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被引量:32
1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王玉鸽 伍爱民 杨渝 戴永强 陆正齐 胡学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 目的探讨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分为单发病灶(皮质-皮质下梗死、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弥散病灶,多发病灶(单侧前循环或后循环多发梗死);卒中机制分为动脉到动脉栓塞、原位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低灌注、多发机制等。结果单发皮质下梗死是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最常见的卒中模式(41.38%,108/261);责任性ICAS致IS主要发病机制为穿支动脉闭塞(41.38%,108/261);责任性ICAS致IS的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显著相关(r=0.384,P=0.001),穿支动脉闭塞与皮质下梗死相关(r=0.805,P=0.001),弥散梗死、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后循环多发性梗死,分别与动脉到动脉栓塞(r=0.853,P=0.001;r=0.860,P=0.001;r=0.281,P=0.001)、及多发机制(r=0.792,P=0.001;r=0.883,P=0.001;r=0.213,P=0.001)相关。结论卒中解剖模式有助于明确责任性ICAS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有利于指导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的拟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解剖模式 发病机制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首发延髓梗死不同卒中解剖模式与TOAST病因分型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张鹏 牛莉莉 +3 位作者 肖成华 耿德勤 王炎强 胡屹伟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8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首发延髓梗死不同卒中解剖模式与TOAST病因分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首发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卒中模式、梗死部位分布及影像学结果等。延髓梗死病因分型依据TOAST标准,卒中解剖模... 目的探讨首发延髓梗死不同卒中解剖模式与TOAST病因分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首发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卒中模式、梗死部位分布及影像学结果等。延髓梗死病因分型依据TOAST标准,卒中解剖模式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及供应动脉分布范围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外侧、后部梗死,据延髓解剖特点轴位分为上部、中部、下部梗死。结果共纳入103例延髓梗死患者,其中男76例(73.77%),女27例(26.21%);高血压60例(58.25%),糖尿病42例(40.7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7例(35.92%),吸烟36例(34.95%),高脂血症33例(32.04%)。梗死部位:延髓上部41例(39.80%),中部32例(31.18%),下部18例(17.85%),中上部6例(5.82%),中下部4例(3.88%),全部延髓21例(1.94%)。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63例(61.17%),小动脉闭塞型(SAO)14例(13.59%),心源性栓塞型(CE)6例,其他明确病因型(ODE)8例,不明原因型(SUE)12例。受累血管以椎动脉为主(56例,54.37%)。结论延髓梗死的卒中解剖模式及病因分型与其动脉供血区域不同有关,为临床诊治干预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梗死 解剖模式 危险因素 TOAST分型 病因分型
原文传递
护理本科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研究
3
作者 陈宏伟 邓红祥 +1 位作者 方慧 刘琴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探究护理学本科人体解剖学创新教学模式。实验组选用以数字解剖教学与传统教学混合模式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2021级护理学本科生,对照组选用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2020级护理学本科生,将两组学生的考核要素、成绩和问卷调... 探究护理学本科人体解剖学创新教学模式。实验组选用以数字解剖教学与传统教学混合模式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2021级护理学本科生,对照组选用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2020级护理学本科生,将两组学生的考核要素、成绩和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实验组该课程理论和实验考核成绩通过率以及优秀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数字解剖教学与传统教学混合模式更适合护理学本科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可进一步为教学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 疫情 数字解剖教学与传统教学混合模式
下载PDF
断层影像解剖学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初步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滨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3年第1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断层影像解剖学网络教学模式 构建 校园网 医学教育
下载PDF
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华 蒋红霞 +3 位作者 陈华琴 徐春香 谢晓莉 屠文娟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 2012年第10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80例拟行中长期静脉留置的NICU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置管操作和护理。观察组按解剖定位模式进行置管操作,并给... 目的:探讨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80例拟行中长期静脉留置的NICU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置管操作和护理。观察组按解剖定位模式进行置管操作,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对两组静脉穿刺时间、留置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静脉穿刺时间、留置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解剖定位模式可缩短NICU静脉置管新生儿的穿刺时间,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精心护理是置管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定位模式 NICU 新生儿 静脉留置 护理
下载PDF
高职高专医学影像专业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震 陈俊 +3 位作者 满育平 黄翔 寇亚丽 覃丽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第24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及与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比较。方法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2018级影像技术两个班共计12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应用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应用传统... 目的探讨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及与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比较。方法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2018级影像技术两个班共计12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应用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应用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教学,对两组进行相关调查。结果实验组标本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总评成绩、优秀率均好于对照组(P<0.01或P<0.001)。结论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应在本课程教育教学中大力推广,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专业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
下载PDF
探讨三维数字化技术引入解剖学课程教学的利与弊
7
作者 汪玉娇 张烨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7年第6期115-117,共3页
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将三维数字化技术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人体形态和结构的认识。本文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将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将三维数字化技术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人体形态和结构的认识。本文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将数字化三维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期与同仁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解剖教学模式 利与弊
下载PDF
自由创造 快乐作文——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践及反思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茗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75-76,共2页
时下,之所以孩子们的作文出现空话、套话、假话现象,这不是孩子们的过错,语文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真实、准确、流畅、愉快地表述;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熟悉、了解的事情。这些才是小学生... 时下,之所以孩子们的作文出现空话、套话、假话现象,这不是孩子们的过错,语文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真实、准确、流畅、愉快地表述;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熟悉、了解的事情。这些才是小学生作文的需要,更是小学生做人的需要。教师如果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孩子们的作文就会少出现心手不一的“假话作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 学作文“解剖”“冷处理”“模式化”“童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