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弯侧角切迹至贲门部胃溃疡115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徐伟 林浩元 +1 位作者 张健武 彭征程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8期727-728,共2页
目的 总结发生于小弯侧角切迹至贲门部胃溃疡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 1 1 5例小弯侧角切迹至贲门胃溃疡病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内科治疗 72例 ( 6 3% ) ,治愈 50例 ( 6 9% )。行手术治疗 2 9例 ( 2 5% ) ,治愈2 6例 ( 90 % ... 目的 总结发生于小弯侧角切迹至贲门部胃溃疡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 1 1 5例小弯侧角切迹至贲门胃溃疡病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内科治疗 72例 ( 6 3% ) ,治愈 50例 ( 6 9% )。行手术治疗 2 9例 ( 2 5% ) ,治愈2 6例 ( 90 % )。恶变 1 4例 ,恶变率 1 2 % ,行根治术 1 0例。结论 小弯侧角切迹至贲门部的胃溃疡好发于中晚年 ,恶变率高 ;内科治疗仍有较高的治愈率 ;外科主要治疗此病的并发症 :出血、穿孔或恶变或顽固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诊断 治疗 小弯侧角切迹 贲门部
下载PDF
恒牙列早期深、浅下颌角前切迹与颅面形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建勇 张铭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 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及统计学分析 ,探讨下颌角前切迹深度与颅面形态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南昌地区恒牙列早期深、浅下颌角前切迹患者各 2 1例 ,根据角前切迹深度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位患者均摄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测量角... 目的 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及统计学分析 ,探讨下颌角前切迹深度与颅面形态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南昌地区恒牙列早期深、浅下颌角前切迹患者各 2 1例 ,根据角前切迹深度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位患者均摄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测量角度及线距项目各 2 2项 ,对两组患者间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深角前切迹组较浅角前切迹组下颌角显著增大 ,下颌支及下颌体长度以及下颌体高度减小。两组相比 ,深角前切迹组下颌骨明显顺时针旋转 ,颏部位置明显后移 ,面角显著增大 ,前面高也显著增大。结论 深角前切迹患者下颌骨大小发育不足 ,顺时针旋转明显 ,面部垂直生长倾向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 恒牙列 颅面形态
下载PDF
青春前期不同深度下颌角前切迹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形态
3
作者 张铭 赵青 陈扬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下颌角前切迹深度不同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在青春前期出现的颅面形态差异以及与Ⅱ类错(牙合)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ANB≥5°的35例青春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下颌角前切迹深度分为两组:深切迹组18例,切迹深度≥3mm... 目的初步探讨下颌角前切迹深度不同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在青春前期出现的颅面形态差异以及与Ⅱ类错(牙合)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ANB≥5°的35例青春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下颌角前切迹深度分为两组:深切迹组18例,切迹深度≥3mm;浅切迹组17例,切迹深度≤1mm。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描记测量,测量17项角度指标及11项线距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颅面形态差异。结果深切迹组上、下颌骨矢状方向(Ptm-A、Go-Pg)的发育小于浅切迹组,相对于前颅底的位置(SNA、SNB)也更加靠后(P<0.05),但两组AN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高度上,深切迹组SN-GoGn、ANS-Me大于浅切迹组(P<0.05),上后牙槽高度 (U6-PP)增加、下颌升支生长不足,同时下颌骨体顺时针旋转。结论青春前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形态已出现差异,深切迹组患者较浅切迹组上下颌骨呈现出明显的垂直生长趋势,而水平向发育不足,这种差异可能由于各自的生长型造成,但在Ⅱ类骨性矢状关系上的严重程度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 颅面形态 青春前期
下载PDF
胃角溃疡52例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4
作者 刘丕卫 茅静娟 沈俊 《河北医药》 CAS 2000年第2期116-116,共1页
目的 探讨溃疡癌变的特点 ,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 对 5 2例胃角溃疡进行内镜及病理追踪分析。结果  5 2例胃角溃疡 ,14例经病理或手术后证实属溃疡癌变 ,癌变率 2 6 .9%。结论 坚持正规治疗、定期内镜和病理随访 。
关键词 角切迹溃疡 癌变 幽门螺杆菌 内镜 病例分析
下载PDF
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胃角改变在胃疾患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建斌 侯海燕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第26期3576-3577,共2页
一定的体型具有相应的胃角切迹,于正立位时,胃囊显影外形与体形是分不开的。90%的病例为正常张力型。即充盈时胃泡稍宽于胃体部,胃窦部与体部大致宽度相等或略宽一些。胃角切迹显示为棒形,顶端光圆,宽度为0.5cm,深度可达宽度的1... 一定的体型具有相应的胃角切迹,于正立位时,胃囊显影外形与体形是分不开的。90%的病例为正常张力型。即充盈时胃泡稍宽于胃体部,胃窦部与体部大致宽度相等或略宽一些。胃角切迹显示为棒形,顶端光圆,宽度为0.5cm,深度可达宽度的1/3~1/2,于肥胖短体型中,胃张力高,呈牛角形,胃角切迹几乎看不到,可见时宽度与深度几乎相等,约为0.5cm,顶较圆,个别宽度可达1.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切迹 立位充盈 异常变形 分型
下载PDF
肩袖撕裂发生危险因素及与肱骨大结节影像学特征指标的关系
6
作者 吴晨静 梁崇柏 倪显武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6期1102-1104,共3页
目的探讨肩袖撕裂发生危险因素及与肱骨大结节影像学特征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诊治肩袖撕裂患者72例及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比较肩袖撕裂组和体检健康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多... 目的探讨肩袖撕裂发生危险因素及与肱骨大结节影像学特征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诊治肩袖撕裂患者72例及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比较肩袖撕裂组和体检健康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多因素评估肩袖撕裂发生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描绘ROC曲线分析影像学特征指标用于肩袖撕裂发生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两组年龄、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增大均是肩袖撕裂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均可用于肩袖撕裂发生风险预测,且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明显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肩袖撕裂发生可能与患者较大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等影像学特征指标有关;而上述指标联合在准确预测肩袖撕裂发生风险方面具有更佳临床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危险因素 肱骨大结节 肱骨大结节 预测
下载PDF
十二指肠球部位置在胃下垂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闫培华 阚世坤 李士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4年第14期1834-1835,共2页
目的 探讨胃下垂的诊断标准。方法 把胃角切迹部低于两髂骨嵴连线的 5 790例患者作为诊断组 ,胃角切迹位于两髂骨嵴连线以上的 10 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根据十二指肠球部所在的位置 ,将所有患者分成 4组进行比较。结果 十二指肠... 目的 探讨胃下垂的诊断标准。方法 把胃角切迹部低于两髂骨嵴连线的 5 790例患者作为诊断组 ,胃角切迹位于两髂骨嵴连线以上的 10 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根据十二指肠球部所在的位置 ,将所有患者分成 4组进行比较。结果 十二指肠球部移位的程度与临床症状、治疗时间成正比。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 ,比胃角切迹低于两髂骨嵴连线对胃下垂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下垂 十二指肠球部 角切迹 第3腰椎
下载PDF
康胃舒颗粒治疗胃溃疡60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国海 徐春慧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4年第2期217-217,共1页
胃溃疡发病率较高,好发于胃角切迹及胃小弯胃窦等部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常常反复发作。笔者采用康胃舒颗粒治疗胃溃疡60例,并与对照组西药三联疗法60例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取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关键词 胃舒颗粒 胃溃疡 治疗 临床对照观察 西药三联疗法 角切迹 反复发作 发病率
下载PDF
下颌角前切迹的深浅与颅面骨骼形态大小之间的关系
9
作者 曾金玲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1997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下颌 骨骼形态 下颌骨 颅面 头影测量片 前颅底 上颌骨 生长型 垂直距离
原文传递
溃疡病外科治疗的改进
10
作者 陈道达 熊叔陶 《医学研究杂志》 1992年第8期30-30,共1页
本研究成果包括两部分:1.胃体粘膜代胃窦粘膜的胃切除术距幽门静脉3cm紧靠胃壁游离胃大弯至胃网膜右动脉末支处。自胃角切迹近侧1cm紧贴胃壁向上分离小网膜前后叶至贲门下3cm处。自胃角切迹近1.5cm,至距幽门静脉4cm的胃大弯环切浆肌层,... 本研究成果包括两部分:1.胃体粘膜代胃窦粘膜的胃切除术距幽门静脉3cm紧靠胃壁游离胃大弯至胃网膜右动脉末支处。自胃角切迹近侧1cm紧贴胃壁向上分离小网膜前后叶至贲门下3cm处。自胃角切迹近1.5cm,至距幽门静脉4cm的胃大弯环切浆肌层,剥离胃窦粘膜至距幽门环1.5cm并切断此粘膜。自贲门下3cm至胃网膜右动脉终末支处斜行切断胃体。胃近侧残端小弯侧缝闭,大弯侧留4cm开口。至此,胃近端成管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网膜右动脉 胃大弯 游离胃 除术 小弯侧 角切迹 胃小弯 小网膜 浆肌层 胃后壁
下载PDF
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疾病的诊治策略(一)
11
作者 施萍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17期27-27,共1页
典型的呕吐动作分3个步骤 蠕动自胃体开始,向下传导停留于胃角切迹处,在该处产生强烈的收缩,胃内容物不能向下推进。会厌关闭,软腭上提,使咽部与气管和鼻腔的通道隔开;贲门开放,食管松弛,膈肌固定在深吸气的位置,腹肌突然收缩... 典型的呕吐动作分3个步骤 蠕动自胃体开始,向下传导停留于胃角切迹处,在该处产生强烈的收缩,胃内容物不能向下推进。会厌关闭,软腭上提,使咽部与气管和鼻腔的通道隔开;贲门开放,食管松弛,膈肌固定在深吸气的位置,腹肌突然收缩,胃内容物被挤压通过食管排出。但是新生儿的呕吐动作不如成人或年长儿童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见疾病 呕吐 诊治 症状 胃内容物 角切迹 年长儿童 深吸气
下载PDF
胃窦炎癌变1例
12
作者 崔红 《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第11期1050-1050,共1页
患者,男,47岁。10年前起感上腹部胀痛,常于饭后3~4h发作,偶有反酸,药物及进食能缓解。行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胃角切迹处有一腔外龛影,约1.0cm×0.7cm.附近胃壁柔软。胃窦扩张差,黏膜皱襞纵行增粗。X线诊断为良性胃溃疡。... 患者,男,47岁。10年前起感上腹部胀痛,常于饭后3~4h发作,偶有反酸,药物及进食能缓解。行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胃角切迹处有一腔外龛影,约1.0cm×0.7cm.附近胃壁柔软。胃窦扩张差,黏膜皱襞纵行增粗。X线诊断为良性胃溃疡。以后患者反复发作,近期X线钡餐复查。溃疡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炎 癌变 胃肠钡餐检查 反复发作 上腹部胀痛 角切迹 X线诊断 X线钡餐
下载PDF
下颌骨发育缺损(6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运堂 朱宣智 +2 位作者 吴东 于世风 庞淑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1991年第2期43-45,共3页
下颌骨发育缺损是一种少见的下颌骨内侧面的骨质缺损区或骨腔。首先由Stafne于1942年报告。此后,国外续有不少报道。但在国内仅查见2例报道。现将我们收集的6例报道如下。具体资料见附表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男,60岁,因右下颌骨龈癌,于19... 下颌骨发育缺损是一种少见的下颌骨内侧面的骨质缺损区或骨腔。首先由Stafne于1942年报告。此后,国外续有不少报道。但在国内仅查见2例报道。现将我们收集的6例报道如下。具体资料见附表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男,60岁,因右下颌骨龈癌,于1990.9.8入院,右下颌骨侧位X线片示,76处牙槽骨扇形破坏并偶然发现角前切迹处有一局限性密度减低区。追问病史有右颌下区不适。右颌下腺造影检查,可见一细小分支导管通向骨腔。于1990年9月21日在全麻下做右下牙龈癌颌颈联合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发育 右下颌骨 龈癌 颌下区 涎腺组织 细小分支 联合根治术 牙槽骨 下领骨
下载PDF
数字化曲面断层指数应用于口腔种植前牙槽骨骨质的评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柴娟 杜良智 +4 位作者 袁平平 田子怡 祝华曼 佘建岚 张慧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口腔种植前数字化曲面断层指数,全景放射片曲面断层下颌指数(panoramic radiomorphometric indices,PMI)、颏孔指数(mental index,MI)、下颌角前切迹指数(antegonial index,AI)、下颌角指数(gonial index,GI)的数值,研究... 目的:通过测量口腔种植前数字化曲面断层指数,全景放射片曲面断层下颌指数(panoramic radiomorphometric indices,PMI)、颏孔指数(mental index,MI)、下颌角前切迹指数(antegonial index,AI)、下颌角指数(gonial index,GI)的数值,研究不同性别、年龄的PMI变化及数字化曲面断层指数与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30例种植前患者的数字化曲面断层片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年龄<40岁及年龄≥40岁两组,测试内容包括所有的数字化曲面断层指数。结果:年龄<40岁组的PMI平均值为0.68,年龄≥40岁组的PMI平均值为0.63。MI、GI、AI与PMI一致性分别为69.56%、78.14%、56.12%,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数字化曲面断层片中,有效的测量PMI、MI、GI、AI指数,可以作为种植手术前牙槽骨骨质的筛选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曲面断层指数 下颌指数 颏孔指数 下颌指数 下颌指数
下载PDF
消补兼施治疗胃下垂
15
作者 董志臣 王丽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1995年第4期84-84,共1页
刘某,女,48岁,农民。1992年7月26日诊。 患者于三年前因情志不遂,加之饮食不节而致腹胀,胁肋胀痛。经医治,胁肋胀痛缓解。而腹胀如故,且逐渐加重。一年前在某医院诊为“胃下垂”。屡经治疗。效果不佳。现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善太息... 刘某,女,48岁,农民。1992年7月26日诊。 患者于三年前因情志不遂,加之饮食不节而致腹胀,胁肋胀痛。经医治,胁肋胀痛缓解。而腹胀如故,且逐渐加重。一年前在某医院诊为“胃下垂”。屡经治疗。效果不佳。现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善太息。自诉食少纳呆,腹胀,恶心,餐后加重。查:舌质隐青,苔白微腻,脉弦滑。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小弯角切迹在髂脊连线下4.0cm。证属脾虚肝郁.湿浊中阻。治以健脾化湿,消食导滞,行气开郁。方药;党参20g,茯苓20g,白术20g,炙白草10g,三仙各15g,炒茱服子30g,厚朴15g,枳壳15g,佛手20g,香附20g,藿香15g,半夏15g,陈皮15g。服此方12剂,肤胀,恶心消失,唯觉纳差,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复查:胃小弯角切迹在髂脊连线下2.0xm。又以此方作成丸剂,继服月余。病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下垂 消补兼施 胁肋胀痛 宿食 胃缓 角切迹 上消化道钡餐 胃小弯 三仙 湿浊中阻
下载PDF
成人食管胃连接部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文彪 张玉和 +2 位作者 汪超 潘曦东 贺智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观测食管胃连接部的形态、结构及食管壁肌层的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方法 :在 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食管下端的形态、结构 ,并对His角 ,Z线及食管各段肌层的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 :His角的角度为71 4 0°± 12 18°;Z线... 目的 :观测食管胃连接部的形态、结构及食管壁肌层的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方法 :在 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食管下端的形态、结构 ,并对His角 ,Z线及食管各段肌层的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 :His角的角度为71 4 0°± 12 18°;Z线距贲门口平面的距离为 11 87mm± 1 6 5mm ;食管上 1/ 3段、中 1/ 3段、距离贲门口 5、 4、3、 2、 1mm及贲门口平面处管壁肌层的厚度分别为 2 11mm± 0 4 2mm ,2 36mm± 0 5 0mm ,2 5 9mm±0 88mm ,3 13mm± 0 72mm ,3 2 1mm± 0 89mm ,3 11mm± 0 6 7mm ,3 0 4mm± 0 6 2mm和 2 94mm±0 6 5mm。结论 :食管下段距贲门口平面 4cm的一段食管管壁的肌层比上、中段明显增厚 (P <0 0 1)。这一段肌层增厚区域的范围与临床上所观测到的食管下端管腔内存在着一段静止高压带 (即食管下括约肌 )的位置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食管下括约肌 贲门(His)
下载PDF
胃溃疡癌变48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逸仙 夏文奎 《癌症》 SCIE CAS 1986年第4期371-372,共2页
胃溃疡是否能发生癌变,该问题迄今未得统一认识.究竟胃溃疡是否能癌变,关系到胃溃疡是否应早期手术治疗,这对胃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故对溃疡癌变(下称溃疡癌)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加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溃疡癌变 胃癌 早期手术治疗 胃肿瘤 慢性胃溃疡 胃病史 胃镜检 胃镜检查 角切迹 疼痛性质 胃窦部 英文署名 病理检查
下载PDF
补气举陷汤治疗胃下垂56例
18
作者 张允奎 张允忠 《青岛医药卫生》 1998年第2期41-41,共1页
胃下垂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我们自拟补气举陷汤治疗本病5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1~62岁,平均46岁;病程2~18年,平均11年。其中轻度胃下垂39例,中度14例,重度... 胃下垂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我们自拟补气举陷汤治疗本病5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1~62岁,平均46岁;病程2~18年,平均11年。其中轻度胃下垂39例,中度14例,重度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胃下垂 气举 钡餐造影 特效疗法 治疗 角切迹 临床资料 食欲不振 补骨脂 自拟
下载PDF
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胃下垂69例疗效观察
19
作者 常清悟 常得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0-1070,共1页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胃下垂患者69例,男性56例,女性13例,年龄19~56岁,病史1~15年。其中重度(胃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4.6cm或以下)者28例,中度(胃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1.5~4.5cm)者35例,
关键词 胃下垂患者 药物穴位注射治疗 疗效观察 髂嵴连线 角切迹 临床资料 中重度
下载PDF
胃扭转与内镜下复位(附5例报告)
20
作者 殷卫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1年第2期61-62,共2页
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8—61岁。慢性胃扭转4例,急性胃扭转1例。内镜检查:5例全部为器官轴型胃扭转,不完全性胃扭转4例,完全性胃扭转1例。
关键词 胃扭转 完全性 胃腔 胆汁返流性胃炎 幽门口 角切迹 大弯 胃小弯 临床资料 胃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