考察中西美学(艺术)理论在根基上的观物与感物之不同取径及其话语范式。由此,可分析西方“视觉中心主义”所导致的艺术定义危机与重构美学难题;同时可参照现象学的视角,探讨在艺术“物转向”与哲学“身体转向”的趋势中,重新激活“身心不二、物我合一”的中国古典文论“物感”范式的可能性。而当下方兴未艾的“元宇宙”等媒介技术革命,则为中国古典文论在重构美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重新出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艺术 观物 具身性
下载PDF
“观物取象”思想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子君 包晗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22期160-162,共3页
“观物取象”思想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文章从“观物取象”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由形至形和由形至意两个方面对“观物取象”的方式和... “观物取象”思想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文章从“观物取象”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由形至形和由形至意两个方面对“观物取象”的方式和观念运用展开研究,最后提出了“观物取象”思想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思路,以期找到更有效的设计方法,推动现代工业设计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物取象 工业设计 纹样
下载PDF
观物——与海德格尔和邵雍一道思物之物性
3
作者 方向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4,共9页
观物之观,在海德格尔的«物»文那里,有认识论之观,有存在论之观,有后存在论之观.海德格尔认为,从最后之观去观,物之物性从未“大白于天下”;观物,就是思物,这样的思是“充满迷雾的返回步伐”,是“无法无天的任意之举”.观物之... 观物之观,在海德格尔的«物»文那里,有认识论之观,有存在论之观,有后存在论之观.海德格尔认为,从最后之观去观,物之物性从未“大白于天下”;观物,就是思物,这样的思是“充满迷雾的返回步伐”,是“无法无天的任意之举”.观物之观,于邵雍的«观物内篇»处,有目观,有心观,有理观.邵雍认为,以最后之观观之,物有其理其性其命,观物即知物之性理与命理,这种观也称圣人之观,即“反观”.如何理解后生存论和易学这两种观物之法?它们有何相通互补、彼此发明之处?也许,回到观物的现象学经验可以回应这两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物 海德格尔 邵雍 易学 现象学
下载PDF
以物观物:恰当自然审美的基本原则
4
作者 刘希言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6-109,共14页
“以物观物”就是摒除一己之私心与偏见,按照物之固有属性与客观规律来观照物。起初,它是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或一种修养境界被提出的;后来,由于其本身的直观性,便自然而然进入审美领域,尤其是自然审美领域。作为一种自然审美方法,“以物... “以物观物”就是摒除一己之私心与偏见,按照物之固有属性与客观规律来观照物。起初,它是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或一种修养境界被提出的;后来,由于其本身的直观性,便自然而然进入审美领域,尤其是自然审美领域。作为一种自然审美方法,“以物观物”就是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使自然真实无妄、圆满无碍地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直接、客观、细致、深入四大特征。对照西方环境美学为恰当自然审美设置的标准,“以物观物”既满足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认知需要,又符合尊重自然、关怀自然的伦理要求,因而是一种恰当的自然审美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是在中国本土语境下提出的,但具有普通适用的价值,因而可以作为恰当审美的基本原则进入自然美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物 自然审美 恰当性 环境美学
下载PDF
“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的设计学理解与应用--以侗族文化主题餐厅设计为例
5
作者 牟彪 陶婵 徐鑫 《湖南包装》 2023年第6期51-54,共4页
“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在文化自信的当下为现代室内设计创新提供了新视角。理清其涵义以及设计学衍生意义,并以侗族文化主题的餐饮空间为例指导设计实践,旨在为创新现代室内设计作参考。
关键词 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 侗族文化 主题餐厅 空间设计
下载PDF
邵雍“观物”要义及源流略论
6
作者 曹栋 江文思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2-66,共5页
邵雍是北宋一位潇洒的理学家,其《皇极经世》将宇宙的复杂内容涵盖进来,却能不离其宗,归根究底在于其有一种“观物”思想。邵雍喜读《易》与老庄,并吸收《易传》“观物”路向、老子“观物”形式及庄子“观物”内核,融汇成其独特的“以... 邵雍是北宋一位潇洒的理学家,其《皇极经世》将宇宙的复杂内容涵盖进来,却能不离其宗,归根究底在于其有一种“观物”思想。邵雍喜读《易》与老庄,并吸收《易传》“观物”路向、老子“观物”形式及庄子“观物”内核,融汇成其独特的“以物观物”要义。邵雍主张去除主观偏见,反对人的后天造作,如此消解宇宙间的一切障碍,直观万物本来面目,进而突显一种“观物”乐境。对邵雍“观物”追本溯源,不但能厘清其思想之来路,亦能为其“观物”在后世流传中遭遇的种种误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观物 易传 老庄
下载PDF
浅析邵雍的“观物”思想
7
作者 邵玥玮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2期58-60,共3页
邵雍的观物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观物”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一种在不带主观偏见、认识万物存在的依据与变化规律为前提下进行内圣外王、与物同乐的修养论功夫。在复杂多样的阴阳变化下,邵雍以“观物”思想为核心,结... 邵雍的观物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观物”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一种在不带主观偏见、认识万物存在的依据与变化规律为前提下进行内圣外王、与物同乐的修养论功夫。在复杂多样的阴阳变化下,邵雍以“观物”思想为核心,结合象数学构建了一个完备的哲学体系。“观物”作为研究先天学世界图景的必要途径,蕴含着邵雍对于生生不息之自然运化的深刻思考。同时,这些富有哲理的思想又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进程有着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观物
下载PDF
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以王维《鹿柴》英译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贾玉嘉 刘华文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6期61-69,共9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美效果予以探讨。认为,中国山水诗英译中,有些译者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物观物"的方式理解和转换原诗,使译诗保留甚至超越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拥有东方文化情怀的读者产生理想的审美效果;有些译者则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我观物"的方式翻译原诗,使译诗偏离甚至破坏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一般西方读者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中国山水诗英译 观物方式 观物 以我观物
下载PDF
论“以物观物”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2-37,共6页
自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后,人们常用西方的移情说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而对“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缺少比较... 自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后,人们常用西方的移情说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而对“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缺少比较深入的具体分析,其原因恐在于产生“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是中国古代特有文化传统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念,很难用西方的和现代的文艺理论术语作简单的比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物 无我之境 以我观物 中国古代 文学创作 有我之境 王国维 缘情 文化传统 诗歌创作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论——从“以道观物”到“道通为一”
10
作者 李萍 郝亚飞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37-43,共7页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哲学在西学东渐中返本开新,迄今经过了若干发展时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以今日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传统"以物观物"的视阈形成了诸多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哲学在西学东渐中返本开新,迄今经过了若干发展时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以今日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传统"以物观物"的视阈形成了诸多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当今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如能突破"以物观物"的哲学视阈,转化到"以道观物",方能站在哲学原初的立场,即重返哲学的本位,方能全面、深入地审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实现"道通为一"的哲学形态。这将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创新 观物 以道观物 道通为一
下载PDF
从“观物”到“安乐”: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锡同 赵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邵雍的儒学修养集中体现为他的"观物工夫",它是一种儒者的修身处世之道,并以宋儒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为终极指向,以对天理真乐(即"安乐")的体验为完成的外在标志。通过这一独特的观物工夫,臻于一种圣人气象的安乐境... 邵雍的儒学修养集中体现为他的"观物工夫",它是一种儒者的修身处世之道,并以宋儒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为终极指向,以对天理真乐(即"安乐")的体验为完成的外在标志。通过这一独特的观物工夫,臻于一种圣人气象的安乐境地,既涵括了儒者参赞天地之化育、追求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更通显了一种儒者洒脱的修身处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观物工夫 修身处世
下载PDF
叶维廉“以物观物”诗论及其古典汉诗英译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性峰 刘华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0,共5页
叶维廉的诗论主要建立在中西文学批评范式的比较、审美诗学模式以及语言异质性等基础之上。受道家美学的影响,其诗论的本质是"以物观物",强调"不言之言",以不干涉自然为根本批评理路。这种"以物观物"的... 叶维廉的诗论主要建立在中西文学批评范式的比较、审美诗学模式以及语言异质性等基础之上。受道家美学的影响,其诗论的本质是"以物观物",强调"不言之言",以不干涉自然为根本批评理路。这种"以物观物"的文学批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翻译模式的确立,其目的在于阻抗西方模式对古典汉诗英译的制控与框限。其古典汉诗英译策略亦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物 古典汉诗英译 道家美学
下载PDF
邵雍“观物”说的定位--由朱子的批评而思 被引量:6
13
作者 方旭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56,共6页
朱熹关于邵雍观物说近"释"、似"老"的说法,经不起仔细推敲,"以物观物"的思想主要不是来自佛、道,而与《易传》有更深的渊源。朱熹引入好恶之说解读"以物观物",为邵雍观物说找到儒家经典依据,... 朱熹关于邵雍观物说近"释"、似"老"的说法,经不起仔细推敲,"以物观物"的思想主要不是来自佛、道,而与《易传》有更深的渊源。朱熹引入好恶之说解读"以物观物",为邵雍观物说找到儒家经典依据,亦符合邵雍本人对"观物"的理解。朱熹在"以物观物"与"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以及"物各付物"等命题之间所做的比较,启示人们:"以物观物"主要不是认识论命题,而更多地与修身养性的功夫以及待人处世的伦理实践原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朱子以观物 工夫 实践原则
下载PDF
《庄子》三处鱼寓言的逍遥之辩与观物之辩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元元 高恒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4-56,71,共4页
《庄子》中有不少关于鱼的寓言,首章《逍遥游》谈到北冥之鱼的鲲,《秋水篇》谈到的濠梁之鱼,《大宗师》谈到的江湖之鱼。分析庄子对处于不同境遇中的鱼的建构,可以为逍遥之辩和观物之辩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能否达致逍遥境界,取决... 《庄子》中有不少关于鱼的寓言,首章《逍遥游》谈到北冥之鱼的鲲,《秋水篇》谈到的濠梁之鱼,《大宗师》谈到的江湖之鱼。分析庄子对处于不同境遇中的鱼的建构,可以为逍遥之辩和观物之辩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能否达致逍遥境界,取决于以道观物和以己观物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小体与大体、小知与大知、小爱与大爱相比,小体、小知与小爱所谓“小”在于其以己观物的非逍遥的状态,大体、大知与大爱所谓“大”在于其有超越“小大”之分的以道观物的逍遥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 以道观物 以己观物
下载PDF
论摹仿说和“观物取象”说的文学观差异与学理融通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天忠 胡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5-138,共4页
西方摹仿说和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说影响纵贯古今,形成了西方重叙事文学和中国古代重抒情文学的传统。西方文论长于认知和理性思辨而质实,中国古代文论重形象和体验感悟而精远。摹仿说主叙事典型论,"观物取象"说... 西方摹仿说和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说影响纵贯古今,形成了西方重叙事文学和中国古代重抒情文学的传统。西方文论长于认知和理性思辨而质实,中国古代文论重形象和体验感悟而精远。摹仿说主叙事典型论,"观物取象"说主表情意境论。摹仿说主客二分,而"观物取象"说主客相融。摹仿说追求本质真实,"观物取象"说讲究传神真实。摹仿说主认识功用,"观物取象"说主教化功用。摹仿说和"观物取象"说都隐含着摹仿对象即被摹仿的自然或社会生活本身就是美的观念。西方摹仿中蕴含着真(偏于合规律性的善)与美统一基础上的再现与表现,中国古代由"观物取象"而"诗言志"蕴含着善(偏于合目的性的真)与美统一的表现与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说 叙事文学 观物取象”说 抒情文学 “诗言志” 学理融通
下载PDF
论山水诗主体观物心态的转变对抒情范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玲 李晓婉 《天府新论》 CSSCI 2008年第3期144-147,共4页
山水诗产生以来,抒情主体的观物心态,经历了把山水客体化(晋宋)——情感化(盛唐)——人格化(宋代)三个阶段,抒情范式也相应地表现为排偶手法——拟物主义——拟人主义。从谢灵运、王维、杨万里三位诗人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山水诗中主... 山水诗产生以来,抒情主体的观物心态,经历了把山水客体化(晋宋)——情感化(盛唐)——人格化(宋代)三个阶段,抒情范式也相应地表现为排偶手法——拟物主义——拟人主义。从谢灵运、王维、杨万里三位诗人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山水诗中主体的观物心态是导致抒情范式嬗变的重要原因。从中窥探出山水诗创作的独特意义以及其发展中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谢灵运 王维 杨万里 观物心态 抒情范式 嬗变
下载PDF
“物我交融”与“物我相隔”——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观物方式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辉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3-67,共5页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一个代表中国晋宋之际田园诗的顶峰,一个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丰碑,两位诗人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由于二者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观物方式也大相径庭,一个以物观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个以我观物,造成了...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一个代表中国晋宋之际田园诗的顶峰,一个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丰碑,两位诗人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由于二者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观物方式也大相径庭,一个以物观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个以我观物,造成了物我相隔。究其原因,源于他们的相异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即西方文化是从分析的角度来对待自然,而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用综合的方法去理解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华兹华斯 自然诗 观物 以我观物
下载PDF
从“观物取象”到“立象尽意”——秦人早期设计艺术的物象表达 被引量:3
18
作者 宗椿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64,共7页
文章通过分析秦人早期设计艺术的物象表达与文化溯源,进一步解析从"观物取象"到"立象尽意"的内在关联。通过个案解析的方式来丰富设计艺术物象表达的传承脉络,在展现秦人早期设计艺术的前提下,亦为秦人生活中众多... 文章通过分析秦人早期设计艺术的物象表达与文化溯源,进一步解析从"观物取象"到"立象尽意"的内在关联。通过个案解析的方式来丰富设计艺术物象表达的传承脉络,在展现秦人早期设计艺术的前提下,亦为秦人生活中众多造物个体注入文化承袭的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早期设计艺术 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
下载PDF
《维摩诘经》与中古山水诗观物方式的演进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尚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42,共6页
运用审美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古山水诗与佛教思想的关联,得出结论:陶渊明《饮酒》其五之"心远"与罗什注《维摩诘经》有关,"忘言"则与著名的"维摩之默"相类。谢灵运在《维摩诘经》"离我我所"思想... 运用审美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古山水诗与佛教思想的关联,得出结论:陶渊明《饮酒》其五之"心远"与罗什注《维摩诘经》有关,"忘言"则与著名的"维摩之默"相类。谢灵运在《维摩诘经》"离我我所"思想的启迪下,将传统"以我观物"的山水观照方式发展成为"以物观物",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山水诗的审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陶渊明 谢灵运 观物方式
下载PDF
观物会意——试论陈淳水墨写意花卉画的特色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云亮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3-55,共3页
通过对明代苏州画家陈淳水墨写意花卉画的论述,指出其水墨花卉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与沈周"观物之生"的绘画思想作比较,着重体会陈淳"观物会意"绘画思想的特色。
关键词 观物之生” 观物会意” 水墨写意花卉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