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性膨润土吸附Cr(Ⅵ)离子解吸再生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邹成龙 梁吉艳 姜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27-2135,共9页
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吸附饱和后将成为危险固废,处理变成棘手问题,研究其再生循环利用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可为其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借鉴和参考。采用NaCl溶液为解吸液,以磁性膨润土为吸附剂,探索Cr(Ⅵ)的... 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吸附饱和后将成为危险固废,处理变成棘手问题,研究其再生循环利用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可为其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借鉴和参考。采用NaCl溶液为解吸液,以磁性膨润土为吸附剂,探索Cr(Ⅵ)的解吸条件,并采用XRD、FTIR、BET和SEM表征再生前后样品的结构及形貌,研究材料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磁性膨润土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经过6次吸附-解吸后,磁性膨润土仍保持稳定结构;其解吸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与Langmuir等温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膨润土 Cr(Ⅵ)离子 解吸再生
下载PDF
给水厂残泥免烧陶粒对铅、镉解吸再生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俊钦 赵媛媛 +2 位作者 陈跃辉 刘丹妮 许友泽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全面探究给水厂残泥免烧陶粒(UCWTR)在实际重金属废水处理应用中的可行性,该研究利用批量解吸与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UCWTR对Pb、Cd的解吸与再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EDTA、稀HCl、柠檬酸、草酸溶液对UCWTR中Pb、Cd的解吸效果较好,解吸... 为全面探究给水厂残泥免烧陶粒(UCWTR)在实际重金属废水处理应用中的可行性,该研究利用批量解吸与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UCWTR对Pb、Cd的解吸与再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EDTA、稀HCl、柠檬酸、草酸溶液对UCWTR中Pb、Cd的解吸效果较好,解吸率均可达到80%以上;盐类和碱性溶液对Pb、Cd的解吸效果较差,解吸率均低于15%;对解吸过程中UCWTR质量损失而言,稀HCl解吸后,UCWTR质量损失率高达8.3%,EDTA、柠檬酸和草酸解吸造成的UCWTR质量损失率均在3%左右.综合考虑解吸剂重金属敖合能力与解吸过程中UCWTR质量损失,EDTA和柠檬酸适宜作为UCWTR中Pb、Cd解吸剂.EDTA和柠檬酸对UCWTR中Pb、Cd的最佳解吸时间分别为8 h和6 h,最佳解吸浓度均为0.1 mol/L,解吸后的UCWTR与新制备的UCWTR动态吸附Pb、Cd的能力相近.可见,EDTA和柠檬酸作为解吸剂可实现UCWTR有效再生,UCWTR可作为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厂残泥 免烧陶粒 PB CD 解吸再生
下载PDF
再生胺吸附解吸脱硫工艺与其它典型脱硫方式的简单比较
3
作者 罗旻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1年第B10期227-230,共4页
简要介绍了再生胺吸附解吸脱硫工艺的原理、特点、优势、发展前景,以及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与现行已有的其他典型脱硫方式进行简单比较。
关键词 再生胺吸附解吸脱硫工艺 脱硫 吸附
下载PDF
磷吸附剂Mg/Al-LDO 的再生方法及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卫东 郝瑞霞 +2 位作者 朱晓霞 万京京 钟丽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92-2099,共8页
为提高磷吸附剂Mg/Al-LDO的重复利用性,比较了焙烧一步再生法和解吸-焙烧两步再生法的再生效果;基于XRD、FTIR谱图分析再生过程中吸附剂的晶体结构及层间阴离子的变化,探讨了Mg/Al-LDO的再生机制及再生率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解吸-焙烧... 为提高磷吸附剂Mg/Al-LDO的重复利用性,比较了焙烧一步再生法和解吸-焙烧两步再生法的再生效果;基于XRD、FTIR谱图分析再生过程中吸附剂的晶体结构及层间阴离子的变化,探讨了Mg/Al-LDO的再生机制及再生率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解吸-焙烧两步再生法更适合作为Mg/Al-LDO的再生方法,最佳再生条件为:解吸液为Na OH-Na_2CO_3混合液,焙烧条件为温度550℃、时间6h;首次再生率可达到95%,经过5次再生后,再生率降为67%,存在再生率下降问题.根据Mg/Al-LDO吸附磷酸根的吸附机制和XRD、FTIR谱图分析,再生率下降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吸附剂的化学吸附作用导致磷酸根解吸不彻底,高温焙烧后晶体中残存的磷酸根仍占据着吸附剂的吸附位点;二是经多次高温焙烧后部分Mg/Al-LDO转化为尖晶石MgAl_2O_4,失去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吸附剂 Mg/Al-LDO 焙烧一步再生 解吸-焙烧两步再生 再生机制
下载PDF
基于过程推动力模型的天然气净化用能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奇 吴小林 +1 位作者 马利敏 胡世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4-151,共8页
为了正确评价天然气净化过程能量利用状况及节能潜力,以火用分析为基础,基于过程推动力原理解析了天然气净化系统的用能过程,将天然气净化过程火用损失分为动量火用损失、传热火用损失和传质火用损失,从而建立起了天然气净化过程的能量... 为了正确评价天然气净化过程能量利用状况及节能潜力,以火用分析为基础,基于过程推动力原理解析了天然气净化系统的用能过程,将天然气净化过程火用损失分为动量火用损失、传热火用损失和传质火用损失,从而建立起了天然气净化过程的能量结构模型。随后应用该模型对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用能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天然气净化系统的火用损失主要发生在传热过程和传质过程,其火用损失率分别为75.3%和20.1%;②传质过程的火用损失主要发生在胺液解吸再生过程,应用逐层塔板火用分析方法得知该过程的总火用效率约为10.0%,主要火用损失发生在重沸器和冷凝器中。最后,为了提高胺液解吸再生过程的用能效率,采用双效精馏工艺改造胺液解吸再生过程,通过高压塔顶气体与低压塔底物流进行换热,回收高压塔顶冷凝热量,降低低压塔底重沸器热量,使胺液解吸再生过程能耗降低了11.0%,火用效率提高了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净化 过程推动力 能量结构模型 (火用)能 (火用)损失 (火用)效率 胺液解吸再生 双塔精馏 普光气田
下载PDF
污泥基吸附剂制备及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亚迪 张盼月 +3 位作者 彭剑锋 曾光明 宋永会 刘瑞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4,共9页
叙述了4种污泥吸附剂(SBA)制备的方法和SBA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吸附研究进展,化学活化法能够制备出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SBA,但也有造价昂贵等缺点。SBA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特征和表面化学性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起主要作用。... 叙述了4种污泥吸附剂(SBA)制备的方法和SBA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吸附研究进展,化学活化法能够制备出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SBA,但也有造价昂贵等缺点。SBA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特征和表面化学性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起主要作用。SBA的解吸和再生具有回收有用资源、节约成本的优点。目前实验室级别的SBA的制备成本远低于商业活性炭,但鲜有中试级别以上的报道。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为:在制备SBA时必须注意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研究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型的活化药剂,将活化技术和吸附剂表面改性技术结合起来,制备具有特定表面性质的SBA,提高其对特定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废弃吸附剂的管理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基吸附剂(SBA) 吸附 解吸再生 成本
下载PDF
低浓度沥青烟的净化处理 被引量:16
7
作者 牛利民 《有色冶金节能》 2003年第6期32-35,共4页
 该文主要论述在碳素生产过程和相关沥青加工行业中,排放的无组织、弥漫性低浓度沥青烟净化的综合净化治理的设计条件及处理方式,并引入多层吸附,解吸再生,再吸附的循环过程。充分利用有效介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工业实践,达到...  该文主要论述在碳素生产过程和相关沥青加工行业中,排放的无组织、弥漫性低浓度沥青烟净化的综合净化治理的设计条件及处理方式,并引入多层吸附,解吸再生,再吸附的循环过程。充分利用有效介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工业实践,达到最佳的设计指标,该净化系统在国内较为领先,对同行业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烟 吸附 解吸再生 苯并(α)芘 净化效率
下载PDF
烧结厂4~# 265m^2烧结机烟气脱硫技术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潇 黄永辉 +2 位作者 李艳 乔汉东 陈军 《莱钢科技》 2009年第6期50-53,共4页
论述了烧结烟气的特点及股份烧结厂4# 265m2烧结机所采用的再生胺吸附解吸工艺原理,根据现场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烧结烟气对脱硫系统的影响,总结并探索了该工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烧结 烟气脱硫 再生胺吸附解吸工艺 节能减排
下载PDF
烧结烟气脱硫技术比较浅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希昌 周玉春 《能源与环境》 2010年第4期102-103,共2页
烧结是钢铁生产中一个重要工序,但烧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SO2气体的废气,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烧结烟气脱硫是控制大气SO2污染的重点。按脱硫副产品方案分类,脱硫技术可分为抛弃法和回收法两种方式。回收法中的再生胺吸附解吸法脱硫效... 烧结是钢铁生产中一个重要工序,但烧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SO2气体的废气,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烧结烟气脱硫是控制大气SO2污染的重点。按脱硫副产品方案分类,脱硫技术可分为抛弃法和回收法两种方式。回收法中的再生胺吸附解吸法脱硫效率高、工艺流程简单、环保实效、经济可行、配置灵活,有很好的推广意义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烟气 脱硫工艺 再生胺吸附解吸
下载PDF
莱钢银前265m^2烧结机烟气脱硫技术浅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玉春 于晓晶 董辉 《能源与环境》 2010年第5期51-53,共3页
介绍莱钢银前265m2烧结烟气特点,对比分析目前国内外主要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的技术特点,详细介绍再生胺吸附解吸(有机胺脱硫)工艺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莱钢银前脱硫工艺效果显著,运行稳定,为我国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脱硫树立了一面旗帜。
关键词 烧结烟气 脱硫工艺 再生胺吸附解吸
下载PDF
国内某铜冶炼厂环集烟气脱硫改造工艺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昱浏 《有色冶金节能》 2022年第4期41-43,共3页
针对国内某铜冶炼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分析比较了石灰石-石膏法、双氧水法、再生胺吸收解吸法三种脱硫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及生产运营成本。结果表明,双氧水法脱硫流程短投资低,具有可回收SO、水耗低、占地少、无废水和废渣排放等优点,运... 针对国内某铜冶炼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分析比较了石灰石-石膏法、双氧水法、再生胺吸收解吸法三种脱硫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及生产运营成本。结果表明,双氧水法脱硫流程短投资低,具有可回收SO、水耗低、占地少、无废水和废渣排放等优点,运行成本略高于石灰石-石膏法,低于再生胺吸收解吸法。经综合比较,对该厂环集烟气脱硫的改造推荐采用双氧水法脱硫工艺。同时,提出了双氧水法环集脱硫改造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 双氧水法 石灰石-石膏法 再生胺吸收解吸 改造
下载PDF
Research on de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simulated decarbonization s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_2 capture using ammonia method 被引量:3
12
作者 MA ShuangChen WANG MengXuan +3 位作者 HAN TingTing CHEN WeiZhong LU DongLi CHEN GongD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411-3418,共8页
Study on de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simulated decarbonization solution using ammonia method for CO2 capture was car- fled ou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 of regeneration of decarbonization solution. The mec... Study on de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simulated decarbonization solution using ammonia method for CO2 capture was car- fled ou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 of regeneration of decarbonization solution. The mechanisms about solution desorp- tion after decarbonization were introduced briefly. Under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in the presence of nitrogen carrier gas, several effects related to desorption of simulated decarbonization solution were analyzed, such as temperature, solution con- centration, pH, loading capacity,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2 desorption percentag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s of temperature, solution concentration and loading capacity, but CO2 desorption percentag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H and then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method ammonium bicarbonate solution C02 desorpti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原文传递
Degradable, absorbable or resorbable——what is the best grammatical modifier for an implant that is eventually absorbed by the body?
13
作者 刘洋 郑玉峰 拜伦海耶斯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7年第5期377-391,共15页
The adoption of grammatical modifier for im- plants or other kinds of biomaterials eventually absorbed by the body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confusing issue, and there are diverse terms in the large fields of research,... The adoption of grammatical modifier for im- plants or other kinds of biomaterials eventually absorbed by the body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confusing issue, and there are diverse terms in the large fields of research, which not only causes the difficulties when searching on the Internet, but also blurs the meaning and boundaries for researchers. Prior unification attempts at laws/standards set the basis for such research fields towards researching, labeling, marketing and instructions for use. Considering this, the typical gram- matical modifiers "biodegradable", "resorbable" "absorbable", along with their noun forms used in the decades of scien- tific research have been reviewed and explained, interdiscipli- nary in chemistry, ecology, materials science, biology, micro- biology, medicine, and based on usage customs, laws, stan- dards and markets. The term "biodegradable" has been not only used in biomaterials but also in ecology waste manage- ment, biomedicine and even natural environment. Mean- while, the term "resorbable" has long been used in biological reaction (osteoclast driven bone resorption), but is inappro- priate for implants that do not carry the potential to grow back into their original form. The term "absorbable" focuses more on the host metabolism to the foreign biodegradation products of the implanted material/device compared with the term "degradable/biodegradable". Meanwhile the coherence and normalization of the term "absorbable" carried by its own in laws and standards contributes as well. In general, the au- thors consider the term "absorbable" to be the best grammat- ical modifier with respect to other adjectives which share the same inherence. A further internationally unified usage is proposed by 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tion BIOABSORPTION bioresorption biodegradable ABSORBABLE biomateria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