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观风俗:19世纪欧洲中国小说阅读史的一个视角
1
作者
宋莉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在中国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却登堂入室,入藏各类图书馆,由私人藏书变为公共藏书,使中国小说文本得到妥善保存,传播范围不断扩大。19世纪随着东方学的兴起,中国小说以风俗志形式进入欧洲阅读史,东方学家认为小说比其...
在中国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却登堂入室,入藏各类图书馆,由私人藏书变为公共藏书,使中国小说文本得到妥善保存,传播范围不断扩大。19世纪随着东方学的兴起,中国小说以风俗志形式进入欧洲阅读史,东方学家认为小说比其他著作更具有观风俗的优势。中国小说以译本和中文刻本形式流通欧洲,看似其读者各有所属,实则他们之间相互交叉、影响,都以观风俗为阅读旨趣,并指向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小说也以翻译、改编、戏仿等多种形式逐渐成为欧洲文学的一部分。19世纪欧洲的中国小说阅读史,体现了世界文学以一种渐趋融通的方式呈现和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和包容力,以更好地推动文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
阅读
观
风俗
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被引量:
44
2
作者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40,共10页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风俗
观
教化
当代生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班固的风俗观
被引量:
2
3
作者
党超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6期14-20,共7页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风俗
观
《地理志》社会文化
风俗
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顾炎武的风俗观看其“民本”思想的内涵
4
作者
高新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7-60,共4页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核心是“礼”,而“礼”的实现又离不开移风易俗。顾炎武对于这个问题有着相同的观点。但引人注目的是,顾炎武实现移风易俗的中心思想是以士绅为核心,发挥士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明清之际的...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核心是“礼”,而“礼”的实现又离不开移风易俗。顾炎武对于这个问题有着相同的观点。但引人注目的是,顾炎武实现移风易俗的中心思想是以士绅为核心,发挥士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一直被认为是顾炎武的重要思想。但从其有关“礼”以及风俗的观点来看,似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本主义”有一定距离。为此,有必要对顾炎武的“民本主义”思想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风俗
观
民本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近代来华传教士的中国风俗观
5
作者
王海鹏
《唐都学刊》
2012年第4期101-105,共5页
为了应对由中西风俗差异而引起的民教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十分重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考察。一部分传教士刻意关注中国社会陋俗,然后片面地从社会陋俗定位中国风俗的地位,结果走向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全面否定,其根本目的是企图从社会风俗...
为了应对由中西风俗差异而引起的民教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十分重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考察。一部分传教士刻意关注中国社会陋俗,然后片面地从社会陋俗定位中国风俗的地位,结果走向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全面否定,其根本目的是企图从社会风俗的角度向中国人灌输"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的思想,以便为基督教的传播制造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基督教
教化
风俗
观
陋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书·地理志》风俗观念探析
6
作者
李轶婷
《武陵学刊》
2018年第3期138-144,共7页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相比政令、法律的刻板和强硬,它对社会的制约是潜移默化的,但产生的效用却不容忽视。班固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辑录刘向简略言说的"(域)[地]分"、朱赣整理上报的"风俗"基础上,首次对&q...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相比政令、法律的刻板和强硬,它对社会的制约是潜移默化的,但产生的效用却不容忽视。班固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辑录刘向简略言说的"(域)[地]分"、朱赣整理上报的"风俗"基础上,首次对"风俗"做出阐释并肯定其价值,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俗观。其观念在《汉书·地理志》中得到集中体现,主要从"水土之风气""君上之情欲"以及王道教化这三个方面论述对"风俗"的影响,从而为风俗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自此以后,尽管对中国风俗文化的研究在不断突破和创新,但就整体风貌和体系而言,还是对《汉书·地理志》风俗观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地理志》
风俗
风俗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看清晚期地方士绅的风俗观
7
作者
周连华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地方士绅所著的风俗类作品记述了传统乡土社会中幽微曲折的历史"真实",为历史民俗学、地方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乡园忆旧录》是清代淄川地方士绅王培荀回忆记录家乡风俗的随笔之作,书中记述了大量有关淄川乃...
地方士绅所著的风俗类作品记述了传统乡土社会中幽微曲折的历史"真实",为历史民俗学、地方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乡园忆旧录》是清代淄川地方士绅王培荀回忆记录家乡风俗的随笔之作,书中记述了大量有关淄川乃至山东地区的传说、建筑、物产、人物掌故、地方史实等事象,具有一定的地方民俗志色彩,是了解清晚期淄川乡土真实风貌的重要地方史料文献。从著作者王培荀的个人生活世界切入,通过对《乡园忆旧录》的解读,可以发现王氏在看似朴实客观的叙述中呈现出自己的书写策略与民俗观念,即鉴赏雅玩的著述观、眼光向下的取材观、寄情于俗的书写观以及辨风正俗的教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晚期
地方士绅
王培荀
《乡园忆旧录》
风俗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坪井正五郎的流行风俗观测研究及其意义
8
作者
张祝平
周群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55-59,共5页
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坪井正五郎的名字是不应被湮没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观测异域文化间碰撞、融汇的情形并使之量化的人。
关键词
流行风
观
测研究
洋式
和式
东京
日本
风俗
变化
定点
观
测
服饰
风俗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轼的黎族风俗观
9
作者
尹逸如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7期23-26,共4页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由于政治党争而获罪,屡遭厄运,长期贬谪。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被贬岭南儋州。他察民情,观风俗,在诗文中记载了黎族风俗事象,并针对不同的风俗,表明了或尊重随俗,或批评劝导的观点,同时...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由于政治党争而获罪,屡遭厄运,长期贬谪。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被贬岭南儋州。他察民情,观风俗,在诗文中记载了黎族风俗事象,并针对不同的风俗,表明了或尊重随俗,或批评劝导的观点,同时,诗人认为只有张扬中原文化,才能逐渐革除陋习。这些风俗观,既具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贬谪
儋州
黎族
风俗
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代文献中唐“观风使”的名谓与实际
10
作者
付邦
《史志学刊》
2022年第6期24-29,共6页
宋人笔记中所谓唐“观风使”,其职名不见于唐代文献,应非唐廷设立的正式差遣。实际上,这一称呼是宋人对诸道采访使、观察使、监察御史、刺史等唐代官职的别称,因其权责大体不出“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的范围。“观风使”一称来源于《...
宋人笔记中所谓唐“观风使”,其职名不见于唐代文献,应非唐廷设立的正式差遣。实际上,这一称呼是宋人对诸道采访使、观察使、监察御史、刺史等唐代官职的别称,因其权责大体不出“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的范围。“观风使”一称来源于《唐会要》中记载的“观风俗使”,巧合的是,与前者类似,这一称谓也为宋人的权且之作。《唐会要》的编撰者认为,以“观风俗使”为名的差使自贞观八年(634)后不再设立。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不仅于有唐一代延续始终,更是观察处置使一职的滥觞。影响及后世,清雍正时期,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需要,效仿唐制复古地设置了“观风整俗使”,但这一措置实质上是对唐代职官的一次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职官
观
风使
观风俗使
观
风整俗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岁时风俗知识的记录传统及多重记述形态
11
作者
李翠叶
李旭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1-64,68,共5页
《荆楚岁时记》成书前,关于岁时风俗的记录,存在于子学文献、地记文献与志异类文献中,展示的是其与政教、地理、风俗传说间的学术关系。汉魏时期,在政教风俗观、地理风俗观、民间风俗传说这三类体系下,形成了古代文献关于岁时风俗知识...
《荆楚岁时记》成书前,关于岁时风俗的记录,存在于子学文献、地记文献与志异类文献中,展示的是其与政教、地理、风俗传说间的学术关系。汉魏时期,在政教风俗观、地理风俗观、民间风俗传说这三类体系下,形成了古代文献关于岁时风俗知识的不同记录传统及其多重记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
风俗
观
政教
风俗
观
民间
风俗
观
记录传统
记述形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论“诗可以观”
12
作者
谢丽静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诗可以观"最早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提出来的诗论之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对于"诗可以观"所"观"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历代解释不一。结合孔子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诗可以观"...
"诗可以观"最早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提出来的诗论之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对于"诗可以观"所"观"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历代解释不一。结合孔子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诗可以观"更多指的是观风俗之盛衰、观他人之志或观一国之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
观
观
风俗
之盛衰
观
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
被引量:
5
13
作者
潘明娟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99-111,共13页
对《汉书·地理志》辑录的朱赣"风俗"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可知西汉后期完整的风俗区划层次体系,即5个风俗圈、13个风俗区和26个风俗亚区。《汉志》认为,风俗具有时代性特征和风俗区域观念,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人口因素对...
对《汉书·地理志》辑录的朱赣"风俗"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可知西汉后期完整的风俗区划层次体系,即5个风俗圈、13个风俗区和26个风俗亚区。《汉志》认为,风俗具有时代性特征和风俗区域观念,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人口因素对风俗区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地理志》
风俗
区划
风俗
观
风俗
区域
观
原文传递
论蓝鼎元的政治思想
14
作者
邓文金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0-24,38,共6页
蓝鼎元是清初一位著名的理学思想家、学者,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民本思想、风俗观、为官治民之道等内容。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其思想特点,虽有明显的局限性,但现实针对性强,反映了清前期历史发展的要求,对后人治国理政也有积极的借鉴...
蓝鼎元是清初一位著名的理学思想家、学者,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民本思想、风俗观、为官治民之道等内容。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其思想特点,虽有明显的局限性,但现实针对性强,反映了清前期历史发展的要求,对后人治国理政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鼎元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风俗
观
为官治民之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当代价值
15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57,共1页
萧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撰文指出,“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在传统风俗观下,“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
萧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撰文指出,“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在传统风俗观下,“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认为风俗可以救世.这种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观
当代价值
原文传递
《萬葉集》與樂府系歌辭——從相聞歌到相聞四時歌
16
作者
辰巳正明
張逸農(譯)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7年第1期118-129,共12页
一、緒論樂府是中國漢代管理、採集各地民間歌謡的機構,其所收集的歌曲亦被稱作樂府。《漢書·藝文志》(卷三十)有“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謡,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觀風俗,知厚薄云”(1)。據此可知樂府...
一、緒論樂府是中國漢代管理、採集各地民間歌謡的機構,其所收集的歌曲亦被稱作樂府。《漢書·藝文志》(卷三十)有“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謡,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觀風俗,知厚薄云”(1)。據此可知樂府設置於西漢孝武帝(公元前100年前後)之時,其目的在於採集各地方的歌謡,從這些歌謡中瞭解各地的哀樂及風俗的厚薄。前揭《漢書·藝文志》又云:“《書》曰‘詩言志,哥(歌)咏言。’故哀樂之心感而哥咏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咏其聲謂之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緣事
心感
樂府
管理
哥咏
觀風俗
言志
藝文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与“诗赋”之间——以《汉志·诗赋略序》诗赋观为中心
17
作者
李轶婷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诗》失志之赋
风谕
缘事而发
观
风俗
原文传递
没有遗体的灵车
18
作者
吴如洋
《派出所工作》
2012年第11期81-83,共3页
入土为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观念.但为了不与活人争地,我国早已颁布了殡葬改革制度。可是近日.安徽省凤阳县承包官塘镇片区从事殡仪运输的李谋(化名)、姚怀(化名)却知法犯法、互相勾结.利用职务之便,伙同村民唐礼(化名)一...
入土为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观念.但为了不与活人争地,我国早已颁布了殡葬改革制度。可是近日.安徽省凤阳县承包官塘镇片区从事殡仪运输的李谋(化名)、姚怀(化名)却知法犯法、互相勾结.利用职务之便,伙同村民唐礼(化名)一道违反殡葬管理规定.搞假火化真土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体
利用职务之便
殡葬管理
中华民族
改革制度
风俗
观
化名
凤阳县
原文传递
新年说鱼币
19
作者
张业
《安徽钱币》
2009年第1期28-28,共1页
在我们古老民族的风俗观念里,鱼的形象总是那样强烈地讨人喜爱,五千年前的岩画里,就有鱼的刻划,商代妇好墓曾出土过玉鱼。作为财富象征和交换中介的远古钱币,不但刻铸鱼的纹饰,还直接做成鱼的样子,其用意大概是鱼的灵动,形象可...
在我们古老民族的风俗观念里,鱼的形象总是那样强烈地讨人喜爱,五千年前的岩画里,就有鱼的刻划,商代妇好墓曾出土过玉鱼。作为财富象征和交换中介的远古钱币,不但刻铸鱼的纹饰,还直接做成鱼的样子,其用意大概是鱼的灵动,形象可人,加之鱼、余谐音,可以寄托吉祥富有的祝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
风俗
观
古钱币
形象
岩画
出土
商代
纹饰
原文传递
题名
观风俗:19世纪欧洲中国小说阅读史的一个视角
1
作者
宋莉华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典小说西传文献整理与研究”(17ZDA265)。
文摘
在中国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却登堂入室,入藏各类图书馆,由私人藏书变为公共藏书,使中国小说文本得到妥善保存,传播范围不断扩大。19世纪随着东方学的兴起,中国小说以风俗志形式进入欧洲阅读史,东方学家认为小说比其他著作更具有观风俗的优势。中国小说以译本和中文刻本形式流通欧洲,看似其读者各有所属,实则他们之间相互交叉、影响,都以观风俗为阅读旨趣,并指向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小说也以翻译、改编、戏仿等多种形式逐渐成为欧洲文学的一部分。19世纪欧洲的中国小说阅读史,体现了世界文学以一种渐趋融通的方式呈现和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和包容力,以更好地推动文明互鉴。
关键词
中国小说
阅读
观
风俗
世界文学
Keywords
Chinese novels
reading
custom
observation of customs
world literature
分类号
I109.4 [文学—世界文学]
G09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被引量:
44
2
作者
萧放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40,共10页
文摘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
关键词
风俗
风俗
观
教化
当代生活
Keywords
custom
views on custom
moralization
contemporary life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班固的风俗观
被引量:
2
3
作者
党超
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6期14-20,共7页
文摘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关键词
班固
风俗
观
《地理志》社会文化
风俗
理论
Keywords
BAN Gu
custom
geographical annals
custom concept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顾炎武的风俗观看其“民本”思想的内涵
4
作者
高新伟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7-60,共4页
文摘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核心是“礼”,而“礼”的实现又离不开移风易俗。顾炎武对于这个问题有着相同的观点。但引人注目的是,顾炎武实现移风易俗的中心思想是以士绅为核心,发挥士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一直被认为是顾炎武的重要思想。但从其有关“礼”以及风俗的观点来看,似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本主义”有一定距离。为此,有必要对顾炎武的“民本主义”思想重新认识。
关键词
顾炎武
风俗
观
民本主义
Keywords
Gu Yan - wu
the view on custom
people - oriented thought
分类号
B249.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近代来华传教士的中国风俗观
5
作者
王海鹏
机构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唐都学刊》
2012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文摘
为了应对由中西风俗差异而引起的民教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十分重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考察。一部分传教士刻意关注中国社会陋俗,然后片面地从社会陋俗定位中国风俗的地位,结果走向了对中国社会风俗的全面否定,其根本目的是企图从社会风俗的角度向中国人灌输"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的思想,以便为基督教的传播制造理论依据。
关键词
传教士
基督教
教化
风俗
观
陋俗
Keywords
missionary
Christianity
enlightenment
customs
undesirable customs
分类号
K256.9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书·地理志》风俗观念探析
6
作者
李轶婷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武陵学刊》
2018年第3期138-144,共7页
文摘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相比政令、法律的刻板和强硬,它对社会的制约是潜移默化的,但产生的效用却不容忽视。班固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辑录刘向简略言说的"(域)[地]分"、朱赣整理上报的"风俗"基础上,首次对"风俗"做出阐释并肯定其价值,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俗观。其观念在《汉书·地理志》中得到集中体现,主要从"水土之风气""君上之情欲"以及王道教化这三个方面论述对"风俗"的影响,从而为风俗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自此以后,尽管对中国风俗文化的研究在不断突破和创新,但就整体风貌和体系而言,还是对《汉书·地理志》风俗观的延续。
关键词
《汉书·地理志》
风俗
风俗
观
分类号
K901.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看清晚期地方士绅的风俗观
7
作者
周连华
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基金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资助编号:U34019157)
文摘
地方士绅所著的风俗类作品记述了传统乡土社会中幽微曲折的历史"真实",为历史民俗学、地方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乡园忆旧录》是清代淄川地方士绅王培荀回忆记录家乡风俗的随笔之作,书中记述了大量有关淄川乃至山东地区的传说、建筑、物产、人物掌故、地方史实等事象,具有一定的地方民俗志色彩,是了解清晚期淄川乡土真实风貌的重要地方史料文献。从著作者王培荀的个人生活世界切入,通过对《乡园忆旧录》的解读,可以发现王氏在看似朴实客观的叙述中呈现出自己的书写策略与民俗观念,即鉴赏雅玩的著述观、眼光向下的取材观、寄情于俗的书写观以及辨风正俗的教化观。
关键词
清晚期
地方士绅
王培荀
《乡园忆旧录》
风俗
观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坪井正五郎的流行风俗观测研究及其意义
8
作者
张祝平
周群
出处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55-59,共5页
文摘
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坪井正五郎的名字是不应被湮没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观测异域文化间碰撞、融汇的情形并使之量化的人。
关键词
流行风
观
测研究
洋式
和式
东京
日本
风俗
变化
定点
观
测
服饰
风俗
观
分类号
C658.3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轼的黎族风俗观
9
作者
尹逸如
机构
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学院
出处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7期23-26,共4页
文摘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由于政治党争而获罪,屡遭厄运,长期贬谪。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被贬岭南儋州。他察民情,观风俗,在诗文中记载了黎族风俗事象,并针对不同的风俗,表明了或尊重随俗,或批评劝导的观点,同时,诗人认为只有张扬中原文化,才能逐渐革除陋习。这些风俗观,既具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苏轼
贬谪
儋州
黎族
风俗
观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文献中唐“观风使”的名谓与实际
10
作者
付邦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史志学刊》
2022年第6期24-29,共6页
文摘
宋人笔记中所谓唐“观风使”,其职名不见于唐代文献,应非唐廷设立的正式差遣。实际上,这一称呼是宋人对诸道采访使、观察使、监察御史、刺史等唐代官职的别称,因其权责大体不出“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的范围。“观风使”一称来源于《唐会要》中记载的“观风俗使”,巧合的是,与前者类似,这一称谓也为宋人的权且之作。《唐会要》的编撰者认为,以“观风俗使”为名的差使自贞观八年(634)后不再设立。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不仅于有唐一代延续始终,更是观察处置使一职的滥觞。影响及后世,清雍正时期,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需要,效仿唐制复古地设置了“观风整俗使”,但这一措置实质上是对唐代职官的一次误读。
关键词
唐代
职官
观
风使
观风俗使
观
风整俗使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岁时风俗知识的记录传统及多重记述形态
11
作者
李翠叶
李旭
机构
五邑大学文学院
出处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1-64,68,共5页
基金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先唐记体的生成与流变研究"(批准号:GD12XZW1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
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3)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荆楚岁时记》成书前,关于岁时风俗的记录,存在于子学文献、地记文献与志异类文献中,展示的是其与政教、地理、风俗传说间的学术关系。汉魏时期,在政教风俗观、地理风俗观、民间风俗传说这三类体系下,形成了古代文献关于岁时风俗知识的不同记录传统及其多重记述形态。
关键词
地理
风俗
观
政教
风俗
观
民间
风俗
观
记录传统
记述形态
Keywords
geography and customs
political and civic education
folk customs
recording traditions
description forms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论“诗可以观”
12
作者
谢丽静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文摘
"诗可以观"最早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提出来的诗论之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对于"诗可以观"所"观"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历代解释不一。结合孔子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诗可以观"更多指的是观风俗之盛衰、观他人之志或观一国之志。
关键词
诗可以
观
观
风俗
之盛衰
观
志
Keywords
poetry possesses visions
rise and fall of poetry' s visions
viewing of ambitio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
被引量:
5
13
作者
潘明娟
机构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99-111,共13页
文摘
对《汉书·地理志》辑录的朱赣"风俗"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可知西汉后期完整的风俗区划层次体系,即5个风俗圈、13个风俗区和26个风俗亚区。《汉志》认为,风俗具有时代性特征和风俗区域观念,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人口因素对风俗区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汉书·地理志》
风俗
区划
风俗
观
风俗
区域
观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蓝鼎元的政治思想
14
作者
邓文金
机构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
出处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0-24,38,共6页
文摘
蓝鼎元是清初一位著名的理学思想家、学者,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民本思想、风俗观、为官治民之道等内容。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其思想特点,虽有明显的局限性,但现实针对性强,反映了清前期历史发展的要求,对后人治国理政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蓝鼎元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风俗
观
为官治民之道
Keywords
Lan Dingyuan
political thoughts
the basic thoughts
view on customs
the way on the official governing
分类号
D09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当代价值
15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57,共1页
文摘
萧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撰文指出,“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在传统风俗观下,“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认为风俗可以救世.这种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一。
关键词
风俗
观
当代价值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萬葉集》與樂府系歌辭——從相聞歌到相聞四時歌
16
作者
辰巳正明
張逸農(譯)
机构
日本國學院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
出处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7年第1期118-129,共12页
文摘
一、緒論樂府是中國漢代管理、採集各地民間歌謡的機構,其所收集的歌曲亦被稱作樂府。《漢書·藝文志》(卷三十)有“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謡,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觀風俗,知厚薄云”(1)。據此可知樂府設置於西漢孝武帝(公元前100年前後)之時,其目的在於採集各地方的歌謡,從這些歌謡中瞭解各地的哀樂及風俗的厚薄。前揭《漢書·藝文志》又云:“《書》曰‘詩言志,哥(歌)咏言。’故哀樂之心感而哥咏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咏其聲謂之哥。
关键词
緣事
心感
樂府
管理
哥咏
觀風俗
言志
藝文志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与“诗赋”之间——以《汉志·诗赋略序》诗赋观为中心
17
作者
李轶婷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文摘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赋《诗》失志之赋
风谕
缘事而发
观
风俗
Keywords
composing Shi the Fu with the loss of will ironic change on the basis of events observe the custom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没有遗体的灵车
18
作者
吴如洋
出处
《派出所工作》
2012年第11期81-83,共3页
文摘
入土为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观念.但为了不与活人争地,我国早已颁布了殡葬改革制度。可是近日.安徽省凤阳县承包官塘镇片区从事殡仪运输的李谋(化名)、姚怀(化名)却知法犯法、互相勾结.利用职务之便,伙同村民唐礼(化名)一道违反殡葬管理规定.搞假火化真土葬,
关键词
遗体
利用职务之便
殡葬管理
中华民族
改革制度
风俗
观
化名
凤阳县
分类号
D917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新年说鱼币
19
作者
张业
出处
《安徽钱币》
2009年第1期28-28,共1页
文摘
在我们古老民族的风俗观念里,鱼的形象总是那样强烈地讨人喜爱,五千年前的岩画里,就有鱼的刻划,商代妇好墓曾出土过玉鱼。作为财富象征和交换中介的远古钱币,不但刻铸鱼的纹饰,还直接做成鱼的样子,其用意大概是鱼的灵动,形象可人,加之鱼、余谐音,可以寄托吉祥富有的祝愿。
关键词
鱼
风俗
观
古钱币
形象
岩画
出土
商代
纹饰
分类号
K875.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S96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观风俗:19世纪欧洲中国小说阅读史的一个视角
宋莉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4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班固的风俗观
党超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顾炎武的风俗观看其“民本”思想的内涵
高新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近代来华传教士的中国风俗观
王海鹏
《唐都学刊》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汉书·地理志》风俗观念探析
李轶婷
《武陵学刊》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从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看清晚期地方士绅的风俗观
周连华
《文化遗产》
CSSCI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坪井正五郎的流行风俗观测研究及其意义
张祝平
周群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苏轼的黎族风俗观
尹逸如
《今古文创》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宋代文献中唐“观风使”的名谓与实际
付邦
《史志学刊》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岁时风俗知识的记录传统及多重记述形态
李翠叶
李旭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浅论“诗可以观”
谢丽静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
潘明娟
《民俗研究》
CSSCI
2009
5
原文传递
14
论蓝鼎元的政治思想
邓文金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当代价值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5
0
原文传递
16
《萬葉集》與樂府系歌辭——從相聞歌到相聞四時歌
辰巳正明
張逸農(譯)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诗”与“诗赋”之间——以《汉志·诗赋略序》诗赋观为中心
李轶婷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18
没有遗体的灵车
吴如洋
《派出所工作》
2012
0
原文传递
19
新年说鱼币
张业
《安徽钱币》
200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