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象再现、视觉展演和具身实践:在线数字博物馆的文化记忆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毛远逸 《社会科学前沿》 2019年第7期1157-1161,共5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在不断变革。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实体博物馆开始了在线数字化传播转型。博物馆里的文物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在线数字博物馆将文物数字化后呈现在网上。但是这种数字化呈现并非只是实体博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在不断变革。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实体博物馆开始了在线数字化传播转型。博物馆里的文物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在线数字博物馆将文物数字化后呈现在网上。但是这种数字化呈现并非只是实体博物馆的文物复制品,而是内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再现与重构,从而影响用户对文化记忆的激活和理解。在线数字博物馆和网友的互动呈现出动态解读的关系:一方面数字博物馆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逻辑下将其博物馆的神圣性祛魅,并通过“遮蔽”或“增强”的方式影响个体的文化记忆。同时,在商业推广影响下,数字博物馆有意识地更多选择塑造和引导以审美为首要导向的文化记忆,这在无形之间会忽略博物馆追求历史本真性的使命。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民主技术逻辑,赋予了网络参观者通过具身选择方式,自主建构“我的文化记忆”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数字博物馆 文化记忆 形象再现 视觉展演 具身实践
下载PDF
虚拟社区中个人族群身份的视觉化展演——以三苗网论坛为例
2
作者 石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14-123,共10页
重点关注于网络空间里族群成员如何将其族群身份进行视觉化的符号展演。在对三苗网论坛注册用户名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构性访谈后发现,虚拟社区中的成员通过注册用户名、上传图片头像与添加签名档内容三个符号化方式来展演族群身份,其身份... 重点关注于网络空间里族群成员如何将其族群身份进行视觉化的符号展演。在对三苗网论坛注册用户名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构性访谈后发现,虚拟社区中的成员通过注册用户名、上传图片头像与添加签名档内容三个符号化方式来展演族群身份,其身份展演具有七个特征:泛族群认同、随时性、可视化/视觉化、一定的真实性、无龄感和跨性别。论坛活动的参与有助于族群成员加强其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区 族群身份 视觉展演
下载PDF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教育电影运动”探析
3
作者 陈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60,共9页
自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以来,教育电影运动在国内广泛开展,形成了有别于商业电影的文化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自1936年起主导全国电影教育运动的推行,拍摄首部教育电影《我们的首都》并发放至全国各地放映。这种面向观众的电影放映... 自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以来,教育电影运动在国内广泛开展,形成了有别于商业电影的文化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自1936年起主导全国电影教育运动的推行,拍摄首部教育电影《我们的首都》并发放至全国各地放映。这种面向观众的电影放映建构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仪式化的展演空间,使作为抽象概念的民族国家变得清晰可见,教育电影因而成为组织社会动员与国家权力扩张的媒介基础设施。然而,囿于各地电影放映的分散实践、教育电影内容枯燥乏味、受众的观影主体性与政府受限的治理能力,教育电影运动的效果难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电影 《我们的首都》 空间生产 媒介基础设施 视觉展演
原文传递
合作、游戏、观看与反视--关于露天流动电影放映的观察式拍摄及反思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静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41,共10页
一位人类学研究者,深入藏区,追随当地数名流动电影放映员,观察和研究他们前往不同地点为当地村民露天放映电影的过程。针对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实际困难,纪录拍摄亦不得不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基于此次纪录拍摄的经验对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 一位人类学研究者,深入藏区,追随当地数名流动电影放映员,观察和研究他们前往不同地点为当地村民露天放映电影的过程。针对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实际困难,纪录拍摄亦不得不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基于此次纪录拍摄的经验对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进行反思,分析多重的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以印证纪录拍摄可能在人类学调查中成为一种探索发现的刺激物,可以将潜藏于事物表象之下的某些本质揭示出来,使观察式电影不仅有可能阐释他者,同时亦反观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流动电影放映 观察式电影 视觉展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