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6S rRNA序列的角蟾科部分属间系统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郑渝池 莫邦辉 +1 位作者 刘志君 曾晓茂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5-213,共9页
采用最大似然法 (ML法 )、最大简约法 (MP法 )、邻接法 (NJ法 )对来自角蟾科Megophryidae (A nura) 8属 17种及外群 2种共 2 5条 4 0 0bp左右的线粒体 16SrR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用于分析的所有角蟾科物种形成两大支 ... 采用最大似然法 (ML法 )、最大简约法 (MP法 )、邻接法 (NJ法 )对来自角蟾科Megophryidae (A nura) 8属 17种及外群 2种共 2 5条 4 0 0bp左右的线粒体 16SrR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用于分析的所有角蟾科物种形成两大支 ,第一支包括Megophrys ,Brachytarsophrys和Atympanophrys ,第二支包括Leptobrachium ,Leptolalax ,Scutiger ,Oreolalax和Vibrissaphora。支持将角蟾科划分为两大类群 ,即第一支属于Megophryini族 ,第二支属于Leptobrachiini族。根据分子钟模型初步推测两类群间的分歧时间大致为 14 2~ 18 7百万年前。在Megophryini族中 ,基因树的拓扑结构不支持Atympanophrys建立后的Megophrys为单系 ;而在Lep tobrachiini族中 ,Leptolalax为一有效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rRNA 拓扑结构 系统发育 角蟾科 物种
下载PDF
中国湖南角蟾科一新种——桑植角蟾 被引量:8
2
作者 江建平 叶昌媛 费梁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9-222,共4页
对采集于湖南桑植县天平山的角蟾标本(CIB200078)与同域分布的相近种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标本及其他相近种标本比较后发现,该角蟾标本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其形态特征与尾突角蟾相比:体形小,体长54.7mm;... 对采集于湖南桑植县天平山的角蟾标本(CIB200078)与同域分布的相近种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标本及其他相近种标本比较后发现,该角蟾标本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其形态特征与尾突角蟾相比:体形小,体长54.7mm;上眼脸外缘三角形突起小;体腹面后部有斑点;犁骨棱弱,末端不膨大,也无犁骨齿;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大,有声囊。与棘指角蟾相比:肛孔上方有一个向后突出的尾突,腹面观可见;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小而密。故将其订为新种:桑植角蟾Megophrys sangzhiensis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无尾目 角蟾科 角蟾 桑植角蟾 新种
下载PDF
Ophryophryne属在角蟾科系统发育中所处的位置及拟髭蟾族四属间系统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郑渝池 曾晓茂 +1 位作者 苑宇哲 刘志君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3期290-295,共6页
采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最大简约法对来自角蟾科Megophryidae (Anura) 9属 2 0种及外群 2种共 30号标本的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所用片段为线粒体 16SrRNA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表明 ,用于分析的所有角蟾科物种形成两大支... 采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最大简约法对来自角蟾科Megophryidae (Anura) 9属 2 0种及外群 2种共 30号标本的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所用片段为线粒体 16SrRNA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表明 ,用于分析的所有角蟾科物种形成两大支。Ophryophryne、Brachytarsophrys、Atympanophrys同属第一支 ,前两者的系统关系较近。第二支 5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为 (Leptolalax ,((Leptobrachium ,Vibrissaphora) ,(Oreolalax ,Scutiger)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科 系统发育 姐妹群 物种 DNA序列
下载PDF
角蟾科三亚科蝌蚪角质颌的显微结构比较(两栖纲,无尾目)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成 董兆雄 王跃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0-554,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角蟾科8种蝌蚪角质颌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形态特点,阐述了角质颌对蝌蚪觅食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角蟾科蝌蚪的角质颌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拟髭蟾亚科和掌突蟾亚科的蝌蚪具有相似的显微结构特征:角质颌呈厚重的&...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角蟾科8种蝌蚪角质颌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形态特点,阐述了角质颌对蝌蚪觅食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角蟾科蝌蚪的角质颌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拟髭蟾亚科和掌突蟾亚科的蝌蚪具有相似的显微结构特征:角质颌呈厚重的"U"型,角质化程度高。颌鞘呈基部宽、顶端尖的圆锥形;角蟾亚科的蝌蚪角质颌呈纤弱的弓型,角质化程度低。颌鞘呈基部窄、长而顶端略弯曲的象牙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8种蝌蚪的颌鞘直径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这种显微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蝌蚪对栖息环境和觅食方式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科 蝌蚪 角质颌 显微结构
下载PDF
掌突蟾属Paramegophrys的分类(两栖纲:角蟾科) 被引量:3
5
作者 江建平 叶昌媛 费梁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62-264,共3页
依据有关文献资料,讨论了掌突蟾属的学名有效性问题和亚属分类问题,结果表明掌突蟾属的有效学名为ParamegophrysLiu,1964;该属可分为2个亚属,即掌突蟾亚属Paramegophrys(Paramegophrys)Liu,1964和拟掌突蟾亚属Paramegophrys(Leptolalax)... 依据有关文献资料,讨论了掌突蟾属的学名有效性问题和亚属分类问题,结果表明掌突蟾属的有效学名为ParamegophrysLiu,1964;该属可分为2个亚属,即掌突蟾亚属Paramegophrys(Paramegophrys)Liu,1964和拟掌突蟾亚属Paramegophrys(Leptolalax)Dubois,1980;目前,它们分别包含1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突蟾属 亚属 分类 两栖纲 角蟾科
下载PDF
关于中国角蟾属物种属称订正的建议(无尾目,角蟾科)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成 王跃招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简要介绍了角蟾属和异角蟾属的研究历史;通过比较两属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骨骼细胞核型资料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证实异角蟾属为有效属;建议将我国的原角蟾属物种归入异角蟾属。
关键词 角蟾科 角蟾 角蟾 分类订正
下载PDF
角蟾科Megophryidae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魏刚 李子忠 江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2-658,共7页
角蟾科Megophryidae是原始无尾两栖类中分化最多的科,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及东南部。但角蟾科各类群的分类地位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形态、染色体、DNA水平方面详细介绍了角蟾科系统学研究的进展;从科的建立、亚科的分类、属... 角蟾科Megophryidae是原始无尾两栖类中分化最多的科,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及东南部。但角蟾科各类群的分类地位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形态、染色体、DNA水平方面详细介绍了角蟾科系统学研究的进展;从科的建立、亚科的分类、属的争议、种的争议等各级分类阶元讨论了其研究历史,包括不同阶元的订正、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起源与分化等不同学者的见解;展望了将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科 系统学 综述
下载PDF
中国角蟾科动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8
作者 徐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7-339,共3页
根据外部形态、核型以及精子形态等特征,角蟾科分布于中国的角蟾属(Megophrys)较之拟髭蟾属(Leptobrachium)是更为原始的类群,角蟾科动物中拟角蟾属(Ophryophryne)与角蟾属亲缘关系较近,短腿蟾属(Brachytarsophrys)是较为原始的类群,且... 根据外部形态、核型以及精子形态等特征,角蟾科分布于中国的角蟾属(Megophrys)较之拟髭蟾属(Leptobrachium)是更为原始的类群,角蟾科动物中拟角蟾属(Ophryophryne)与角蟾属亲缘关系较近,短腿蟾属(Brachytarsophrys)是较为原始的类群,且应为一无效属,无耳蟾属(Atympanophrys)应为一有效属。角蟾属可以分为两个种组,其中峨嵋角蟾种组比较进化,白颌大角蟾种组比较原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角蟾科 属川关系 分类问题
下载PDF
角蟾科一新亚种——炳灵角蟾梵净山亚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雷 梁琍 +1 位作者 冉辉 沈正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5-138,共4页
报道了角蟾科一新亚种,该亚种具角蟾属特征,与峨眉角蟾种组中的炳灵角蟾(Megophrysbinlingensis)形态特征最为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炳灵角蟾梵净山亚种(M.b.fanjingmontis subsp.nov.)。本亚种主要鉴别特征为犁骨棱较... 报道了角蟾科一新亚种,该亚种具角蟾属特征,与峨眉角蟾种组中的炳灵角蟾(Megophrysbinlingensis)形态特征最为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炳灵角蟾梵净山亚种(M.b.fanjingmontis subsp.nov.)。本亚种主要鉴别特征为犁骨棱较弱,后端无犁骨齿,上颌有细齿;第一、二指上婚刺细密,趾侧缘膜窄;体腹面斑少,两侧黑褐色长形斑明显;体型较大,雄性头体长大于60.00 mm;趾间具1/3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科 炳灵角蟾梵净山亚种 新亚种
原文传递
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两栖纲,角蟾科)的进一步记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猷慧 谷祺 廖春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1-356,共6页
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具有非常特殊的特征,它们的尾杆骨(urostyle)长,超过坐骨(ischium)后缘,支持着尾突(caudal projection);泄殖孔(cloacal pore)在股间后缘向腹面开口;上眼睑(upper eyelid)前部大,有一三角形... 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具有非常特殊的特征,它们的尾杆骨(urostyle)长,超过坐骨(ischium)后缘,支持着尾突(caudal projection);泄殖孔(cloacal pore)在股间后缘向腹面开口;上眼睑(upper eyelid)前部大,有一三角形突起向侧后突出。这些特征有别于角蟾属其他物种,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模式标本产地又采到1雌2雄,先后共4号成体标本,本文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资料和分布作了进一步记述,并拍摄到原色生态照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角蟾科 尾突角蟾 中国湖南 珍稀两栖动物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角蟾亚科部分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江建平 袁富蓉 +1 位作者 谢锋 郑中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1-248,共8页
测定了角蟾亚科 2属 8种 (亚种 )和外群 3种的线粒体 12S和 16SrRNA基因部分DNA序列 ,比对后序列长共 94 9bp ,其中变异位点数 32 0 ,简约位点数 2 0 6。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的系统关系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 ,其中腺角蟾首先与... 测定了角蟾亚科 2属 8种 (亚种 )和外群 3种的线粒体 12S和 16SrRNA基因部分DNA序列 ,比对后序列长共 94 9bp ,其中变异位点数 32 0 ,简约位点数 2 0 6。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的系统关系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 ,其中腺角蟾首先与其他物种分开 ;沙坪角蟾与宽头短腿蟾聚为一支 ;余下的 5种 (亚种 )角蟾组成一支 ,其中小角蟾短肢亚种的广西种群和香港种群聚为一亚支 ,另一亚支包括峨眉角蟾、小角蟾指名亚种、尾凸角蟾和重庆武隆的角蟾种 ,后两种角蟾进化关系最近。本结果支持短肢角蟾为有效种 ,同时提示腺角蟾、沙坪角蟾与宽头短腿蟾可能隶属 3个不同的亚属或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 角蟾 短腿蟾属 无耳蟾属 rRNA基因 无尾类
下载PDF
中国角蟾亚科精子形态比较及分类学讨论(两栖纲:锄足蟾科)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中华 费梁 +2 位作者 叶昌媛 谢锋 江建平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7-172,共6页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角蟾亚科短腿蟾属、拟角蟾属和角蟾属 3属 18种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并通过计算机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结果表明角蟾亚科精子的共同特征是 :精子主要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 ,头部呈螺旋状 ,尾部为...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角蟾亚科短腿蟾属、拟角蟾属和角蟾属 3属 18种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并通过计算机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结果表明角蟾亚科精子的共同特征是 :精子主要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 ,头部呈螺旋状 ,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但精子的量度和头部形状在属间和种间存在明显差别 ,角蟾亚科的精子可分为 3类。该亚科精子形态的差异与成体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 ,精子形态的差异可为该亚科属、种的划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角蟾 精子形态 分类 属间关系 中国
下载PDF
湖南莽山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分类讨论兼记省新记录三种
13
作者 尚袁凌博 罗堯 +4 位作者 钱天宇 高志伟 李永辉 邓国杏 杨道德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349-360,共12页
准确的物种鉴定和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前提。莽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湘粤交界处,是南岭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具有丰富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湖南动物志两栖纲》记载莽山分布有2种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挂墩角蟾(... 准确的物种鉴定和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前提。莽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湘粤交界处,是南岭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具有丰富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湖南动物志两栖纲》记载莽山分布有2种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挂墩角蟾(B.kuatunensis)和短肢角蟾(B.brachykolos),但随着角蟾亚科(Megophryinae)系统分类研究的深入,目前这2个物种在莽山的分布存在争议。2021年5—6月、7—8月、11月和2022年6—8月,笔者团队对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布角蟾属物种进行了4次实地调查,并采集到20号标本。经形态和分子鉴定,这些标本包括南岭角蟾(B.nanlingensis)、雨神角蟾(B.cf.ombrophila)、九连山角蟾(B.jiulianensis)、石门台角蟾(B.shimentaina),并未发现挂墩角蟾和短肢角蟾。其中,雨神角蟾、九连山角蟾、石门台角蟾为湖南省新记录种。调查结果显示,莽山地区的挂墩角蟾和短肢角蟾记录需要对馆藏标本进一步检视研究。此外,石门台角蟾和南岭角蟾在新种发表时缺乏雌性形态特征描述,本文首次对这2个物种的雌性标本进行了补充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科 系统发育分析 挂墩角蟾 短肢角蟾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中国角蟾亚科十一种的同工酶电泳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万兆 杨大同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182-192,0,共12页
本文用同工酶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产角蟾亚科3属11种,共13个地理种群样本,以探讨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关系。用于分析的酶共14种,由24个基因位点编码。经过酶带的分析和计算,得出了每个种群样本在每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见表... 本文用同工酶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产角蟾亚科3属11种,共13个地理种群样本,以探讨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关系。用于分析的酶共14种,由24个基因位点编码。经过酶带的分析和计算,得出了每个种群样本在每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见表3)。根据基因频率的分布,计算得出了各种群样本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杂合率(H)(见表4),结果表明,角蟾亚科的H值平均值为0.18, 在两栖动物中是属于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根据基因频率的分布,计算了所有种群样本间的Nei’s遗传距(见表5),并通过类平均法(UPGMA)重建了进化树(dendrogram)。分析结果支持将拟角蟾属(Ophryophryne)从角蟾属(Megophrys)中分出为独立属的观点;但是对短腿蟾属(Brachytarsophrys)是否为独立属提出了疑问。在角蟾属(Mesophrys)中,可以明显地看出3个组,它们中的种间亲缘关系比较近,这3个组分别是:①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大花角蟾(M.giganticus)和长肢角蟾(M.longipes);②粗皮角蟾(M.palpebralespinneosa)、淡肩角蟾(M.boettgeri)和凹顶角蟾(M.parva);③小角蟾(M.minor)和褂墩角蟾(M.kuatunensis)。峨嵋角蟾(M.omeimontis)3个地理种群聚为一支,互相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锄足蟾 角蟾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同工酶电泳
全文增补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1-6期(总第108-113期)2008年总目次
1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613-620,共8页
关键词 芜湖市 陆林 自然学版 稀土金属配合物 吴孝兵 师范大学 高等师范院校 PING 方程 角蟾科 卷第 日本三角涡虫 学报 连续出版物 目次 安徽
下载PDF
宁陕齿突蟾的补充描述及地理分布探讨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晓虹 李磊 +2 位作者 江建平 乔梁 杨杰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7-653,共7页
对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角蟾科成体标本和蝌蚪进行形态学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依据分子生物学比较结果,确定该标本为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对其进行再研究发现,宁陕齿突蟾伏牛山居群与模式产地居群的主要特征共同之处为... 对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角蟾科成体标本和蝌蚪进行形态学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依据分子生物学比较结果,确定该标本为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对其进行再研究发现,宁陕齿突蟾伏牛山居群与模式产地居群的主要特征共同之处为,吻端钝圆;瞳孔纵裂;肩背部前方有长方形深褐色斑,背部大疣粒断续相连形成4条纵行肤褶。补充描述了伏牛山居群的形态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伏牛山居群雌雄蟾的胸部均有两对密布角质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密布黑色角质刺;第1~3指着生黑色婚刺;雌蟾腋下散布大量白色疣粒;成熟卵径3mm、动物极黄灰色、植物极乳黄色;5月中旬至6月为繁殖季节;蝌蚪发育需越冬。宁陕齿突蟾在河南伏牛山的发现,使角蟾科动物的分布向东延伸了近4个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科 齿突蟾属 宁陕齿突蟾 补充描述
下载PDF
髭蟾属研究回顾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渝池 曾晓茂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4期268-271,共4页
本文回顾了髭蟾属动物的研究历史。这些研究集中在形态、核型和蛋白质层次的系统学 ,以及该属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方面。提出了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髭蟾属 角质刺 两栖纲 无尾目 角蟾科
下载PDF
角蟾亚科3物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雷飞宙 江建平 +1 位作者 李成 谢锋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7,共8页
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角蟾亚科3个属的代表物种:短肢异角蟾(Xenophrys brachykolos)、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e)和小口拟角蟾(Ophryophryne microstoma)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分别取头背、体背... 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角蟾亚科3个属的代表物种:短肢异角蟾(Xenophrys brachykolos)、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e)和小口拟角蟾(Ophryophryne microstoma)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分别取头背、体背和体腹3个部位的皮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物种的皮肤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有大量腺体分布,包括黏液腺和颗粒腺2种。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以及腺体密度之间存在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在宽头短腿蟾背部皮肤中,发现了与尖吻山角蟾(Megophrys nasuta)皮肤中一种片层状、H.E染色呈蓝色的皮肤真皮骨化结构(osteoderms)很相似的结构;短肢异角蟾皮肤中有明显的钙化层结构,小口拟角蟾皮肤钙化程度较弱。皮肤的骨化和钙化可能具有防止水分流失,抵御干燥的功能。2种内骨骼在角蟾亚科中同时存在,为探讨两栖动物皮肤内骨骼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蟾 皮肤 钙化层 皮肤骨化
原文传递
云南盐津发现峨嵋髭蟾
19
作者 赵俊松 帅寿玲 +1 位作者 王磊 张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9-670,共2页
2020年3月7日在云南省盐津县兴隆乡蒿芝坝村境内(104°22′27.60″E,28°12′28.07″N,海拔912.56 m)发现2只雄性成体髭蟾,对其形态进行了相关指数的测量和拍照,并于4月15日在该溪流处拍摄到其蝌蚪(图1),经对比《中国动物志两... 2020年3月7日在云南省盐津县兴隆乡蒿芝坝村境内(104°22′27.60″E,28°12′28.07″N,海拔912.56 m)发现2只雄性成体髭蟾,对其形态进行了相关指数的测量和拍照,并于4月15日在该溪流处拍摄到其蝌蚪(图1),经对比《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费梁等,2009)和《中国两栖动物分布及其彩色图鉴》(费梁等,2012),鉴定为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隶属于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拟髭蟾属Leptobrachium,《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蒋志刚等,2016),中国特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物志 两栖动物 无尾目 两栖纲 峨眉髭蟾 红色名录 角蟾科 髭蟾属
下载PDF
角蟾
20
作者 范毅 《人与自然》 2018年第4期72-77,共6页
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物种 角蟾科(Megophryidae)包括了异角蟾属和齿突蟾两个属,为了方便记灵和识别,我把异角蟾就简化为角蟾(megophrys)来认知吧!
关键词 角蟾科 连载 爬行 两栖纲 无尾目 齿突蟾 角蟾 物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