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域差”和“理想解释度”视角下的林纾翻译
1
作者 胡宗锋 吴中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5-167,共3页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们对于其翻译历来评说不一。从"视域差"和"理想解释度"的观点出发,将林纾及其译作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从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和读者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对林纾的翻译进行了较为...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们对于其翻译历来评说不一。从"视域差"和"理想解释度"的观点出发,将林纾及其译作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从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和读者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对林纾的翻译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述,认为林纾的翻译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的读者接受能力和阅读反应。其将翻译作为一种介绍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武器的观念是值得我们当代译者反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视域差 理想解释度
下载PDF
《还乡》:视域差与译者主体性
2
作者 李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8-90,共3页
由于多重视域差的存在,为实现最终翻译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彰显自身主体性。文学经典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充分发挥自身的选择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二次创作过程。翻译理解及阐释的多样性产生出风格各异的文学翻译样本。
关键词 视域差 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
下载PDF
视域差与译者主体性——从哲学阐释学视角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3
作者 何芳 周维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176-177,共2页
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视界融合角度出发,引申出视域差概念,取《道德经》英译本中实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东、西方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哲学阐释学对研究译者主... 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视界融合角度出发,引申出视域差概念,取《道德经》英译本中实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东、西方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哲学阐释学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视界融合 视域差 译者主体性
下载PDF
差异化视域下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4
作者 郑新苗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13,共4页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问题,由于队伍建设惯用的“一把尺”现象,使当前教师队伍普遍面临“情感态度两端现象”“基本能力参差不齐”“反思性实践失衡问题”等现实困境。基于一线教师在兴趣、需求、特长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问题,由于队伍建设惯用的“一把尺”现象,使当前教师队伍普遍面临“情感态度两端现象”“基本能力参差不齐”“反思性实践失衡问题”等现实困境。基于一线教师在兴趣、需求、特长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为尊重并珍视这种差异所蕴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实践价值,探索并形成破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一是聚焦共性:基于价值认同,唤醒成长动力;二是尊重个性:基于差异需求,开放多元路径。“求同存异”队伍建设新格局的成型,兼顾教师纵向进阶与横向差异化发展的特点,促进教育理念在生动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切实帮助广大教师重塑专业自信,进而绘制契合自我的成长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视域 幼儿园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
下载PDF
视域差与翻译解释的度——从哲学诠释学视角看翻译的理想与现实 被引量:32
5
作者 朱健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2,共8页
翻译标准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应把握理想的解释度,翻译现实则表明,翻译中实际的解释度常会偏离理想的解释度。理想的解释度和实际的解释度均与视域差有关: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影响理想的解释度,译者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影响实际的... 翻译标准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应把握理想的解释度,翻译现实则表明,翻译中实际的解释度常会偏离理想的解释度。理想的解释度和实际的解释度均与视域差有关: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影响理想的解释度,译者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影响实际的解释度,译者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以及译者与目的语文化的视域差则是导致实际的解释度偏离理想解释度的根本原因。理想的解释度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它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本的视域差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差 理想的解释度 实际的解释度 翻译标准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文化质差视域下中西方英雄观差异之根源
6
作者 李伟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6期71-73,共3页
中西方在对英雄的道德和形象要求、个体与集体关系、亲民与生命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观念差异。其根源在于双方的生命存在观、传统哲学、文化、社会主体构成及民族人格等文化异质所致。
关键词 文化质视域 中西英雄观 根源
下载PDF
《庄子》英译中的视域融合
7
作者 袁赞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年第21期149-150,共2页
本文选取汪榕培和里雅各的《庄子》英译本从阐释学的视角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视域融合。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第一阶段的视域融合,从文化特色词层面分析第二阶段的视域融合。作者发现由于视域差的存在以及译者视域与译语文化视域的影响,最... 本文选取汪榕培和里雅各的《庄子》英译本从阐释学的视角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视域融合。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第一阶段的视域融合,从文化特色词层面分析第二阶段的视域融合。作者发现由于视域差的存在以及译者视域与译语文化视域的影响,最终形成的译本的视域与原文本视域有较大的差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尽力减少视域差,在译本中再现原文本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视域融合 视域差
下载PDF
诗歌翻译的理想解释度——以《虞美人》英译为例
8
作者 刘晶晶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1期177-178,共2页
阐释学认为“翻译即解释”,翻译就是多重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个解释不是任意的,需要把握一个“度”,即理想解释度。该文通过比较《虞美人》的两个英译版本,讨论诗歌翻译的理想解释度问题。诗歌因为其特殊的文本类型,因为有格式和韵律的... 阐释学认为“翻译即解释”,翻译就是多重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个解释不是任意的,需要把握一个“度”,即理想解释度。该文通过比较《虞美人》的两个英译版本,讨论诗歌翻译的理想解释度问题。诗歌因为其特殊的文本类型,因为有格式和韵律的限制,翻译的时候应根据具体的需要调整解释的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差 理想解释度 诗歌翻译 《虞美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