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测量结果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可嘉 喻晓兵 陈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单眼颞侧BRVO伴黄斑水肿的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单眼颞侧BRVO伴黄斑水肿的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3.16±9.68)岁。病程3~90 d,平均病程(15.24±15.18)d。所有患者双眼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均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对其3 mm×3 mm的范围进行扫描。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直径3 mm区域并测量其血流密度,以此为浅层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采用手动测量。软件自动识别浅层及深层视网膜FAZ,并测量其面积。将BRVO患眼静脉阻塞侧定义为受累侧,非静脉阻塞侧定义为非受累侧。对比分析BRVO患眼及其对侧健康眼的浅层、深层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以及受累侧、非受累侧血流密度。 结果 与对侧健康眼比较,BRVO患眼浅层、深层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受累侧、非受累侧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6、9.468、15.386、9.435,P<0.05)。深层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的降低幅度较浅层更大,分别为7.65%、7.27%。与对侧健康眼比较,BRVO患眼浅层、深层视网膜FAZ面积均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6、5.119,P<0.05)。深层视网膜FAZ面积扩大幅度较浅层更大,分别为0.19、0.11 mm2。 结论 BRVO患眼黄斑区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扩大。与浅层视网膜比较,深层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降低幅度及FAZ面积扩大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闭塞胗断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眼浅层与深层毛细血管层黄斑区微血管形态改变的差异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林妮 于荣国 +5 位作者 杨锦 胡立影 宫雪 陈璐 李志清 李筱荣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浅层与深层毛细血管层黄斑区微血管形态改变的差异。 方法 临床确诊为BRVO的63例患者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9.76±8.48)岁。均为单眼... 目的 对比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浅层与深层毛细血管层黄斑区微血管形态改变的差异。 方法 临床确诊为BRVO的63例患者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9.76±8.48)岁。均为单眼。所有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扫描范围为黄斑区3 mm×3 mm。选择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进行分析,观察患眼是否存在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扩大、毛细血管无灌注区(CNP)、微血管异常(MA)及血管瘀滞扩张征(VC)等黄斑区微血管形态变化。采用系统内置测量软件测量FAZ面积。对比观察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黄斑区微血管形态改变的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分析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对FAZ扩大、CNP、MA及VC判读的差异。 结果 OCTA检查发现,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各可见FAZ扩大43、50只眼,分别占68.25%、79.40%;CNP 51、50只眼,分别占81.00%、79.40%;MA 62、62只眼,分别占98.40%、98.40%;VC 23、52只眼,分别占36.50%、82.50%。患眼FAZ面积为(0.55±0.37)mm2。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CNP(P=1.000)、MA(P=1.000)在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Z扩大(P=0.039)、VC(P<0.001)在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BRVO患眼深层毛细血管层较浅层毛细血管层可发现更多的FAZ扩大和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闭塞胗断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