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S-OCT/SS-OCTA探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1
作者 卢佩瑶 陈若瑜 +1 位作者 曹丹 张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6-834,共9页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图像以及69个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SS-OCTA图像进行分析,运用Goodman-Kruskal’s Gamma方法评估玻璃体后脱离(PVD)与DR严重程度的关系,并统计不同PVD程度下PDR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随着DR严重程度进展,PVD的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Gamma=-0.294,P<0.001),即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程度增加,DR程度更加严重。其中,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眼PVD程度与DR严重程度的负相关更加显著(Gamma=-0.620,P<0.001),且视网膜新生血管更倾向于在视网膜玻璃体粘连区域生长。【结论】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程度与DR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DR患者管理中运用SS-OCT评估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符敏 吴伟 +1 位作者 唐罗生 陆晓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前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变化。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32例217眼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糖尿病组、轻中度非...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前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变化。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32例217眼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糖尿病组、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重度NPDR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另选取正常对照组26例52眼。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各组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状态,比较各组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氉detachment,PVD)的发生率,观察NPDR组、PDR组患者行PRP前后PVD的变化。结果重度NPDR组(48.3%)和PDR组(51.7%)PVD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NPDR组(38.3%)和PDR组(32.8%)PRP术后完全性PVD发生率(38.3%、32.8%)高于治疗前(16.7%、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DR常合并异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PRP可以促进增生期DR患者形成完全性PVD,有利于延缓或者阻止DR病变进展,防止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玻璃体后脱离 视网膜光凝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纤溶酶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武 黄欣 +2 位作者 莫炜 王文吉 宋后燕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研究纤溶酶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m△K)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作用。方法Plm△K由毕赤酵母表达的纤溶酶原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g△K)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产生,并通过发色底物S2403测定其蛋白水解活性。0.5、1.0、1.... 目的研究纤溶酶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m△K)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作用。方法Plm△K由毕赤酵母表达的纤溶酶原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g△K)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产生,并通过发色底物S2403测定其蛋白水解活性。0.5、1.0、1.5μmol/min Plm△K100μL分别注入16只新西兰白兔的玻璃体腔内,注射后1d、7d在光镜下和扫描电镜下检查,并行大体检查、眼部B型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情况。结果还原性SDS-PAGE凝胶成像分析证实,Plg△K被激活后产生相对分子质量约26000和5000的2条肽链,且具有纤溶酶活性。4种检测结果均显示Plm△K诱导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的分离。视网膜内表面皮质残留量与Plm△K的剂量呈负相关(r=-0.9516,P=0.048),完全性分离可产生光滑的视网膜内表面。Plm△K注射眼与对照眼的视网膜外层结构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视网膜内表面皮质残留量与药物作用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720,P=0.470)。对照组和Plm△K处理组间视网膜外层的形态学无明显不同。Plm△K玻璃体注射后未发现视网膜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单独注射Plm△K可有效诱导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完全性分离,而对外层视网膜结构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纤溶酶 Kringle区 缺失突变
下载PDF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庆平 徐格致 《眼视光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20-122,125,共4页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状态与许多临床疾病有紧密联系 ;诱导完全性的玻璃体后脱离对许多疾病的发生、治疗以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可以减少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对视网膜的损伤。本研究就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及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方法做一...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状态与许多临床疾病有紧密联系 ;诱导完全性的玻璃体后脱离对许多疾病的发生、治疗以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可以减少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对视网膜的损伤。本研究就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及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方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 玻璃体切割手术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正常结构与相关生理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秦波 姜德咏 +2 位作者 唐朝珍 刘湘平 彭隆祥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3-415,共3页
目的 :观测兔眼正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VRI)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生理。方法 :以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 ,分别应用皮肤、角膜接触镜电极作为记录电极 ,测定其正常视网膜电图 (ERG) ,记录其b波振幅 (bA)值 ,并对其中 6只眼的VRI结构... 目的 :观测兔眼正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VRI)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生理。方法 :以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 ,分别应用皮肤、角膜接触镜电极作为记录电极 ,测定其正常视网膜电图 (ERG) ,记录其b波振幅 (bA)值 ,并对其中 6只眼的VRI结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正常的VRI包括紧密相邻的玻璃体后皮质 (PVC)和视网膜内界膜(ILL) ,并有其各自的特点 ;两种记录电极得到的正常兔左右眼ERG的bA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正常兔眼VRI的基本结构由PVC与ILL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生理功能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大鼠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超微结构研究
6
作者 刘祥龙 卢国强 魏来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10-1711,共2页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超微结构 大鼠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玻璃体切割手术 纤维蛋白溶解酶 玻璃体腔内注射 玻璃体后脱离
下载PDF
人眼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的研究
7
作者 杨丽霞 王静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眼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的研究,探讨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年龄相关性变化。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去除11只眼库眼球基底部视网膜的细胞成分,暴露视网膜内界膜(inner limiting lamina,ILL),扫描电子显...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眼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的研究,探讨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年龄相关性变化。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去除11只眼库眼球基底部视网膜的细胞成分,暴露视网膜内界膜(inner limiting lamina,ILL),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其超微结构。结果SEM和TEM均显示,基底部ILL表面的胶原纤维束随年龄增长逐渐向ILL侵入。胶原纤维开始以发辫形式散布在ILL表面,纤维发辫逐渐散开、相互重叠,穿透ILL与玻璃体皮质纤维交织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结论随年龄增长来自视网膜内的胶原纤维逐渐穿透ILL与玻璃体皮质纤维缠绕结合,使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粘连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部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显微镜检查 电子
下载PDF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早期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群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179-2181,共3页
在解剖上,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相邻,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病理状态时,玻璃体的改变为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玻璃体在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性作... 在解剖上,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相邻,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病理状态时,玻璃体的改变为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玻璃体在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消除玻璃体改变在疾病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眼科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玻璃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结构和黏连机制、玻璃体与视网膜界面变化的危险因素、对视网膜疾病影响的描述,阐述了玻璃体后脱离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的影响及采用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玻璃体后脱离 眼部B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高度近视分类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征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晓寒 肖美春 +5 位作者 王若诗 杨仕琪 李彤 周彦萍 汪枫桦 孙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17-1522,共6页
目的·采用增强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形态特征,并研究其与高度近视分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15—2016年门诊高度近视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眼科检查信息,对入组患眼的眼底照相及OC... 目的·采用增强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形态特征,并研究其与高度近视分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15—2016年门诊高度近视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眼科检查信息,对入组患眼的眼底照相及OCT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图像进行评价。结果·纳入130例高度近视患者(195眼),据眼底病变分为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高度近视2组。玻璃体的增强OCT图像特征观察到4种类型:1型——后极部皮质前玻璃体腔型;2型——皮质粘连型;3型——视网膜前膜型;4型——无牵引型。病理性近视多发生在2、3、4型患眼中。结论·增强高分辨率OCT可敏感检出高度近视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特征表现,玻璃体皮质黏附及视网膜前膜可能与病理性近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玻璃体增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下载PDF
人眼玻璃体基底-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与锯齿缘解离
10
作者 刘炯 张培 马志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7-430,共4页
目的通过对人眼玻璃体基底-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的研究,认识基底部玻璃体与视网膜的连接方式及特点,探讨锯齿缘解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例锯齿缘解离患者术中所获标本及10例眼库眼球标本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玻璃体基底-视网膜界面... 目的通过对人眼玻璃体基底-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的研究,认识基底部玻璃体与视网膜的连接方式及特点,探讨锯齿缘解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例锯齿缘解离患者术中所获标本及10例眼库眼球标本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玻璃体基底-视网膜界面的超微结构及连接特点。结果锯齿缘解离患者标本及眼库眼球标本均显示玻璃体基底与其下的神经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紧密粘连。电镜下显示:与其他部位相比,玻璃体纤维明显粗大密集,呈束状、发辫状、编织状排列,视网膜内界膜缺损或消失,玻璃体纤维插入其下,或穿入细胞层的"隐窝",与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Mller细胞)甚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形成错综复杂的紧密连接。同时,在玻璃体基底-视网膜界面还存在有"类半桥粒"样结构的紧密连接方式。结论玻璃体基底-视网膜界面处复杂的紧密连接方式是导致锯齿缘解离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缘解离 玻璃体基底-视网膜界面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结构与相关生理参数
11
作者 朱格非 秦波 +1 位作者 席兴华 周秀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505-506,共2页
目的:观测兔眼正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VRI)基本的结构及相关生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应用皮肤及角膜接触镜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测定其视网膜电图(ERG),记录其b波振幅(bA)值,并对其中4只眼的VRI结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的VR... 目的:观测兔眼正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VRI)基本的结构及相关生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应用皮肤及角膜接触镜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测定其视网膜电图(ERG),记录其b波振幅(bA)值,并对其中4只眼的VRI结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的VRI包括紧密相邻的玻璃体后皮质(PVC)和视网膜内界膜(ILL),并有其各自的特点;两种记录电极得到的正常兔眼双侧ERG的b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兔眼VRI的基本结构由PVC与ILL组成;ERG的bA值能较好地反映视网膜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下载PDF
提高对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认识
12
作者 黄厚斌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共4页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包括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内界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之间形成类似基膜复合体的结构。儿童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与成人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异常紧密、基底部后缘紧邻锯齿缘、内界膜菲...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包括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内界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之间形成类似基膜复合体的结构。儿童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与成人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异常紧密、基底部后缘紧邻锯齿缘、内界膜菲薄等。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基底部向后移位,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减弱,视网膜内界膜增厚、弹性下降,并出现玻璃体后脱离等改变。深刻认识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真正理解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后皮质 视网膜内界膜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儿童 述评
原文传递
近视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形态改变
13
作者 吴苏名 张正威 《国际眼科纵览》 2023年第6期512-516,共5页
病理性近视是近视人群出现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其并发症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息息相关,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观察到其形态变化,主要包括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和牵引及视网... 病理性近视是近视人群出现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其并发症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息息相关,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观察到其形态变化,主要包括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和牵引及视网膜前膜等,这些变化在病理性近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相干光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3对兔眼玻璃体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孟自军 曾水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基质金属蛋白酶 - 3(MMP- 3)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粘附作用及玻璃体凝胶状态的影响。 方法 取健康成年灰兔 2 4只 ,随机分成实验 A、B、C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6只兔 (12只眼 )。实验 A、B、C组分别注射含 5... 目的 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基质金属蛋白酶 - 3(MMP- 3)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粘附作用及玻璃体凝胶状态的影响。 方法 取健康成年灰兔 2 4只 ,随机分成实验 A、B、C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6只兔 (12只眼 )。实验 A、B、C组分别注射含 5、10、2 0 ng的 MMP- 3溶液 0 .1ml,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平衡盐溶液 ,于注射前后行视网膜电图 (ER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及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 实验 B组于注射后 1周第 1次发现临床可见的玻璃体后脱离 (PVD)及局限性玻璃体液化 ;实验 A、B组于注射后 15周分别有 1、3只眼发现临床可见的 PVD,但玻璃体液化进展缓慢。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实验A、B组于注射后 6 0 min分别有 1、3只眼形成部分性 PVD;注射后 1周全部兔眼形成部分性 PVD;注射后 15周分别有 1、3只眼形成完全性 PVD,但其空隙比较狭窄。实验 C组于注射早期可见视网膜内层炎性细胞浸润及视网膜结构的破坏 ,FFA结果显示后期有荧光素渗漏。对照组有 1只眼于注射后 15周可见局限的PVD。 结论 MMP- 3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玻璃体视网膜间的分离且具有较弱的促玻璃体液化作用 ;10 ng的 MMP- 3玻璃体腔内注射对兔眼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剂量 ,有可能作为玻璃体手术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3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玻璃体脱离 粘附作用
原文传递
对单侧黄斑裂孔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和中心凹变形的分析
15
作者 延艳妮 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12年第3期188-188,共1页
日本Shinjo眼科研究所的Kazuyuki Kumagai等医师在2011年8月出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报告了单侧黄斑裂孔的对侧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作者对929例单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对侧健眼和137例健康志愿者随机选择眼的病历资料、眼底像和... 日本Shinjo眼科研究所的Kazuyuki Kumagai等医师在2011年8月出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报告了单侧黄斑裂孔的对侧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作者对929例单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对侧健眼和137例健康志愿者随机选择眼的病历资料、眼底像和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和中心凹变形的发生率。929例患者中,单侧黄斑裂孔242例,单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29例,单侧视网膜前膜185例,单侧黄斑假性裂孔48例,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8例,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257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黄斑裂孔 中心凹 对侧眼 单侧 患者 变形 无症状
原文传递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厚斌 《眼科》 CAS 2023年第4期265-274,共10页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包括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内界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之间形成类似基膜复合体的结构,特别是在一些粘连特别牢固的部位,如玻璃体基底部、视盘边缘、视网膜血管、黄斑中心凹,以及一些病变部位等。随着年龄增...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包括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内界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之间形成类似基膜复合体的结构,特别是在一些粘连特别牢固的部位,如玻璃体基底部、视盘边缘、视网膜血管、黄斑中心凹,以及一些病变部位等。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基底部向后移位,视网膜内界膜增厚、弹性下降,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减弱,并出现玻璃体后脱离等改变。深刻认识这些界面及其年龄相关性改变对于理解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后皮质 视网膜内界膜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原文传递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研究进展
17
作者 殷志博 肖亚伟 +2 位作者 闵思 李瑞峰 叶存喜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VRI)疾病是指由于VRI病理改变而引起的年龄相关性退行性改变,主要由异常玻璃体后脱离(PVD)导致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而引起,可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本文主要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 玻璃体后脱离 黄斑疾病
原文传递
阅读OCT打印报告(一)
18
作者 王小中 张国梅 《实用防盲技术》 2010年第1期F0003-F0004,共2页
1.视网膜厚度报告 扫描方式:快速黄斑扫描、黄斑线状扫描。 应用:评估黄斑区域疾病和一些特殊区域。 视网膜厚度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与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前表面的距离,在扫描图像中两条白线之间即为计算机自动测量的视... 1.视网膜厚度报告 扫描方式:快速黄斑扫描、黄斑线状扫描。 应用:评估黄斑区域疾病和一些特殊区域。 视网膜厚度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与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前表面的距离,在扫描图像中两条白线之间即为计算机自动测量的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厚度坐标图为相应扫描视网膜厚度线条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 视网膜厚度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脉络膜毛细血管 扫描方式 打印 阅读 黄斑区
下载PDF
手术分离玻璃体致视盘、中心凹和中心凹外的损伤
19
作者 StephenR.Russell 常青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2年第3期162-166,161,共6页
关键词 手术分离 玻璃体 视盘 中心凹 中心凹外 损伤 视网膜界面 形态学
下载PDF
OCT在老年黄斑变性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倩 李秀云 刘霞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在老年黄斑变性(ARMD)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治疗的ARMD患者52例(60眼),玻璃体腔注射Rabinizumab后随诊12个月,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等,并对患者治疗前后B...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在老年黄斑变性(ARMD)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治疗的ARMD患者52例(60眼),玻璃体腔注射Rabinizumab后随诊12个月,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等,并对患者治疗前后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值(CRT)和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例(60眼)患者平均注射次数为3.79次。注药后12个月,三者的视力分别比术前提高7.45,6.71和6.51个字母,OCT检查示玻璃体腔注射后患者CRT值明显下降,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患者视力提高具有明显相关性。所有患者中,玻璃体完全后脱离34例(38眼,63.33%),稳定性玻璃体黄斑粘连14例(17眼,28.33%),玻璃体部分后脱离4例(5眼,8.33%),术后12个月,前者与后两者比较,BCVA、CRT值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对ARMD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OCT检查CRT值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情况可作为ARMD治疗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IBIZUMAB 老年黄斑变性 中央视网膜厚度值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