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6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
作者 陈丽娜 靳琳 孙露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00-80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06/2022-06在我院住院手术治... 目的:比较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06/2022-06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晚期POAG合并白内障患者53例53眼,其中26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A组),27眼行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使用降眼压药水数量。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wk, 1、3、6 mo眼压均低于术前(均P<0.017)。两组前房出血并发症比较有差异(P<0.05),浅前房和脉络膜脱离比较无差异(均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BCVA(LogMAR)比较无差异(A组:1.29±1.19,B组:0.78±1.01,P=0.098),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比较无差异[A组:0 (0, 2.75)种,B组:0 (0, 1)种,P=0.209]。术后6 mo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Z=0.448,P=0.654)。结论: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与小梁切除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 超声乳化手术
下载PDF
微脉冲激光小梁成形术(M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2
作者 刘卓 付鹏 +2 位作者 沈念 曹曦 孙廷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71-0075,共5页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及高眼压症(ocular hypertension,OHT)患者实施微脉冲激光小梁成形术(micropulse laser trabeculoplasty,ML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集2020年7月-2023年6月期间的病例...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及高眼压症(ocular hypertension,OHT)患者实施微脉冲激光小梁成形术(micropulse laser trabeculoplasty,ML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集2020年7月-2023年6月期间的病例资料,对象为就诊我院的POAG及OHT患者共计纳入200例,实施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MLT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视力、双侧眼压、眼部反应、眼部用药情况。结果 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整体对比(P<0.05),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眼压均低于术前(P<0.05);手术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抗青光眼药物使用种类、对侧眼眼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OAG及OHT患者治疗中,MLT治疗可有效、安全降低患者眼压,减少眼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脉冲激光小梁成形术 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症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作者 陈妍 卓洪民 +6 位作者 张帆 周璇 袁承志 喻昶 彭清华 曾梅艳 宋厚盼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04-711,共8页
目的:通过对近30 a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该领域的发文情况、研究趋势及研究前沿和热点。方法:检索1993-09-01/2023-09-01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已发表的关于POAG... 目的:通过对近30 a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该领域的发文情况、研究趋势及研究前沿和热点。方法:检索1993-09-01/2023-09-01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已发表的关于POAG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986篇,运用CiteSpace(6.2.R.4)和VOSviewer(1.6.18)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地区及关键词。结果:美国发文量最多(243篇),其次是中国(121篇)。发文量最多的国外研究机构是哈佛大学(37篇),国内研究机构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发文量并列第一。Louis R. Pasquale(21篇)是最高产的英文作者,王宁利是该领域最活跃的中国研究者。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小梁网、眼压、房水、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等。结论:POAG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美国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大,哈佛大学为该领域的领先研究机构。POAG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结构方面转移到了基因层面,基因研究与中医治疗在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冬生 李桂荣 李翠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3期383-384,F0003,共3页
青光眼为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原发性青光眼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治疗原则为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对视神经的压迫。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出现心理、睡眠等一系列的护理问题,在住院期间及时... 青光眼为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原发性青光眼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治疗原则为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对视神经的压迫。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出现心理、睡眠等一系列的护理问题,在住院期间及时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护理尤为重要。为避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方便护理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现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护理进行综述。本研究主要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治疗进展、护理措施三方面进行阐述,为护理人员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方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护理措施 治疗
下载PDF
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5
作者 赵茹梦 崔慧玲 +2 位作者 任静 王迪 李海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65-969,共5页
目的:探讨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OAG患者37例37眼,按初始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与否分为初次青光眼手术组17例17眼,多次青光眼手术组20例20眼,记录各随访时间点眼压... 目的:探讨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OAG患者37例37眼,按初始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与否分为初次青光眼手术组17例17眼,多次青光眼手术组20例20眼,记录各随访时间点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及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大于1 a。结果:术后1 a,初次与多次青光眼手术组眼压分别从术前27.56±9.94、28.43±14.18 mmHg降至15.16±3.65、17.18±5.83 mmHg,分别下降55.01%和60.43%(t=4.863,P<0.001;t=3.255,P=0.004)。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时间有差异(F_(时间)=6.876,P_(时间)<0.001),组间及交互均无差异(F_(组间)=0.242,P_(组间)=0.626;F_(时间×组间)=0.959,P_(时间×组间)=0.458)。两组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47%、45%,条件成功率为76%、75%(Z=-0.115,P=0.909),完全成功与条件成功累积生存率分析均无差异(χ^(2)=0.042,P=0.838;χ^(2)=0.004,P=0.949)。术后1 a随访时两组降眼压药物均由术前的3(2,3)种减少为1(0,2)种(Z=-3.289、-3.796,均P<0.001),组间无差异(Z=-0.581,P=0.561)。术后短期并发症以低眼压为主,前房出血次之,远期并发症以滤过泡包裹为主,除外引流管暴露及脱落各1眼,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XEN引流管植入联合MMC治疗初次与多次青光眼手术OAG患眼均安全有效,但多次青光眼手术组滤过泡包裹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EN引流管植入术 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丝裂霉素C
下载PDF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进展
6
作者 贾大东 宗菲菲 梁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84-889,共6页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OAG)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一个亚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JOAG有着多样化的遗传方式,虽然JOAG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在特定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OAG)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一个亚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JOAG有着多样化的遗传方式,虽然JOAG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在特定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样存在。而JOAG的多变遗传倾向可能是由多个关键致病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其中包括MYOC、CYP1B1和CPAMD8等代表性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通常与眼部组织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细胞代谢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程序性死亡的异常诱导。因此,深入研究JOAG相关的致病基因至关重要,这将为揭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型的具体遗传背景,并且为早期识别和筛查高风险人群提供有力依据。文章旨在重点关注JOAG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通过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与JOAG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并探讨其在JOAG研究领域未来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和价值,为JOAG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角型青光眼 基因突变 基因诊断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与视功能关系
7
作者 周文娟 谭经果 +3 位作者 李俊 曾艳 刘艳琼 周莅斌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视功能情况分为视功能未减退组(28例)和视功能减退组(26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 目的:探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视功能情况分为视功能未减退组(28例)和视功能减退组(26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视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差值对患者术后视功能减退的预测价值。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模型效能进行验证。采用自举重采样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与术前比较,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增加,术后1周BCVA降低(均P<0.05)。年龄>60岁、手术前后眼压差值、前房出血、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差值、术后前房明显炎症反应是患者术后视功能减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差值预测患者术后视功能减退的曲线下面积为0.791(P<0.05)。内部验证前和验证后的参数非常接近,表明预测模型稳定。结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增加,是患者术后视功能减退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术后视功能减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视功能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角型切口与龈缘袋状切口拔除下颌水平阻生智齿的效果差异性研究
8
作者 李玮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7期54-57,共4页
目的:比较龈缘袋状切口与角型切口拔除下颌水平阻生智齿对患者咀嚼功能、张口受限及疼痛肿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3年2月于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就诊的采用龈缘袋状切口进行拔除的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患者临床资料,随... 目的:比较龈缘袋状切口与角型切口拔除下颌水平阻生智齿对患者咀嚼功能、张口受限及疼痛肿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3年2月于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就诊的采用龈缘袋状切口进行拔除的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选取38例(38颗患牙)纳入袋状组;回顾性分析同期于本院就诊的采用角型切口进行拔除的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选取30例(30颗患牙)纳入角型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术后第7天张口受限、疼痛肿胀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统计两组术后1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袋状组与角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袋状组疼痛肿胀、张口受限程度均高于角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袋状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低于角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内,袋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6.32%)与角型组(2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缘袋状切口与角型切口拔除下颌水平阻生智齿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角型切口拔除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张口受限及疼痛肿胀情况,有利于患者咀嚼咬合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水平阻生智齿 龈缘袋状切口 角型切口 咀嚼功能 张口受限 疼痛
下载PDF
经内路房水通路重建术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9
作者 冯鑫 余适 陈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5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经内路房水通路重建术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分析经内路房水通路重建术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0)采用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n=60)采用经内路房水通路重建术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角膜中央厚度(CCT),以及角膜内皮功能指标、视盘血流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眼压、术眼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黄斑区GCC厚度大于对照组、CCT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盘内所有血管血流密度、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经内路房水通路重建术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能减轻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降低眼压,促进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经内路房水通路重建术 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下载PDF
不同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10
作者 高雅 罗慧娟 张李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5期143-146,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2022年7月宜都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溴莫尼定噻吗洛... 目的 观察不同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2022年7月宜都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溴莫尼定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Ⅱ组采用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治疗,Ⅲ组采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持续滴眼4周为1个疗程,3组均持续用药3个疗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3、6个月眼内压,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眼内病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3、6个月3组眼内压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Ⅰ组低于Ⅱ组、Ⅲ组(P<0.05或P<0.01),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3组收缩末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治疗前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力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Ⅰ组低于Ⅱ组、Ⅲ组(P均<0.01),Ⅱ组、Ⅲ组阻力指数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视盘盘沿面积、视野缺损治疗前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治疗前增加,且Ⅰ组高于Ⅱ组、Ⅲ组(P均<0.05),Ⅱ组、Ⅲ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Ⅱ组、Ⅲ组(6.00%vs. 20.00%或28.00%,χ^(2)=4.332/8.575,P=0.037/0.003),Ⅱ组、Ⅲ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相较于单用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溴莫尼定噻吗洛尔滴眼液可更好地控制眼内压,改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保护视神经,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溴莫尼定噻吗洛尔滴眼液 眼内压 眼部血流动力学 安全性
下载PDF
针刺、梅花针联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毛安 宋明霞 +2 位作者 朱源 徐红 庄君苗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梅花针联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1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针刺、梅花针联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1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60眼)。对照组给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视力、视野、眼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视力、平均光敏度、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力、平均光敏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眼压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梅花针联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提高患者视力和视野,降低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视神经损害 针刺 梅花针 叩刺
下载PDF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及眼压的影响
12
作者 陈志杰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其视力及眼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 9年3月-2022年3月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收治的1 5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复合组,各7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小梁... 目的 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其视力及眼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 9年3月-2022年3月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收治的1 5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复合组,各7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复合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疗效、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复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复合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常规组,复合组眼压低于常规组,复合组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常规组,复合组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眼压过低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可有效纠正症状,促进视力恢复,降低眼压,改善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视力 眼压
下载PDF
白内障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杨锦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7-0040,共4页
探讨针对白内障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集2020年1月到2021年10月,我院们门诊以白内障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由,要求患者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共60例作为本对照研究的全部观察对象;按照手术干预方式的不同... 探讨针对白内障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集2020年1月到2021年10月,我院们门诊以白内障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由,要求患者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共60例作为本对照研究的全部观察对象;按照手术干预方式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人数相等的1组、2组;1组患者接受小梁切除术,2组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统计、对比两组接受治疗患者的治疗结局、眼压以及视力变化、前房深度。结果 2组患者得到治疗的结果整体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眼压明显少于1组,前房深度更高,P<0.05;2组患者视力状况较之1组患者更好。结论 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改善视力,整体上,选择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进行手术治疗,更符合患者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手术干预 选择 效果
下载PDF
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中麻醉方式对患者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14
作者 肖晨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138-1140,共3页
目的:探讨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中麻醉方式对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进行白内... 目的:探讨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中麻醉方式对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喉罩全麻,观察组采用球后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分析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疼痛程度及苏醒质量。结果:两组的麻醉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呼吸恢复、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中采用球后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与喉罩全麻麻醉效果相当,但球后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在术后疼痛程度、苏醒质量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喉罩全麻 球后神经阻滞 苏醒质量
下载PDF
BDNF、IL-37、sCD4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
15
作者 陈果 郭颖卓 王华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6期1955-1958,1976,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37(IL-37)、可溶性CD44(sCD4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45例(4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收治的45例(45眼)白内障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37(IL-37)、可溶性CD44(sCD4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45例(4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收治的45例(45眼)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视野平均缺损(MD)值评估观察组患者视神经损伤程度,并将患者分成轻度组24例(24眼)、中度组12例(12眼)、重度组9例(9眼)。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之间的房水BDNF、IL-37、sCD44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房水BDNF、IL-37、sCD44表达水平单独及三者联合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观察组患者房水BDNF、IL-37、sCD44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房水IL-37、sCD44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BDNF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重度组患者房水IL-37、sCD44表达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BDNF表达水平低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房水BDNF、IL-37、sCD44表达水平联合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高于房水BDNF、IL-37、sCD44表达水平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0.05)。观察组患者房水中IL-37的表达水平与sCD44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BDNF表达水平与IL-37、sCD44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IL-37、sCD44表达水平升高,BDNF表达水平下降,联合检测房水BDNF、IL-37、sCD44表达水平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诊断价值较高,且三者的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白细胞介素37 可溶性CD44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进展
16
作者 张鹰 李欣 孙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158-0161,共4页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常见青光眼类型,与视神经节细胞损伤丢失有关,视神经损伤不断加重,导致进行性视功能丧失,致盲率高,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青光眼的治疗是通过降低眼压、视神经保护的方法来达到保存视功能的目的...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常见青光眼类型,与视神经节细胞损伤丢失有关,视神经损伤不断加重,导致进行性视功能丧失,致盲率高,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青光眼的治疗是通过降低眼压、视神经保护的方法来达到保存视功能的目的。近年临床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研究不断增多,可用于青光眼治疗的方法随之增多,本文对该病的治疗进展作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激光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微创青光眼手术在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杨静 于冰 周子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0153-0156,共4页
近些年来,我国在眼科手术技术方面取得了全新发展,尤其是青光眼手术治疗,微创手术的蓬勃发展使得青光眼手术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多种微创手术方式都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小梁消融术、小梁切开术等,均在青光眼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 近些年来,我国在眼科手术技术方面取得了全新发展,尤其是青光眼手术治疗,微创手术的蓬勃发展使得青光眼手术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多种微创手术方式都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小梁消融术、小梁切开术等,均在青光眼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不同优势,但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青光眼患者眼压,达到降低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快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微创手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展开了如下综述对不同受手术方法的优势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青光眼手术 角型青光眼 应用进展
下载PDF
一个中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致病基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颉娟娟 陈颖 +6 位作者 张国伟 崔海悦 郝梦瑶 王劭雯 贾珍 徐春龙 陆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5-180,共6页
目的:鉴定一个江苏省南通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家系的青光眼致病基因,分析该基因的临床表型和致病机制。方法:于2020-01/12回顾并招募了一个POAG家系,该家系跨越5代共33名,有13名家庭成员参与了研究,其中4名诊断为POAG,1名诊断为... 目的:鉴定一个江苏省南通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家系的青光眼致病基因,分析该基因的临床表型和致病机制。方法:于2020-01/12回顾并招募了一个POAG家系,该家系跨越5代共33名,有13名家庭成员参与了研究,其中4名诊断为POAG,1名诊断为高眼压症,剩余8名未受影响。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采用高通量测序筛选可能的致病基因,Sanger测序验证候选致病基因。结果:该家系患者均在青年时期发现眼压升高并诊断为青光眼,需手术治疗控制眼压,先证者最高眼压(IOP)达55mmHg。全外显子测序在先证者LTBP2基因上发现了一个杂合突变(c.1197C>A,p.Phe399Leu),Sanger测序验证该突变位点与家系疾病并不分离。结论:LTBP2(c.1197C>A)突变不是该家系POAG的致病基因。但是LTBP2突变在POAG病例中的致病作用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LTBP2基因 基因突变 全外显子测序 遗传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地塞米松致开角型青光眼潜在靶基因的确定和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丽玲 李德玲 +3 位作者 曾伟婷 张心怡 徐建刚 余敏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地塞米松致开角型青光眼的潜在靶基因。方法在GEO数据库检索激素类青光眼相关数据集,选取数据集GSE16643、GSE37474和GSE124114,采用GEO2R分析,对GSE37474和GSE124114差异表达数据进行GSEA分析,并对3个数据...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地塞米松致开角型青光眼的潜在靶基因。方法在GEO数据库检索激素类青光眼相关数据集,选取数据集GSE16643、GSE37474和GSE124114,采用GEO2R分析,对GSE37474和GSE124114差异表达数据进行GSEA分析,并对3个数据集差异表达数据绘制Venn图取3个交集数据集,通过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交集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并比对GTEx Portal的正常组织,通过STRING得到对应的蛋白网络,最后将找到的候选基因在UCSC和JASPAR上查找转录因子。将人眼原代小梁细胞分为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分别用500 nmol/L地塞米松2 ml和等体积乙醇溶液培养7 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梁细胞中BDKRB1和TAGLN蛋白表达。结果GSEA分析GSE37474和GSE124114数据集差异基因在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富集;3个数据集共有的基因有89个,通过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是调控细胞外基质胶原形成,GO分析得分最高、含有胶原的细胞外基质的基因在GTEx Portal找到与成纤维细胞有关。通过STRING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关键基因簇发现,ACTA2、MYL9、TAGLN、LMOD1间关系密切。UCSC和JASPAR上查找到BDKRB1、NID1、MFGE8和TAGLN的转录因子SP1。地塞米松组BDKRB1和TAGL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2±0.14和0.44±0.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0.00和0.2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1、2.89,均P<0.05)。结论生物信息法分析表明地塞米松作用于小梁细胞后转录因子SP1是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的靶基因,主要参与小梁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过程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角型青光眼 小梁网 差异表达基因 肌成纤维细胞 生物信息学 体外实验
下载PDF
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底结构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瑶 刘丹丹 +1 位作者 石蕊 何媛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1期77-82,共6页
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在高度近视人群中发现POAG患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高度近视患者并发POAG的概率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本身就可能发生眼部一系列结构和功能... 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在高度近视人群中发现POAG患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高度近视患者并发POAG的概率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本身就可能发生眼部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当高度近视合并POAG时,复杂的眼底改变造成近视与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相互混淆,使早期青光眼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将回顾高度近视合并POAG的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视盘、视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血管密度等眼底结构特点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视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血管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