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芪化瘀方含药血清对光损伤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保护机制研究
1
作者 周媛 颜家朝 +5 位作者 秦裕辉 喻京生 朱定耀 于奕 李一枝 柳葵 《陕西中医》 CAS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探讨丹芪化瘀方含药血清对LED冷光源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光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最佳药物剂量,探寻其可能存在的保护机制。方法:应用健康的SD大鼠制备丹芪化瘀方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将0%(空白血清)及5%、10%、15%、20%含... 目的:探讨丹芪化瘀方含药血清对LED冷光源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光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最佳药物剂量,探寻其可能存在的保护机制。方法:应用健康的SD大鼠制备丹芪化瘀方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将0%(空白血清)及5%、10%、15%、20%含药血清作用于ARPE-19细胞,每组设6个复孔。各组加入相应的药物于细胞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筛选最佳含药血清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实验设置对照组、空白血清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含药血清组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空白血清组、高剂量组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筛选出16%丹芪化瘀方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干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空白血清组iNOS、ET-1 mRNA表达及NOS、NO、VEGF含量均升高(P<0.001),eNOS mRNA表达降低(P<0.001);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细胞中iNOS、ET-1 mRNA表达及NOS、NO、VEGF含量逐渐降低,eNOS mRNA表达增加(P<0.001),与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的iNOS、ET-1 mRNA表达及NOS、NO、VEGF含量显著降低(P<0.001或P<0.01或P<0.05),eNOS mRNA显著升高(P<0.001或P<0.05);空白血清组iNOS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16%含药血清的iNOS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空白血清组(P<0.001)。结论:丹芪化瘀方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iNOS/NO途径减轻细胞损伤,上调eNOS表达,下调ET-1、VEGF的表达,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并改善血-视网膜屏障功能,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光损伤 视网膜色素上皮 丹芪瘀方 血-视网膜屏障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诱导型一氧氮合酶 内皮素-1
下载PDF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化学疗法治疗后患者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桐梅 韩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维替泊芬光化学疗法(PDT)治疗后内层与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方法将21例行PDT治疗的特发性CNV患者作为患者组,另选2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分别测量对照组与患... 目的观察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维替泊芬光化学疗法(PDT)治疗后内层与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方法将21例行PDT治疗的特发性CNV患者作为患者组,另选2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分别测量对照组与患者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12周内层和外层中心凹处(1 mm)、旁中心凹(3 mm)、中心凹周(5 mm)3个部位视网膜厚度。结果患者组治疗后4、12周内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06.29±21.03)、(98.77±14.84)μm,与治疗前[(121.81±24.66)μm]比较,P均<0.05;旁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26.71±16.34)、(118.15±12.50)μm,与治疗前[(138.67±20.24)μm]比较,P均<0.05。患者组治疗后1、4、12周外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09.81±34.99)、(205.71±41.11)、(176.91±34.01)μm,与治疗前[(240.71±57.63)μm]比较,P均<0.05;治疗后12周旁中心凹厚度为(189.33±33.12)μm,与治疗前[(211.10±28.97)μm]比较,P<0.05。患者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内层和外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特发性CNV患者PDT治疗后视网膜厚度减少,内层和外层视网膜水肿减轻,黄斑中心凹处和旁中心凹厚度改变明显,中心凹周改变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疗法 视网膜厚度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三七和丹参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化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景恒 黄萍 +1 位作者 詹宇坚 黄玲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0期96-97,共2页
目的:了解活血化瘀中药三七和丹参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5/2003-06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完成。C57BL/6J幼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三七组、丹参组,每组10只... 目的:了解活血化瘀中药三七和丹参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5/2003-06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完成。C57BL/6J幼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三七组、丹参组,每组10只。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幼鼠模型,模型对照组、三七组、丹参组动物均置于密闭容器内,容器内氧气分压控制为75%;正常对照组在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5d后将动物取出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三七组每天腹腔注射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35g/L)1次,丹参组每天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次,按10mL/kg体质量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1次。5d后所有动物自眼球取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结果:实验小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丹参组低于模型对照组[(15.65±2.51),(19.34±4.88)ng/L,P<0.05];三七组和正常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12.87±3.26),(9.28±1.26)ng/L,P<0.01]。结论:活血化瘀药物三七和丹参能减少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可通过改善局部缺氧环境或影响各种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而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主题词:视网膜新生血管化/中药疗法;三七/药理学;丹参/药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中药疗法 三七 药理学 丹参 药物作用 疾病模型 动物 小鼠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高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异常新生血管化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志华 蒋犁 乔立兴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氧诱导视网膜异常新生血管化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VEGF在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5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氧诱导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75只。氧诱导模型组大鼠吸入浓度...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氧诱导视网膜异常新生血管化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VEGF在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5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氧诱导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75只。氧诱导模型组大鼠吸入浓度(80±2)%7d,随后在正常空气环境。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判断建模成功。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反映视网膜VEGF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氧诱导模型组7日龄时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阻塞,出现大片无灌注区;14日龄见新生血管形成;苏木精-伊红染色见模型组14日龄大鼠视网膜出现较多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RT-PCR结果显示,氧诱导模型组7d时VEGFmRNA转录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停氧后逐渐增强。VEGFmRNA的表达在新生血管发生前升高,随新生血管退行逐渐下降。结论未成熟视网膜VEGFmRNA的转录水平与组织氧状态呈密切负性相关关系;停氧后视网膜的相对缺氧导致VEGFmRNA转录上调,促使视网膜血管病理性增生。VEGF的异常表达在ROP的新生血管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表达 视网膜 视网膜新生血管 新生大鼠
下载PDF
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3
5
作者 管怀进 龚启荣 +1 位作者 田明华 胡楠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40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SRC) 组和对照组。前组23 例(23 只眼) 单纯用SRC 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后组17 例(17 只眼) 行...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40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SRC) 组和对照组。前组23 例(23 只眼) 单纯用SRC 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后组17 例(17 只眼) 行抗青光眼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局部应用5 - Fu 和地塞米松。术后随访1 m o ~5a ,平均6 mo 。结果 SRC 组的治疗成功率(73 .9 % ) 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41 .2 %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 单纯次全视网膜冷凝术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及术后抗代谢药物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较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屈光间质混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冷凝术 抗代谢药物
下载PDF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徽 任兵 高晓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358-360,共3页
全身或局部的病变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液微循环障碍和血管通透性改变,进一步引起视网膜缺氧,乃至水肿,随之视网膜组织对缺氧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反应,在各种细胞因子、细胞内外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新生血管,目的是补偿缺血... 全身或局部的病变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液微循环障碍和血管通透性改变,进一步引起视网膜缺氧,乃至水肿,随之视网膜组织对缺氧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反应,在各种细胞因子、细胞内外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新生血管,目的是补偿缺血缺氧的视网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本文对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药物 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嵌合蛋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惕 韩丽荣 鲍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6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嵌合蛋白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动物模型,应用不同浓度VEGF受体嵌合蛋白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组织切片上计...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嵌合蛋白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动物模型,应用不同浓度VEGF受体嵌合蛋白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组织切片上计数和比较正常和实验条件下以及不同浓度药物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结果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正常对照组(1.06±2.08)个;高氧对照组(128·69±46.07)个,flt-1小剂量治疗组(85.31±35.46)个,flt-1大剂量治疗组(63.13±24.40)个,flk-1小剂量治疗组(90·50±38.03)个,flk-1大剂量治疗组(67.13±23.13)个,flt-1+flk-1治疗组(42.69±17.75)个。各用药组与高氧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嵌合蛋白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嵌合蛋白
下载PDF
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薛春燕 黄振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221-224,共4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存在于多种常见眼病的发展过程中,其发生及发展对眼的视功能有极大的威胁。药物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文中对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及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新生血管 视网膜 药物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特发性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丽 宋艳萍 +3 位作者 陈晓 周和政 丁琴 赵霞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1-902,共2页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特发性 光动力疗法 临床观察 治疗 视网膜下出血 发生因素 眼底病变
下载PDF
治疗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竹红菌乙素光动力学疗法实验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丽娜 顾瑛 +3 位作者 刘凡光 李晓松 李家泽 赵井泉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目的 建立一种治疗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竹红菌乙素光动力学疗法实验系统。方法  1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开创激光窗口 ,光纤连接激光器和裂隙灯显微镜 ,使激光和裂隙灯照明同光路到达眼底 ,作为照射系统 ;2 通过四甲偶氮唑盐 (MTT)... 目的 建立一种治疗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竹红菌乙素光动力学疗法实验系统。方法  1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开创激光窗口 ,光纤连接激光器和裂隙灯显微镜 ,使激光和裂隙灯照明同光路到达眼底 ,作为照射系统 ;2 通过四甲偶氮唑盐 (MTT)法检测光敏剂竹红菌乙素 (HB)体外光敏性 ,和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A环 (BPD MA)相比 ,初步判断其光敏性 ;3 以光敏剂HB为例 ,青紫蓝兔为实验对象 ,进行PDT治疗 ,通过眼底观察 ,荧光眼底造影、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照光部位的生物学效应 ,检测建立的实验系统的实用性 ,可靠性。结果 照射系统输出稳定 ,由激光器发出的功率和裂隙灯显微镜的激光窗口末端的输出的功率的耦合率为 6 0 %。国产HB体外光敏性和BPD MA相似 ,HB PDT仅对脉络膜毛细血管造成损伤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 ,达到选择性治疗目的 ,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结论 新建立的照射系统和光敏剂光敏性体外评价系统 ,以及体内观察生物学效应的方法 ,可作为初步判定光敏剂是否适合治疗视网膜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竹红菌乙素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 HB 光动力学疗法 眼底 激光器 光敏性 光路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与抗新生血管药物联合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康克明 吴国基 《中外医疗》 2015年第35期33-34,37,共3页
目的探究抗新生血管药物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联合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40例48眼的严重P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进行雷珠单抗(lucentis)... 目的探究抗新生血管药物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联合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40例48眼的严重P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进行雷珠单抗(lucentis)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眼内填充硅油(或者是惰性气体)。结果全部手术患者在术中的出血情况较少;48例眼中,采用玻璃体腔填充20%的C3F8 14例,填充16%C3F8 25例,玻璃体腔填充硅油的有9例,在手术后的14~28 d后进行眼底彩色荧光造影,且逐渐将PRP有效完成。术后的眼压为13~35 mm Hg,选择降低眼压药物对局部进行点眼后,都能够将眼压控制在〈20 mm Hg内,最佳的矫正视力为0.07~0.4。结论抗新生血管药物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联合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显著,可以将术中出血情况明显减少,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 新生血管药物 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抗新生血管药物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切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晓华 李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10期1748-1750,共3页
目的研究抗新生血管药物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 目的研究抗新生血管药物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联合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眼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7 d眼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改善率(96.7%)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基础上联合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药物 增生性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玻切手术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鲍兰 王惕 韩丽荣 《交通医学》 2008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研究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75%氧气和25%氮气的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应用不同浓度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组织切片上计数和比... 目的:研究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75%氧气和25%氮气的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应用不同浓度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组织切片上计数和比较正常和实验条件下以及不同浓度药物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结果: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有较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明显减少(两组用药组与高氧对照组间P均<0.01),特别是大剂量用药组减少54.61%。结论: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体能有效抑制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抗体
下载PDF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宋艳萍 黄震唏 +2 位作者 赵霞 丁琴 乔燕丽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2-202,共1页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治疗 视网膜新生血管 黄斑疾病
下载PDF
抗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汤畴旺 张采华 郑上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和预后分析。方法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和预后分析。方法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78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5例(39眼)。对照组患者给予PRP治疗,研究组给予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恢复指标,统计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ion acuity,BCVA)优于术前,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面积、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低于术前,且研究组BCVA高于对照组;RNV面积、CR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7%,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可改善术后BCVA,减少RNV面积、CRT,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VEGF药物 视网膜光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央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 治疗效果 预后效果
下载PDF
PDT联合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与单一雷珠单抗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转化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16
作者 陈青山 李志 +2 位作者 梁思颖 胡晨丽 冬雪川 《眼科学》 2021年第4期198-207,共10页
目的:比较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Ranibizumab, IVR)与单一IVR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al retinopathy, CSC)转换为伴有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 目的:比较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Ranibizumab, IVR)与单一IVR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al retinopathy, CSC)转换为伴有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确诊的慢行CSC79例91只眼,对伴有不规则色素皮脱离的23例26只眼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血管成像OC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部分患者行多光谱眼底照相(multispectral imaging, MSI)检查。确诊转换伴有I型CNV的慢性CSC23例26只眼。其中15例17眼行PDT联合IVR,8例9眼行单一IVR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24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CRT)。结果:联合治疗组基线BCVA 56.25 &#177;16.02个字母;单一治疗组66.84 &#177;14.01 (P = 0.108)。联合组治疗后8周BCVA与单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39),治疗后4周,12周,24周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 = 0.250;0.068;0.067)。联合治疗组基线CRT为381.18 &#177;91.06,单一治疗组263.00 &#177;64.79 μm (P = 0.002)。治疗后4,8,12周联合治疗组与单一治疗组CR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23;0.029;0.024)。治疗后24周两组CRT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80)。结论:慢性CSC可转换为伴有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PDT联合IVR与单一IVR治疗均可提高视力,降低CRT,联合治疗组降低CRT疗效优于单一IVR。6个月后联合与单一IVR治疗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 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光动力疗法 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凉血活血药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VEGF的影响
17
作者 周绿绿 李晟 +3 位作者 王万杰 张玲 汪辉 王明芳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3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目的 探讨凉血活血药物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干预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氧诱导C57BL/6幼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凉血活血药物高、低剂量组.计数视网膜切片中突破血管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 目的 探讨凉血活血药物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干预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氧诱导C57BL/6幼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凉血活血药物高、低剂量组.计数视网膜切片中突破血管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氧诱导后,幼鼠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加,VEGF明显上调,提示造模成功;各治疗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减少、VEGF下调,提示凉血活血药物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对VEGF的抑制有关.结论 凉血活血药物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实现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血活血药物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凉血活血药物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VEGF的影响
18
作者 周绿绿 王明芳 +3 位作者 李晟 王万杰 张玲 汪辉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5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凉血活血药物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干预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氧诱导C57BL/6幼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凉血活血药物高、低剂量组。计数视网膜切片中突破血管内界膜的内皮细胞... 目的探讨凉血活血药物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干预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氧诱导C57BL/6幼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凉血活血药物高、低剂量组。计数视网膜切片中突破血管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氧诱导后,幼鼠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加,VEGF明显上调,提示造模成功;各治疗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减少、VEGF下调,提示凉血活血药物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对VEGF的抑制有关。结论凉血活血药物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实现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血活血药物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不同批次的重组诱饵型受体创新药物RC28-E1与RC28-E2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药效学比较及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谷中秀 姜静 +6 位作者 黄敏 吴绵绵 郭芳 李慎军 房健民 赵少贞 张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81-589,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批次的重组诱饵型受体创新药物RC28-E1与RC28-E2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药效学比较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4日龄C57BL/6J幼鼠6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目的探讨不同批次的重组诱饵型受体创新药物RC28-E1与RC28-E2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药效学比较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4日龄C57BL/6J幼鼠6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组、VEGF+FGF2+RC28-E1组、VEGF+FGF2+RC28-E2组、VEGF+FGF2+conbercept组、VEGF+FGF2+FGF trap组,每组10只。取各组视网膜组织块构建培养体系,加入用饥饿培养基配置的相应因子和药物刺激,正常对照组加饥饿培养基。将各组视网膜组织块进行植物凝集素(Isolectin B4)染色并拍照,计算各组单位血管长度下视网膜血管顶细胞分叉的数量。另选96只健康清洁级7日龄C57BL/6J幼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对照组、OIR+RC28-E1组、OIR+RC28-E2组、OIR+conbercept组和OIR+FGF trap组,每组16只。正常对照组在常氧下饲养10 d,其余各组在高氧环境中饲养5 d后在常氧状态下再饲养5 d。各组取17日龄鼠视网膜进行Isolectin B4染色并拍照,用计算机软件分析视网膜相对无灌注区面积和新生血管像素。Western blot法检测OIR实验各组视网膜中VEGF和FGF2的蛋白水平。最后,在VEGF和FGF2刺激下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中,检测给予RC28-E1、conbercept以及FGF trap处理后,细胞的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激酶C(PKC)以及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通路的活性变化。结果视网膜组织块研究结果显示,VEGF+FGF2+RC28-E1组、VEGF+FGF2+RC28-E2组、VEGF+FGF2+conbercept组和VEGF+FGF2+FGF trap组中单位血管长度的顶细胞分叉数目均明显少于VEGF+FGF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RC28-E1组与RC28-E2组的血管顶细胞分叉数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但均明显少于VEGF+FGF2+conbercept组和VEGF+FGF2+FGF tr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OIR模型对照组无灌注区相对面积明显大于各药物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IR+RC28-E1组与OIR+RC28-E2组视网膜无灌注区相对面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但二者明显小于OIR+conbercept组和OIR+FGF tr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干预组新生血管的相对像素值明显低于OIR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OIR+RC28-E1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相对像素值明显低于VEGF+FGF2+conbercept组和VEGF+FGF2+FGF tr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OIR+RC28-E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IR小鼠视网膜中VEGF和FGF2的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RC28-E1和RC28-E2可使其降至正常水平。VEGF和FGF2可诱导RF/6A细胞中的MEK-Erk通路活性增强,而RC28-E1可显著抑制这一通路的过度激活。结论RC28-E1和RC28-E2可在初生小鼠视网膜组织块中抑制血管生成,并减少OIR小鼠模型中视网膜的无灌注区,减轻新生血管生成。药理批次和中试批次的RC28-E在体内外模型中的效果相当,稳定性可靠,且优于临床同类药物conbercept和FGF trap。RC28-E1可能是通过抑制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MEK-Erk通路的过度激活而达到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的效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诱饵型受体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重组蛋白质药物
下载PDF
曲尼司特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血管新生和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淋淋 唐兰芬 +2 位作者 谭建新 阮豫才 方玉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04-909,共6页
目的探讨曲尼司特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prematurity,ROP)大鼠模型血管新生及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波动氧(体积分数80%氧和空气12 h反复交替14 d)诱导SD大鼠ROP模型,86只新生SD大鼠随机设立对照组(26只,体质量>6.5 g... 目的探讨曲尼司特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prematurity,ROP)大鼠模型血管新生及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波动氧(体积分数80%氧和空气12 h反复交替14 d)诱导SD大鼠ROP模型,86只新生SD大鼠随机设立对照组(26只,体质量>6.5 g)、模型组(30只,体质量<5.5 g)、治疗组(30只,体质量<5.5 g,双眼滴50 g·L-1曲尼司特),分别于生后第18天、22天、30天,每组随机抽取8只新生鼠,取一侧眼球采取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观察血管形态学改变,另一侧眼球视网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分别检测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和纤维化程度;生后第22天每组随机取2只鼠4只眼球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波动氧可成功诱导SD大鼠ROP模型中的血管增生及纤维化;ADP酶组织化学铺片示模型组视网膜均较对照组血管密度及无灌注区增加明显,而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生后第18天、第22天、第30天增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治疗组较模型组生后第18天、第22天、第30天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于生后第18天、第22天略增高,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于第30天接近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染色法显示对照组中内界膜外未见明显纤维物质,模型组中突破内界膜的增生血管周围有较多纤维物质,治疗组较模型组纤维物质明显减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正常;模型组色素上皮细胞层发生增生变性,视神经纤维层核分裂增生,可见较多胶原纤维增生,并突破内界膜;治疗组较模型组各组织层细胞破坏及变性减轻。结论曲尼司特可有效抑制ROP大鼠模型中的血管新生及纤维化,有望成为临床治疗早期ROP及减少后期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经济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纤维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