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 被引量:2
1
作者 潘孝泉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2期132-135,共4页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现代消费时代,文学不仅反映审美方式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更蕴涵了当下视觉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能指。在现代语境以及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下,文学作品体现了视觉化的叙事倾向。从视觉文化视角阐释,现代语境下...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现代消费时代,文学不仅反映审美方式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更蕴涵了当下视觉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能指。在现代语境以及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下,文学作品体现了视觉化的叙事倾向。从视觉文化视角阐释,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拟态狂欢,包含了叙事中的奇观效应与心理狂欢以及身体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身体叙事 拟态狂欢 消费时代 视觉化文学
下载PDF
90年代“文学视觉化”现象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力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7-132,141,160,共8页
随着文图共生现象的兴起和滋蔓,文学作品改编渐趋普遍和当下,文学创作的视觉性和视觉意识增强,日渐扩展的90年代“文学视觉化”现象,被视为争夺文学“领地”而深受质疑:或是大众文化滥觞的表现,或是文化尊严的丧失和“文学危机”的表征... 随着文图共生现象的兴起和滋蔓,文学作品改编渐趋普遍和当下,文学创作的视觉性和视觉意识增强,日渐扩展的90年代“文学视觉化”现象,被视为争夺文学“领地”而深受质疑:或是大众文化滥觞的表现,或是文化尊严的丧失和“文学危机”的表征,抑或是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面对视觉文化兴起的忧虑思想,源于无视、误解人类与非人类混合的新视觉感知的精英文学立场。回顾90年代“文学视觉化”现象,无论是文学影视改编还是文图并存,都会发现“灵晕”淡去,“眩晕”随之而来。彼时,视觉化意识还处于萌发和起始阶段,充满生命力尚显“稚嫩”。现象和批评间的错位值得重新审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文学 文学视觉 现象 “灵韵” “眩晕”
下载PDF
视觉文化时代下文学影像化对文学的建构与消解——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例
3
作者 严方舟 《文教资料》 2020年第20期37-38,共2页
《东方快车谋杀案》被翻拍了数次,其中最经典的则数西德尼·吕美特导演的1974版,因其忠实于原著,较为完整地还原了小说情节,因此被认为是最成功、最经典的一版。本文从视听、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东方快车谋杀案》原版小说与影片... 《东方快车谋杀案》被翻拍了数次,其中最经典的则数西德尼·吕美特导演的1974版,因其忠实于原著,较为完整地还原了小说情节,因此被认为是最成功、最经典的一版。本文从视听、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东方快车谋杀案》原版小说与影片进行对比,分析视觉时代下文学影视化改编对文学发展的利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视觉 视听优势 弊病
下载PDF
电影视觉奇观的兴盛及其文学性缺失
4
作者 周仲谋 王莹 《新疆社科论坛》 2014年第2期98-102,共5页
当电影通过对文学的借鉴学会了如何叙事之后,视觉性的影像和文学性的叙事就成为电影最具表现力的两个构成要素。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越来越重视奇观性画面的呈现,而忽视了文学性的内涵。文学性因素是电影成功的内在保障,即使在视觉文化... 当电影通过对文学的借鉴学会了如何叙事之后,视觉性的影像和文学性的叙事就成为电影最具表现力的两个构成要素。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越来越重视奇观性画面的呈现,而忽视了文学性的内涵。文学性因素是电影成功的内在保障,即使在视觉文化泛滥的今天,电影中的文学性因素也决不是无足轻重的。电影不能只靠高科技手段打造视觉盛宴,还必须以生动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强烈的人文关怀去触摸人的灵魂,走进观众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视觉 文学视觉奇观
下载PDF
论当代文学发展的视觉化趋势
5
作者 严方舟 《汉字文化》 2020年第15期62-63,共2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文化因兼具迅捷和便利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并不断改变着一切。理性思考让位于直观的视觉的感性思维,理解的深度被浅显的表征所取代,世界被逐步符号化。文学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受困于落后的印刷媒...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文化因兼具迅捷和便利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并不断改变着一切。理性思考让位于直观的视觉的感性思维,理解的深度被浅显的表征所取代,世界被逐步符号化。文学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受困于落后的印刷媒介与可视性差的弊端,现代社会的文学被视觉霸权裹挟,日渐边缘化。文学若想挣扎生存,必须要寻找新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发展 文学视觉 发展方式
原文传递
拒绝纳西索斯的诱惑——布朗肖《黑暗托马》文本空间的视觉化和触觉化体验
6
作者 王小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本文探讨了法国作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莫里斯·布朗肖在其第一部小说《黑暗托马》中所创造的文本空间。本文并不局限于关注小说中的空间表征,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作者创造这一文本空间的过程,以及读者对这一空间的体验。首先,通过... 本文探讨了法国作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莫里斯·布朗肖在其第一部小说《黑暗托马》中所创造的文本空间。本文并不局限于关注小说中的空间表征,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作者创造这一文本空间的过程,以及读者对这一空间的体验。首先,通过调动小说文本空间中的距离、视角和叙事声音,布朗肖在读者的视野和小说主人公之间创造了一种复杂而深邃的空间关系。之后,通过在镜与窗这两种凝视的投射方式之间的选择,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仅高度视觉化,且能为读者提供触觉体验的文本空间。最后,《黑暗托马》中对另一个夜、死亡、在场与缺席等异质性空间探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将感官从文本中解放出来的时空领域,而这个异质的、超越了世俗性的文本空间也因其开放性而为之后诸多哲学和文艺理论提供了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托马》 文学空间的视觉和触觉 时空意象
原文传递
The "Pictorial Turn" as Crisis and the Necessity of a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
7
作者 Michele Bertolin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The "Pictorial" or "Iconic Turn" is a central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mages and visual cultural studies. Should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Iconic Turn" and formulated in the last 20 years by schol... The "Pictorial" or "Iconic Turn" is a central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mages and visual cultural studies. Should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Iconic Turn" and formulated in the last 20 years by scholars such as Gottfried Boehm, William Mitchell, Hans Belting be taken as critical theories of crisis? Is the currently experienced "turn towards images" (and their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 after a long standing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rejection) a sign and symptom of some crisis of people's relation with images, language and, generally speaking,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forms of reality? The main hypothesis of this essay envisages two sets of problems: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ossible idea of turning point and the concept of crisis; secondly,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connecting the iconic turn to the project of "critical iconology" or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 as outlined by Hans Belting and William Mitchell.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conic Turn" as situation of crisis and aesthetic, anthrop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transformation follows the need for the sciences of image to provide a "critical iconolog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theoretically reformul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esuppositions of some dominant contemporary form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 cultural CRISIS critique pictorial/iconic turn iconophile/iconoclast doctrines visual and verbalmedia critical iconology.
下载PDF
后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书写——评斯蒂芬·金的《魔女嘉莉》 被引量:6
8
作者 傅其林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5-121,共7页
本文评析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成名作《魔女嘉莉》,主要涉及恐怖元素嬗变、多角度故事讲述、跨文类书写和文学视觉化实践四个维度。论文深入揭橥这部诞生于全球化和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长篇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检视作者在新... 本文评析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成名作《魔女嘉莉》,主要涉及恐怖元素嬗变、多角度故事讲述、跨文类书写和文学视觉化实践四个维度。论文深入揭橥这部诞生于全球化和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长篇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检视作者在新的文学观念下对后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书写及其对恐怖小说当代转型的实验,从而找到理解风靡全球的"斯蒂芬·金现象"的有效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金 《魔女嘉莉》恐怖小说 跨文类书写 文学视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