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全球视阈中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思考 被引量:8
1
作者 朱桂莲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的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涵。在全球视阈中思考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有丰富的理论实践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 全球视闽 爱国主义教育 本质
下载PDF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融入和推进——兼谈宪法研究视阈的拓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军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7年第12期43-49,54,共8页
新农村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转移的一项历史任务,它将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已成为联合国全球化战略的"社会性别主流化"观念融入其中,可以矫正、扼制和批判现存的性别歧视现象,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 新农村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转移的一项历史任务,它将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已成为联合国全球化战略的"社会性别主流化"观念融入其中,可以矫正、扼制和批判现存的性别歧视现象,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和谐的性别关系的调整。由于性别歧视现象对宪政自由、公平、正义、人权等理念的实践亦有直接的负面影响,所以,深入探讨宪政框架下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推进问题,不仅可以拓宽宪法学的研究视阈,而且可以基于宪政机制所具有的化解各类权利冲突的优越性,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全体公民人权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主流化 新农村建设 宪政视闽
下载PDF
审美视阈中的唐宋词闺情主题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晓城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7期117-120,共4页
唐宋词闺情主题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表达了女性在与男性现实相处关系下的丰富情感体验和特定心理。这类作品中经常出现美丽动人、翠眉长皱、粉泪盈掬、娇慵无力、倚阑远望的女性审美形象,弥漫着哀而不愤、怨而不怒的审美情调。这... 唐宋词闺情主题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表达了女性在与男性现实相处关系下的丰富情感体验和特定心理。这类作品中经常出现美丽动人、翠眉长皱、粉泪盈掬、娇慵无力、倚阑远望的女性审美形象,弥漫着哀而不愤、怨而不怒的审美情调。这种审美情调由特定的审美心理构成,既与女性的生存境况所造成的心理以及男性词人的柔弱心态息息相关,同时又是男性词人审美心理的外化和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视闽 唐宋词 闺情主题
下载PDF
论公共视阈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4
作者 曾林 《桂海论丛》 2007年第2期68-70,共3页
文章从“公共视阈”这一新的视角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行为;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源泉;互为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特征;对话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公共视闽 生活世界 互为主体 对话
下载PDF
理解与历史:伽达默尔的真理观 被引量:3
5
作者 任志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63-66,共4页
伽达默尔把辩证法带入理解,消除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通过“效果历史意识”去化解历史主义的自身困境。他设置为一个辩证结构:效果历史—视阈融合—时间距离,构成效果历史原则。通过“视阈融合”来扬弃矛盾和差异。他的效果历史意... 伽达默尔把辩证法带入理解,消除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通过“效果历史意识”去化解历史主义的自身困境。他设置为一个辩证结构:效果历史—视阈融合—时间距离,构成效果历史原则。通过“视阈融合”来扬弃矛盾和差异。他的效果历史意识本身包含着对黑格尔辩证法不彻底性方面的批判。正是他同时综合了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辩证法,克服了真理问题上的独断论和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理解 效果历史 视闽融合 时间距离 真理
下载PDF
在当代思索《资本论》的恒常意义
6
作者 曹阳 刘占君 《科教文汇》 2008年第13期149-149,共1页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所有秘密,这为我们进行现代性批判提供了出场路径。《资本论》本身所呈现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澄明的,它的视阈是极其广阔的。《资本论》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了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关键词 批判 视闽 信念
下载PDF
《追捕》与70年代末中国的接受视阈 被引量:4
7
作者 林涛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0年第4期29-35,共7页
《追捕》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引进的首部日本电影,它极大地震撼了中国观众的心灵,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倾向。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这部电影在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造成轰动效应的深层原因加以解读。应该说,《追捕》的上映是日本电影文... 《追捕》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引进的首部日本电影,它极大地震撼了中国观众的心灵,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倾向。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这部电影在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造成轰动效应的深层原因加以解读。应该说,《追捕》的上映是日本电影文本、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二次剪辑以及中国观众的观影先在经验、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等因素共同制造的一个时代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冤案 英雄 爱情 二次剪辑 接受视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