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频化社会:从直播新闻到直播生活 被引量:7
1
作者 尚帅 《新闻知识》 2016年第7期7-10,共4页
2016年最红火的网络热词莫过于"弹幕""直播""网红"等,本文针对目前方兴未艾的网络直播现象,论述其技术去中心化之后,大众进行网络直播的原因、特点和意义,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直播不... 2016年最红火的网络热词莫过于"弹幕""直播""网红"等,本文针对目前方兴未艾的网络直播现象,论述其技术去中心化之后,大众进行网络直播的原因、特点和意义,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直播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通过直播网友完成自我的展示和宣泄,亦是民众重拾话语权、表达权的一种方式,它更是一种平台、主播、粉丝和谐共生的新经济形态。直播虽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合理引导,趋利避害,网络直播的未来必将不可限量,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化社会 直播新闻 网络直播
下载PDF
“视频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治理路径--基于Sora世界模拟技术的思考
2
作者 胡德平 许竣博 《青年学报》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随着Sora世界模拟技术模型的问世,“视频化社会”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更加深入。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引发诸如社会共识异质性风险、信息生产伪真性风险、主体认知趋同化风险和技术应... 随着Sora世界模拟技术模型的问世,“视频化社会”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更加深入。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引发诸如社会共识异质性风险、信息生产伪真性风险、主体认知趋同化风险和技术应用依附性风险等一系列风险挑战。为应对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造成的负向影响,要立足价值引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智能导向,立足科技向善提升信息多元交互的治理能力,立足青年特点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准传播,立足长效机制推动监管制度体系的全面保障,切实做好“视频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化社会 主流意识形态 SORA 世界模拟技术
原文传递
存在即影像:康德先验哲学视角下社会视频化本质的探究
3
作者 卢秋竹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9期93-96,共4页
通过借助康德先验哲学,影像的普遍存在性可由意识的普遍存在性以及感性的普遍存在性推论而出。社会视频化的本质是影像的遍在性与人对获取、模仿、传递影像的天然需求,在技术成熟时的必然结果。而这只是影像普及化的开始,全面影像化是... 通过借助康德先验哲学,影像的普遍存在性可由意识的普遍存在性以及感性的普遍存在性推论而出。社会视频化的本质是影像的遍在性与人对获取、模仿、传递影像的天然需求,在技术成熟时的必然结果。而这只是影像普及化的开始,全面影像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向。然而影像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媒介,长期且不显著地微妙作用于感官,由此对人造成影响,意识对此种作用机制的忽略或将会导致人对于社会视频化可能造成的更为复杂的后果无法获悉完全,沉沦于虚拟影像所制造的自由幻境,而忽视了其依赖故而为技术所控制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视频 康德先验哲学 感性直观 影像媒介
下载PDF
“视频化社会”的来临——从ChatGPT展望媒介通用性变革 被引量:9
4
作者 孙玮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5-62,193,共9页
从媒介视角出发,在生成性、通用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ChatGPT,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交互方式,其突破性体现在个体与智能媒介的实时交互,能够实施人—机在社会生活多领域的协同生成,或可将之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连接全球网络的个体化媒... 从媒介视角出发,在生成性、通用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ChatGPT,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交互方式,其突破性体现在个体与智能媒介的实时交互,能够实施人—机在社会生活多领域的协同生成,或可将之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连接全球网络的个体化媒介。提出“媒介通用性”概念可以展现人工智能的技术通用性如何接入特定时空的文化境况,并转化为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变革动能。ChatGPT及其后续人工智能的发展,预示着“视频化社会”的来临,整合了所有媒介形态的智能化视频正在成为社会通用性主导媒介形态。这表明,人—机融合主体的共生性不仅仅是一种协同工作,更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人—机协同的普遍社会交互模式,从而引发人类文明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ChatGPT 媒介通用性 视频化社会
原文传递
视频化生存语境下影像思维嵌入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分析
5
作者 管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91,共7页
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媒介化生存”演变为“视频化社会”。尽管对于渗透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短视频,大家褒贬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人们毫无选择地“被”进入“视频化生存”时代,社会、文化、媒介、个人... 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媒介化生存”演变为“视频化社会”。尽管对于渗透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短视频,大家褒贬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人们毫无选择地“被”进入“视频化生存”时代,社会、文化、媒介、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都被“视频化”所“裹挟”。在智媒时代与新文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之下,新闻学专业应跳出传统新闻学教育的固化思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视频化社会”对于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新闻学专业其实是面向纸质媒体培养新闻人才的,课程建设普遍缺乏一种“影像思维”。在“视频化生存”语境下,应该系统思考如何将“影像思维”嵌入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化社会 影像思维 新闻学 课程建设
下载PDF
城市形象传播的“视频社交融入”路径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佳炜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37-38,共2页
“5G+4K+AI”构建视频社会化新生态,本文揭示了在视频社交化的框架下,视频成为城市形象社交传播的基础通道,并将“社交融入”这一概念拓展至视频化传播领域,以基于日常生活的视频社交融入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形象传播的视频社交融入路径。
关键词 视频化社会 社交传播 城市形象 日常融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