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饲卧位角度枕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晨露 程云 赵丽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75-75,共1页
鼻饲法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肠内营养途径,具有简单、经济、方便等优点,但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误吸、胃潴留、呕吐、腹胀等,在鼻饲时和鼻饲后30~60min抬高床头30°~45°,可以降低误吸的发生,但目前在临床上,抬高床头角度的... 鼻饲法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肠内营养途径,具有简单、经济、方便等优点,但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误吸、胃潴留、呕吐、腹胀等,在鼻饲时和鼻饲后30~60min抬高床头30°~45°,可以降低误吸的发生,但目前在临床上,抬高床头角度的判断方法依然是通过肉眼观察,准确性低;患者在居家进行鼻饲时,床头无法摇起,家属使用被子、枕头等垫在患者上半身,更是无法判断卧位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饲 卧位 角度枕 制作 使用
下载PDF
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应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康复中的价值探讨
2
作者 谭露 谭家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73-0176,共4页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康复过程中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和探讨。方法 在研究中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术的4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观察对象...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康复过程中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和探讨。方法 在研究中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术的4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观察对象行分两组操作,对照组、观察组各包含患者20例,前者术后康复过程中使用传统斜型翻身枕,后者术后康复中使用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首日使用翻身枕24h的有效卧位率为91.25%(219/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33%(92/240);观察组对所使用翻身枕的接受度、灵活度、舒适度、安全度和总体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72h内平均翻身次数更少、VAS评分更低(P<0.05)。结论 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的应用能有效提升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卧位的有效率,帮助患者提升舒适度、减少翻身次数、缓解疼痛,患者亦对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的应用及效果表示接受和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节角度式翻身 斜型翻身 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矫形术 术后康复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媛苑 陈正香 +2 位作者 陈文月 傅巧美 毛赛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736-1739,共4页
背景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7~10 d,易导致压疮的发生,而行定时轴线翻身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但以往的翻身枕仅有一种角度,无法满足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对翻身角度的需求。护理人员设计了可以调节支起角度的... 背景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7~10 d,易导致压疮的发生,而行定时轴线翻身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但以往的翻身枕仅有一种角度,无法满足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对翻身角度的需求。护理人员设计了可以调节支起角度的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能够根据患者不同需求设定相应角度。目的分析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固定组(31例)和调节组(30例),固定组术后使用常规R型翻身枕进行轴线翻身,调节组使用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4 2 0699793.6)。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舒适程度,记录术后72 h内翻身次数、压疮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rade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组术前Cobb角度大于固定组(P<0.05)。调节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固定组,GCQ评分高于固定组,翻身次数少于固定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压疮。结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使用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可减轻疼痛,减少翻身次数,提高舒适度,且不增加压疮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康复 体位 可调节角度式翻身 舒适度
下载PDF
可调角度翻身枕及优质护理在脊柱侧凸术后应用
4
作者 张爱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163-164,共2页
探究可调角度翻身枕及优质护理在脊柱侧凸术后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30例,随机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单角度翻身枕联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可调角度翻身枕联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探究可调角度翻身枕及优质护理在脊柱侧凸术后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30例,随机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单角度翻身枕联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可调角度翻身枕联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VAS)、观察两组术后72小时内翻身次数、压疮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72小时内翻身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压疮。结论:可调角度翻身枕及优质护理用于脊柱侧凸术后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翻身次数,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角度翻身 优质护理 脊柱侧凸术 VAS CGQ
下载PDF
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后枕颈角和枕颈角调整枕颈固定角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广州 刘浩 +5 位作者 丁琛 杨毅 孟阳 段宇辰 陈华 洪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及枕颈角(occipital-C_2angle,O-C_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6年1月联合应用POCA及O-C_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及枕颈角(occipital-C_2angle,O-C_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6年1月联合应用POCA及O-C_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20~63岁,平均44.4岁。诊断为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20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3.2±2.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3±0.9)分。术中首先通过POCA指导钉棒系统预弯,使12例术前POCA为非正常值患者的POCA恢复到正常值范围;然后术中透视确认上述患者O-C_2角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中4例为非正常值,2例需要术中调整);调整后POCA及O-C_2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程度;影像学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术后POCA和O-C_2角及下颈椎曲度(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4个月。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再手术发生。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2.9±0.8)分和(15.4±0.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5.870,P=0.000;t=6.587,P=0.000)。影像学检查示22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枕颈部稳定性良好。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POCA和O-C_2角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下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POCA及O-C_2角选择合理的枕颈固定角度可确保更好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融合术 颈固定角度 颈角 颈角
原文传递
枕骨-齿突角预测C_(2、3) Klippel-Feil综合征患者枕颈融合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有效性研究
6
作者 邹强 王林楠 +4 位作者 杨曦 陈太勇 胡博文 刘立岷 宋跃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9-744,共6页
目的 介绍一个新的枕颈角度参数——枕骨-齿突角(occipito-odontoid angle,O-D角),分析其预测C_(2、3) Klippel-Feil(KF)综合征患者枕颈融合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以2010年4月—2019年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1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 介绍一个新的枕颈角度参数——枕骨-齿突角(occipito-odontoid angle,O-D角),分析其预测C_(2、3) Klippel-Feil(KF)综合征患者枕颈融合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以2010年4月—2019年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1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63例;年龄14~76岁,中位年龄51岁。颅底凹陷44例,寰枢椎脱位75例;其中40例合并C_(2、3) KF综合征。7例行前路减压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112例行单纯后路枕颈融合术。手术固定节段:O~C_(2) 36例、 O~C_(3) 51例、O~C_(4) 25例、O~C_(5) 7例。术后随访时间21~136个月,中位时间79个月。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枕骨-C_(2)角(occipital to C_(2) angle,OC_(2)角)、枕骨-外耳道枢椎角(occipital and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to axis angle,O-EA角)、枕外隆突-齿突角(occipital protuberance to axial angle,Oc-Ax角)、O-D角和最狭窄口咽气道直径(the narrowest oropharyngeal airway space,nPAS),计算上述参数末次随访时与术前差值(记为dO-C_(2)角、dO-EA角、dOc-Ax角、dO-D角、dnPAS)。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吞咽困难,分为吞咽困难组和无吞咽困难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以及上述参数差异;分析40例合并C_(2、3) KF综合征患者的枕颈角度参数与nPAS相关性,以dO-D角≤-5°作为标准,评价其预测枕颈融合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枕颈融合术后31例(26.1%)患者发生吞咽困难(吞咽困难组),其中10例为C_(2、3) KF综合征者;88例未发生该并发症(无吞咽困难组)。两组患者年龄、随访时间、固定节段、类风湿性关节炎构成比、寰枢椎脱位构成比、合并C_(2、3) KF综合征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困难组女性患者构成比高于无吞咽困难组(χ^(2)=7.600,P=0.006)。两组术前O-C_(2)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8,P=0.014),O-EA角、Oc-Ax角、O-D角、nP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O-C_(2)角、dO-EA角、dOc-Ax角、dO-D角和dnP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合并C_(2、3) KF综合征患者的dO-C_(2)角、dO-EA角、dOc-Ax角、dO-D角均与dnPAS成正相关(r=0.604,P<0.001;r=0.649,P<0.001;r=0.615,P<0.001;r=0.672,P<0.001)。以dO-D角≤-5°为标准,预测合并C_(2、3) KF综合征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8/10)和93.3%(28/30)。结论 dO-D角可以预测C_(2、3) KF综合征患者枕颈融合术后吞咽困难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融合术 C_(2、3)Klippel-Feil综合征 吞咽困难 角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