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权视差能量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孔庆群 王波 胡占义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35,共9页
由于人左右眼间距的存在,使得同一空间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投影存在位置差异,称之为视差.左右眼视网膜获取的信息最初在初级视皮层(V1区)进行融合,该区域有大量对视差敏感的神经元.关于它们的视差选择特性,目前比较公认的计算模型是... 由于人左右眼间距的存在,使得同一空间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投影存在位置差异,称之为视差.左右眼视网膜获取的信息最初在初级视皮层(V1区)进行融合,该区域有大量对视差敏感的神经元.关于它们的视差选择特性,目前比较公认的计算模型是视差能量模型,然而该模型却无法解释V1区神经元对反相关随机点立体图(Anti-correlated random dot stereograms,aRDS)的响应要比对随机点立体图的响应弱这一神经生理学发现.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加权视差能量模型:首先,利用左右眼感受野内的信号差异对神经元的响应能量进行调制,然后再结合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计算细胞群响应,从而得到图像视差.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神经生理学的视差计算方法,主要贡献有:1)加权视差能量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V1区神经元对反随机点立体图的响应比随机点立体图响应弱的生理特性;2)加权视差能量模型的视差计算结果精度比现有基于神经生理学的模型更高,甚至高于一些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差 视差能量模型 反相关随机点立体图 加权视差能量模型 灰度差
下载PDF
视皮层中的视差计算 被引量:2
2
作者 孔庆群 明雁声 胡占义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5-657,共13页
对应问题是从图像恢复物体三维几何形状的核心问题,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长久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尽管文献中有大量对应点匹配算法报道,但这些主体基于数学和工程的方法,在鲁棒性方面离人类视觉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建立基于生理机理... 对应问题是从图像恢复物体三维几何形状的核心问题,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长久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尽管文献中有大量对应点匹配算法报道,但这些主体基于数学和工程的方法,在鲁棒性方面离人类视觉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建立基于生理机理的立体感知模型,可望有效提高匹配的鲁棒性.然而,要建立这种基于生理机制的计算模型,需要对生物立体感知的机理有所了解.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物立体感知的进展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初级区域V1,V2,V3区,以及背部通道的MT,MST,IPS和腹部通道的V4,IT区.除了对这些区域关于神经生理的成果进行介绍外,我们还简单介绍了著名的视差能量模型及其推广模型.本文对研究计算机视觉的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感知 初级区域 背部通道 腹部通道 视差能量模型
下载PDF
视差计算的层级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孔庆群 高伟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2013年第9期1111-1123,共13页
生物的立体感知是由一个层级网络完成的:从初级视皮层到高层区域,神经元感受野逐步增大,局部立体感知逐步变为全局立体感知.视皮层中存在大量对视差敏感的神经元,其中V1区单个神经元的视差选择特性可用视差能量模型来描述.文中从生物的... 生物的立体感知是由一个层级网络完成的:从初级视皮层到高层区域,神经元感受野逐步增大,局部立体感知逐步变为全局立体感知.视皮层中存在大量对视差敏感的神经元,其中V1区单个神经元的视差选择特性可用视差能量模型来描述.文中从生物的立体感知过程出发,提出了一种计算图像视差的层级模型,主要贡献有:(1)提出了一种符合心理学实验结果的归一化视差能量模型,减弱了图像对比度变化对神经元视差响应能量的影响;(2)利用视皮层视差功能柱的性质,提出了一种不同倾向视差神经元的汇聚方法;(3)根据不同脑皮层之间的连接关系,提出了一种两层网络结构来解决V1区神经元编码视差的歧义问题.文中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纹理重复和纹理不丰富区域的视差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感知 双目视差 视差能量模型 视差功能柱 层级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