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从《匹克梅梁》解读萧伯纳的戏剧观
被引量:
2
1
作者
谢江南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3-86,共4页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剧技巧的策略,也是萧伯纳反"幻觉主义剧场"艺术主张的必然选择。为了达到"去浪漫化"、实现启发和教育观众的目的,他在《匹克梅梁》中运用了"戏剧讨论"技巧,揭示了绅士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根本矛盾。在"讨论"中,作者深刻地指出卖花女与淑女的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语言、行为的不同。通过"讨论",作者进一步强调社会阶层和现实境遇的差异意味着息金斯与伊莉莎的关系不太可能发展成恋人关系。"去浪漫化"的结局不仅是萧伯纳的策略,更是他创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浪漫化”
结尾迥异
角色“讨论”法
萧伯纳的戏剧观
反幻觉主义
原文传递
题名
“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从《匹克梅梁》解读萧伯纳的戏剧观
被引量:
2
1
作者
谢江南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3-86,共4页
文摘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剧技巧的策略,也是萧伯纳反"幻觉主义剧场"艺术主张的必然选择。为了达到"去浪漫化"、实现启发和教育观众的目的,他在《匹克梅梁》中运用了"戏剧讨论"技巧,揭示了绅士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根本矛盾。在"讨论"中,作者深刻地指出卖花女与淑女的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语言、行为的不同。通过"讨论",作者进一步强调社会阶层和现实境遇的差异意味着息金斯与伊莉莎的关系不太可能发展成恋人关系。"去浪漫化"的结局不仅是萧伯纳的策略,更是他创作的目的。
关键词
“去浪漫化”
结尾迥异
角色“讨论”法
萧伯纳的戏剧观
反幻觉主义
Keywords
"de-romantic ending"
different endings
"discussion" method for roles
Bernard Shaw's drama theories
anti-illusionism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从《匹克梅梁》解读萧伯纳的戏剧观
谢江南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