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貌·新业·新人·新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老区视听形象塑造
1
作者 李化来 周颖 《新闻世界》 2024年第8期101-104,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老区在景观改造、农业发展、农民成长和农村建设上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农村“新貌”、农业“新业”、农民“新人”和农村“新态”的“四新”形象嬗变。老区在环境治理、建筑规划和文化建设的视听传播过程中展现出新... 乡村振兴背景下,老区在景观改造、农业发展、农民成长和农村建设上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农村“新貌”、农业“新业”、农民“新人”和农村“新态”的“四新”形象嬗变。老区在环境治理、建筑规划和文化建设的视听传播过程中展现出新时代村容村貌,在农民自身、融入者和观察者的影像互动下唤醒、重塑了新农民形象,在高新技术、主体协作和融媒直播的影像赋能下加速产业转型,在素质教育和生态文旅的影像实践中建构乡村生态新形象,展示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美好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老区 “四新” 视听形象
下载PDF
微视频看新时代下的视听形象的构建——以《中国进入新时代》等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力舵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第26期100-101,共2页
《中国进入新时代》等一系列宣传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视频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对视听话语分析发现具有主题明确、人民情怀、历史责任感和有设置的真实叙事的特点,从情感卷入、情感引流、情感共鸣三个环节,多角... 《中国进入新时代》等一系列宣传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视频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对视听话语分析发现具有主题明确、人民情怀、历史责任感和有设置的真实叙事的特点,从情感卷入、情感引流、情感共鸣三个环节,多角度多维度的构建了一个站位清晰、目的明确,具有高度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和敢于担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视听形象,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党心、军心,民心,实现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思想层面的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视频 视听话语分析 视听形象
下载PDF
让视听形象为语文课的深层品读锦上添花
3
作者 钱蓉蓉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 2013年第12期42-44,共3页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免不了要去听年轻老师的语文课。课听得多,心中的感慨也多。如今的语文课真是越来越热闹了,不少年轻教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确实很高超,鼠标一点击,音响、视频、图片逐一呈现出来,课件实在太精美了,一下子就吸引...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免不了要去听年轻老师的语文课。课听得多,心中的感慨也多。如今的语文课真是越来越热闹了,不少年轻教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确实很高超,鼠标一点击,音响、视频、图片逐一呈现出来,课件实在太精美了,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 视听形象 多媒体教学手段 品读 年轻教师 老师 课件 学生
下载PDF
聚焦国家视听形象,关注视听文明传播——“首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4
作者 张洁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2-53,共2页
视听符号作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外交事务、民众生活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呈现,传达的是一种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视听传播使得信息在传播中具有全息化、便捷化、沉浸化... 视听符号作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外交事务、民众生活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呈现,传达的是一种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视听传播使得信息在传播中具有全息化、便捷化、沉浸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也使得信息在传播中呈现出不确定性与不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传播 视听形象 国家形象 高峰论坛 文明传播 聚焦 综述 经济发展
下载PDF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视听形象的使用
5
作者 余兴军 《科教文汇》 2007年第09X期84-84,共1页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以往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视听形象已成为一种潮流。在语言文字内化阶段要慎重使用多媒体提供的视听形象,以避免视听形象对语言文字的冲击;在语言文字外化阶段则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视...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以往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视听形象已成为一种潮流。在语言文字内化阶段要慎重使用多媒体提供的视听形象,以避免视听形象对语言文字的冲击;在语言文字外化阶段则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形象,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为语言表达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视听形象 内化阶段 外化阶段
下载PDF
浅谈电视视听形象审美创作——以电视频道形象包装为例
6
作者 呼禹辰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12期83-85,共3页
电视视听形象的审美创作,主要指的是频道形象包装,包括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两方面内容。电视频道包装有很多种类,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需要频道领导和每一个包装工作者用品牌意识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电视台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 电视视听形象的审美创作,主要指的是频道形象包装,包括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两方面内容。电视频道包装有很多种类,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需要频道领导和每一个包装工作者用品牌意识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电视台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民俗民风来包装自己的频道,大胆地探索,勤奋地实践,使之不断走向完美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频道包装 形象包装 审美创作 视听形象 品牌意识 地理位置 文化背景 民俗民风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听形象”——基于清代百苗图“语-图”书写的建构
7
作者 罗宝川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5,共1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是指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及外部受众从眼视和耳听两个维度在意识层面围绕中华民族集体身份形成的感知想象和具象描述。清代百苗图通过“语言符号”(竹枝词)与“图像符号”(百苗图)的并置,促发各民族“口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是指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及外部受众从眼视和耳听两个维度在意识层面围绕中华民族集体身份形成的感知想象和具象描述。清代百苗图通过“语言符号”(竹枝词)与“图像符号”(百苗图)的并置,促发各民族“口说”“眼看”“耳闻”“心观”,并由此激发行为主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要素的自觉构拟。清代地方官员通过绘制百苗图,构拟“视听形象”行为的背后,潜藏着建构大一统“视听秩序”的制图动机与资政逻辑。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建构的内在理路,有助于建立起“目明耳聪”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研究体系,将具有本土话语阐释力的中华民族形象推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视听形象 百苗图 “语-图”书写 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论中国视听形象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君健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11,共7页
理解国家视听形象的变化规律和生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借鉴批评性话语分析和形象学等领域的既有框架,从三个角度对其展开探讨。媒介逻辑主要考察媒介技术和产业变化的影响,主体逻辑主要考察文本生产者的自塑和消费... 理解国家视听形象的变化规律和生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借鉴批评性话语分析和形象学等领域的既有框架,从三个角度对其展开探讨。媒介逻辑主要考察媒介技术和产业变化的影响,主体逻辑主要考察文本生产者的自塑和消费者的他塑,结构—过程逻辑关注既有框架和意识形态的结构性力量以及能动性的实践改变既有结构的过程。上述三个逻辑之间相互支持,为建设走向世界的中国视听形象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逻辑 主体逻辑 结构—过程逻辑 国家形象 视听形象
原文传递
“综合形象”:数字化语境中文学的应对策略及可能性
9
作者 秦剑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51-54,共4页
数字化时代,视听形象以电子文本的广泛传播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而且逐渐形成对语言形象的侵扰乃至替代。因此,积极探询数字化语境中文学的应对策略尤为重要。文章认为文学语言形象的“综合形象”化当是必然的选择。“... 数字化时代,视听形象以电子文本的广泛传播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而且逐渐形成对语言形象的侵扰乃至替代。因此,积极探询数字化语境中文学的应对策略尤为重要。文章认为文学语言形象的“综合形象”化当是必然的选择。“综合形象”不但是语言形象与视听形象的技术融通,更是在审美形态上的融通,同时又是既有网络文学的延展与超越。“综合形象”的文学改变的仅仅是传统文学的存在形式,并不改变文学的精神本质。“综合形象”仍然坚持语言形象的主导性,视听形象既隶属于语言形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形象 语言形象 视听形象 数字化语境 网络文学
下载PDF
让您的企业形象靓起来
10
《企业技术开发》 2001年第11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企业形象 产品形象 社会责任形象 视听形象 员工形象
下载PDF
论影视媒介的语言及教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汝勇 杨玉霞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2-76,共5页
影视媒介的"语言"不是真正的语言。影视媒介传送信息时使用的是可听或可见的形象,它是直接的、具体的。影视媒介"语言"的特点对影视的教学方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须用影视研讨影视。现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影视媒介... 影视媒介的"语言"不是真正的语言。影视媒介传送信息时使用的是可听或可见的形象,它是直接的、具体的。影视媒介"语言"的特点对影视的教学方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须用影视研讨影视。现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影视媒介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同时它也影响和改变着影视媒介教学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视听形象 视听感知经验 多媒体
下载PDF
论电影《画皮Ⅱ》艺术实践的美学价值
12
作者 高杨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期23-24,37,共3页
电影《画皮Ⅱ》集中运用了当下流行的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古典小说中的故事进行了现代延伸。影片通过凸显视听形象塑造具有象征意味的人物形象,其目的是强化观众的审美体验,并将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呈现出来。这种呈现式... 电影《画皮Ⅱ》集中运用了当下流行的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古典小说中的故事进行了现代延伸。影片通过凸显视听形象塑造具有象征意味的人物形象,其目的是强化观众的审美体验,并将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呈现出来。这种呈现式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意义的缺席性生成,也由此激发了我们对这部电影在艺术实践方面的美学价值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皮Ⅱ》 视听形象 审美体验 意义生成
下载PDF
浅谈特技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宇新 《新闻传播》 2011年第3期47-47,共1页
电视新闻不同于其他样式的新闻,它以其真实、迅速和趣味的独特画面来征服观众,为观众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因此,它必须以完整的画面组合给观众留下完美的视听形象。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在新闻工作的后期制作上下功夫是不行的。近年来,随... 电视新闻不同于其他样式的新闻,它以其真实、迅速和趣味的独特画面来征服观众,为观众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因此,它必须以完整的画面组合给观众留下完美的视听形象。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在新闻工作的后期制作上下功夫是不行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特技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电视制作的各个领域,那么在制作电视新闻中巧妙地运用一些特技手段,对电视新闻的信息传播乃至新闻容量等方面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大家瞩目并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 画面 特技 后期制作 新闻信息 视听形象 新闻工作 电视制作
下载PDF
多媒体在优化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4
作者 徐青 《教育信息化》 CSSCI 2003年第12期49-49,共1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理想的辅助认知工具,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成为满足信息社会教育需要的有效现代教学手段.这一技术无疑也是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资源.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视听形象 学习兴趣 教育资源 审美感受 课堂教学 远程教育
下载PDF
浅析表演意象的创造与影视审美体验
15
作者 朱俊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12期84-86,共3页
表演意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带来视听形象之外的意蕴。表演意象的建构是建立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的,表演意象又是传达审美体验的重要方式,两者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的关系。
关键词 审美体验 意象 表演 影视 视听形象 表现力
下载PDF
浅谈纪录片中的采访
16
作者 李慧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8年第30期85-85,共1页
纪录片的英文为DOCUMENTARYFILM,汉语译为纪录影片或纪录电影。它不是虚构文学,而是一种“非虚构性”的电影电视作品。“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①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一、采访的概念“采访”的英文是“intervie... 纪录片的英文为DOCUMENTARYFILM,汉语译为纪录影片或纪录电影。它不是虚构文学,而是一种“非虚构性”的电影电视作品。“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①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一、采访的概念“采访”的英文是“interview”,但是在中文中却并没有给它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我认为“采访”一词应该把它分开说,那就是“采”和“访”。“采”是“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采访 纪录电影 非虚构性 电视作品 视听形象 “采” 纪实性
下载PDF
手持拍摄的“真实表达”——解读《四个春天》的影像语言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梦歌 《影视制作》 2019年第12期85-89,共5页
《四个春天》是导演陆庆屹将四年的私人生活影像以直观的视听形象选择性呈现在纪录片当中,完成了从"影像的真实"到"现实的真实"的转变。影像中多个意象的表达赋予我们体验的感性认知,在这种多义性的语意表达下延伸... 《四个春天》是导演陆庆屹将四年的私人生活影像以直观的视听形象选择性呈现在纪录片当中,完成了从"影像的真实"到"现实的真实"的转变。影像中多个意象的表达赋予我们体验的感性认知,在这种多义性的语意表达下延伸了导演的主观情感和创新型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形象 感性认知 多义性 影像表达
下载PDF
论近年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下)
18
作者 饶曙光 仲呈祥 《电影文学》 1988年第9期60-63,共4页
改编应当忠实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创造出电影化的“表现性形式”,这是决定改编是否成功的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改编者必须学会用不同于文学思维的电影思维来进行艺术创作。他必须花精力努力“掌握电影作家的业务,至少要... 改编应当忠实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创造出电影化的“表现性形式”,这是决定改编是否成功的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改编者必须学会用不同于文学思维的电影思维来进行艺术创作。他必须花精力努力“掌握电影作家的业务,至少要有一个学习技巧的时期……”(雷纳·克莱尔《电影随想录》)他应该是创造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听感官的电影视听形象的能手,善于捕捉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具有视听造型感的人物动作来刻划人物、表现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理论与实践 人物心理活动 小说 视听形象 表现手段 电影艺术 艺术创作
下载PDF
传统媒体要过互联网这一关
19
作者 庞井君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5,共1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文化迈向视听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应从民族文化复兴的角度,高规格、高品位、高起点地布局内容建设,实施“视听中国”战略,打造视听时代的“唐诗宋词”,铸造中华民族的影像史和民族精神的视听形象。
关键词 传统媒体 互联网 视听形象 民族文化复兴 人类文化 内容建设 唐诗宋词 民族精神
下载PDF
影视剧声画语言
20
作者 夏兆秋 《记者摇篮》 2009年第3期58-58,共1页
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的两大因素,共同构筑了视听形象空间。画面需要声音配合,声音也离不开视觉形象,画面和声音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形式。
关键词 影视剧 语言 声画 影视艺术 视听形象 视觉形象 审美形式 声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