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7G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1
1
作者 方冬 魏雁涛 +7 位作者 张钊填 冬敏 蒋欣桐 张婷 周学智 陈璐 彭曼娟 张少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27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实施27G PPV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的35例RRD患者的35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观察和评价27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实施27G PPV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的35例RRD患者的35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及术后1周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眼压变化,记录手术持续时间、巩膜切口渗漏及缝合情况、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27G PPV联合空气填充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4.5±4.8)min,平均玻璃体切割时间为(15.3±3.6)min。所有患眼术毕均无需行巩膜切口缝合。27G PPV联合空气填充术一次性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100%。术眼术前平均BCVA为1.01±0.40,术后1周和3个月平均BCVA分别为0.82±0.31和0.68±0.3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12,P〈0.01),术后1周和3个月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平均眼压为(14.69±3.66)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周和3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7.37±2.32)mmHg和(16.69±2.45)mmH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2,P〈0.01),术后1周和3个月眼压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2眼,随访期间发生低眼压和高眼压者分别为1眼和5眼,经合理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27G PPV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RRD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仪器 玻璃体切割术/方法 眼内空气填充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 疗效 并发症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郝玉华 席瑞洁 +3 位作者 韩悠 田笑雨 戴丽 史俊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4-1018,共5页
摘要背景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严重损害患眼视力,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和优化手术方法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至... 摘要背景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严重损害患眼视力,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和优化手术方法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纳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大直径IMH患者[平均直径为(814.31±112.95)μm]42例42眼。所有患眼均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体积分数12% C3F8填充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仪检查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变化,评估裂孔闭合率,评估和比较手术前后患眼BCVA、光感受器内段/外段(IS/OS)缺损范围、外界膜缺损范围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6%(41/44)。术后1、3、6和12个月患者BCV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32,P〈0.001);术眼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IS/OS缺损范围分别为(1 112.00±45.44)、(859.00±84.55)、(649.00±52.47)、(486.00±46.88)和(320.00±45.13)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61,P〈0.001),其中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IS/OS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平均缺损范围分别为(1 038.00±39.63)、(748.00±64.12)、(585.00±48.88)、(438.00±42.84)和(265.00±28.97)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59,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值大于术后3、6、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OCT显示黄斑裂孔底部高反射信号物质消失,即移植的游离内界膜分解代谢。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是安全、有效的,移植的游离内界膜仅作为临时性胶质细胞增生支架,不会形成永久性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裂孔/手术 黄斑 玻璃体切割术 基底膜/手术 疗效 内界膜移植
下载PDF
扩大内界膜剥离术与标准内界膜剥离术对闭合指数〈0.7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吴超 游志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观察和对比玻璃体切割术中行扩大内界膜剥离术与标准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闭合指数(MCHI)〈0.7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为MCHI〈0.7 IMH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 目的观察和对比玻璃体切割术中行扩大内界膜剥离术与标准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闭合指数(MCHI)〈0.7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为MCHI〈0.7 IMH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MCHI〈0.7的IMH 96例96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术眼手术前及术后1、6及12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Amsler方格表检查,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照相。选择的患眼中48眼行扩大内界膜剥离术,另48眼行标准内界膜剥离术,IMH术后闭合按照OCT闭合形态分为U型(正常黄斑中心凹)、V型(中心凹陡峭)和W型(中心凹感觉神经层缺损),U型、V型和W型闭合者视为裂孔闭合。比较2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和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OCT检查显示,术前2个组患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全层缺失,术后12个月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U型闭合43例,V型闭合1例,W型闭合1例;术后12个月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组U型闭合33例,V型闭合1例,W型闭合3例。术后1、6和12个月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患眼BCVA较常规内界膜剥离术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个组术眼有中心暗点眼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98、56.99,均P〈0.05);术后旁中心暗点眼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8.21、80.98,均P〈0.05)。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和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组随访末期有中心暗点者分别为3眼和11眼,扩大内界膜剥除组有中心暗点眼数少于标准内界膜剥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IMH闭合率为93.75%,明显高于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组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术后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术眼视野改善率为93.75%,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结论扩大内界膜剥离术和标准内界膜剥离术治疗MCHI〈0.7的IMH均有效,前者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裂孔/手术 基底膜/手术 光相干断层扫描 疗效 比较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 黄斑裂孔 特发性/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