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解构主义批评及其“虚无性”问题
1
作者 马振宏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01-105,共5页
解构主义批评是由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引领而起的,目的是想颠覆结构主义一味树立中心的做法,期间,它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重点对言语/文字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进行了解构,实现了二者的平... 解构主义批评是由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引领而起的,目的是想颠覆结构主义一味树立中心的做法,期间,它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重点对言语/文字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进行了解构,实现了二者的平等关系。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在去本质、中心、权威之时体现出了虚无主义的特色,但实质上,解构主义却是针对西方现实政治的,它只是想解构、摧毁、颠覆存在于西方现行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恒定中心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主义批评 逻格斯中心主义 虚无主义 现实政治
下载PDF
保尔·德曼的解构主义批评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沈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6-81,26,共7页
保尔·德曼(Paul de Man,1919—1983)是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学派耶鲁学派(Yale School)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解构批评家。在所谓的耶鲁四大解构批评家当中,他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德曼始终如一地运用了德里达(当代解构主义的创立者)... 保尔·德曼(Paul de Man,1919—1983)是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学派耶鲁学派(Yale School)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解构批评家。在所谓的耶鲁四大解构批评家当中,他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德曼始终如一地运用了德里达(当代解构主义的创立者)的解构框架,并加以独创性的发展,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独特完整的解构理论。1971年,德曼发表了他的重要批评文集《盲视与洞见》(Blindness and Insight),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批评著作之一,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重要地位。1979年,德曼发表了他的另一部重要批评论文集《阅读的寓言》(Allegories of Reading),标志着他已经完整地建立了他的解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尔·德曼 解构主义批评 语言模式 解构理论 寓言 二十世纪 修辞性阅读 盲视 耶鲁学派 卢梭
下载PDF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批评 被引量:1
3
作者 陆扬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6-92,共7页
本世纪七十年代,文学批评有一支异军在法国崛起,它悄悄扩展影响,渐而在大西洋彼岸闻得回声,忽以燎匣之势,席卷欧美,迅速波及批评的各个领域。这一支迄至今日方兴未艾的新军,即是本文将予绍介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什么是解构... 本世纪七十年代,文学批评有一支异军在法国崛起,它悄悄扩展影响,渐而在大西洋彼岸闻得回声,忽以燎匣之势,席卷欧美,迅速波及批评的各个领域。这一支迄至今日方兴未艾的新军,即是本文将予绍介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什么是解构主义?美国当代批评家诺里斯所著之“解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劈头援引了已故美国解构运动中坚人物德·曼的这样一段话:批评与文学(两者的区别只是幻想)被谴责(或特尊)为永远是最苛刻,因而也是最不可靠的语言,而人类即以此种语言命名和改变自身。这些话似是而非,叫人费解:文学与批评究竟有无区别?怎么理解“两者的区别只是幻相”?何以某一种浯言既以“苛刻”著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批评 语言命名 七十年 文字 文学批评 当代批评 解构理论 大西洋彼岸 柏拉图 西方文化传统
下载PDF
解构主义视角观照下的翻译批评范式
4
作者 李家波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90-93,共4页
翻译研究至今已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和文化研究阶段。现阶段的翻译研究正处于文化研究阶段,它包括众多的研究学派,其中以解构主义研究的影响最大。受其翻译理论影响之下的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完全不同... 翻译研究至今已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和文化研究阶段。现阶段的翻译研究正处于文化研究阶段,它包括众多的研究学派,其中以解构主义研究的影响最大。受其翻译理论影响之下的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学批评范式和结构主义批评范式,它否定意义的确定性、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突出译作的作用以及将读者的接受纳入考虑范围。当然,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也不是颠扑不破的,在保持自身合理性的同时它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理想的翻译批评局面应该是各种批评范式的调和与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批评范式 翻译批评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批评范式
下载PDF
解构主义批评简述 被引量:5
5
作者 陆扬 《学术月刊》 1988年第2期16-22,共7页
引言如果说,六十年代的西方文论界曾是结构主义的一统天下,那么,二十年后,当结构主义业已寿终正寝,当传统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已是用怀疑目光扫视一切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了.不管你抑或有同感,有心为此种理... 引言如果说,六十年代的西方文论界曾是结构主义的一统天下,那么,二十年后,当结构主义业已寿终正寝,当传统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已是用怀疑目光扫视一切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了.不管你抑或有同感,有心为此种理论觅根求据;抑或视之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有目共睹的是它已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深刻地影响了欧美文学批评的方向和性质,这是无庸讳言的. 何谓解构主义?美国当代批评家克里斯多弗·诺里斯在其所著《解构:理论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批评 德里达 结构主义 解构理论 文学批评 理论与实践 语言 文本 逻各斯中心主义 卢梭
原文传递
转向或回归:解构主义伦理批评观溯源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拉美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9年第1期50-62,69,共14页
继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大师J·希利斯·米勒推出《阅读的伦理》和《皮格玛利翁种种》两部文学批评著作之后,国内外均有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是解构主义的伦理转向或者说是重返传统的文学伦理征途的标志。然而,米勒多次否定了这... 继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大师J·希利斯·米勒推出《阅读的伦理》和《皮格玛利翁种种》两部文学批评著作之后,国内外均有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是解构主义的伦理转向或者说是重返传统的文学伦理征途的标志。然而,米勒多次否定了这种理解,认为文学的别异性是他对文学研究始终如一的兴趣所在。文章在试图理解解构主义伦理批评观的同时,也试图考查它是否同解构主义产生时的初衷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格玛利翁种种》 伦理转向或回归 解构主义伦理批评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与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伦理转向”
7
作者 李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8,共12页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与美国社会平权运动产生合流,形成声势浩大的反正统、尊重多元差异的文化思潮,也极大影响了美国解构主义批评以及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乃至各种文化研究潮流。然而,他者伦...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与美国社会平权运动产生合流,形成声势浩大的反正统、尊重多元差异的文化思潮,也极大影响了美国解构主义批评以及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乃至各种文化研究潮流。然而,他者伦理的绝对化也导致文本被赋予过度的政治阐释,造成理论话语的分裂和泛滥。米勒的批评伦理转向就是对“他者伦理”的反思。他试图回到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强调叙述的确定性法则,建构一种尊重文本的阅读伦理。但是,对于如何建构确定的阅读规范这一关键问题,米勒始终显得犹疑不决,显示了他的局限性。对于国内学界而言,米勒的批评伦理转向有必要的知识意义,启示了从跨文化批评领域进一步拓展“强制阐释论”的反思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解构主义批评 希利斯·米勒 批评伦理 强制阐释
原文传递
论解构主义的哲学与文学观及其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钟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作为后现代哲学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在1968年"五月风暴"前即已批评、质疑结构主义,就已经有着明确的非中心化的思想,由此,他发展出了另一种表述方式:以异质性为中心,而以"他者"与"延异"这两个... 作为后现代哲学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在1968年"五月风暴"前即已批评、质疑结构主义,就已经有着明确的非中心化的思想,由此,他发展出了另一种表述方式:以异质性为中心,而以"他者"与"延异"这两个概念纵横交织出了解构思想。然而,在其晚年,他又与"他者"与"延异"这两个概念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德里达的文学观有五个要点:文学具有讲述一切的自由;文学应浓缩历史,包容一切;对"延异"概念内涵作了重要调整的阅读法;否认文学性;作品是一种建制,它形成自己的读者。解构思想在美国形成了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这一批评以颠覆文本与批评者的确定性为其特点与目标,而其结果则是解析变成了瘫痪。黑人文学批评与女性文学批评都受到了解构主义的影响,其实际作用是解构了从差异中形成却又凝固起来的那个统一的黑人或女人主体概念。这是解构主义批评观的一种特定的体现。虽然揭示事物及其概念内部复杂的异质性、流动性是重要的,但一定程度地承认其统一性与稳定性也不可缺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思想 德里达的文学观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黑人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批评
下载PDF
从“重写鲁迅”到“弑父”——对美国华人学者鲁迅批评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9
作者 李石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0,共9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经历了审美批评、传记批评到解构批评的范式变化,与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形成了同构关系。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后殖民思潮影响下,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呈现出一种理论化趋势,对源头、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经历了审美批评、传记批评到解构批评的范式变化,与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形成了同构关系。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后殖民思潮影响下,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呈现出一种理论化趋势,对源头、总体性的批判性审视,使其普遍表现出极端的“弑父”倾向。在批评策略上,他们将“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视为国族主义的象征符号,并以怀疑主义的态度不断解构鲁迅的作者意图,从而颠倒了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权力关系。事实上,全球化的理论扩张尽管不断推动美国华人学者鲁迅批评的理论化和多元化,但也导致批评权力的独断,以及过度阐释、理论同质化、忽视文学事实等弊端,需要从认识论层面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批评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鲁迅 解构主义批评
下载PDF
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萧莎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2003年第2期28-40,共13页
解构主义作为引进已有10余年之久的“舶来品”,在国内批评界引发的概念混乱至今并未完全澄清。由于批评者对解构主义语言论、解构主义批评与以解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未能详加考察,因此他们或者从“批评的危机“入手... 解构主义作为引进已有10余年之久的“舶来品”,在国内批评界引发的概念混乱至今并未完全澄清。由于批评者对解构主义语言论、解构主义批评与以解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未能详加考察,因此他们或者从“批评的危机“入手谴责解构主义的哲学立场,或试图恪守解构主义立场为中国的批评话语指路。对此,本文通过解析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批评实践,指出:解构主义语言论与解构主义批评并不是连贯、一致的整体;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反形而上学假说,注定要与实证性的批评实践脱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批评实践正是因为与解构主义哲学保持着既连续又断裂的关系,才得以以解构的姿态屹立于批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文学论 耶鲁学派 解构主义批评 批评理论
下载PDF
米勒的《黑暗之心》解读及其文学批评转向
11
作者 宁一中 兰秀娟 《英语研究》 2022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黑暗之心》是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最负盛名的小说,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评论家们对它的解读,表现了不同的眼光,展示了不同的智慧。而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对这部小说的解读,则不仅表现出他... 《黑暗之心》是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最负盛名的小说,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评论家们对它的解读,表现了不同的眼光,展示了不同的智慧。而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对这部小说的解读,则不仅表现出他的深邃烛照与人生智慧,更契合了他的几次理论转向。通过对米勒的这一研究之研究(“意识的意识”),可以看出他辉煌的文学研究生涯的重要轨迹。米勒由意识批评到解构主义批评,再到言语述行理论等文学解读方法的转向,都在其对《黑暗之心》的解读中有迹可循。本文探讨米勒对《黑暗之心》的独创性阐释以及其中的理论转向,也对其批评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之心》 J.希利斯·米勒 意识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言语述行理论
下载PDF
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被引量:21
12
作者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13,共9页
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 ,J .希利斯·米勒以“线条意象”为框架的理论与实践是对欧洲解构主义批评的发展和补充。本文系统评介了米勒颇具新意和启迪价值的“线条意象”。就叙事线条的开头和结尾而言 ,本文认为米勒的解构... 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 ,J .希利斯·米勒以“线条意象”为框架的理论与实践是对欧洲解构主义批评的发展和补充。本文系统评介了米勒颇具新意和启迪价值的“线条意象”。就叙事线条的开头和结尾而言 ,本文认为米勒的解构主义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超出文本疆界的宏观观察角度 ,而结构主义的观点则是以文本疆界为基础的微观观察角度。这两种角度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叙事线条的中部而言 ,本文认为米勒形象化的解构主义理论也仅仅构成一种特定的视角 ,与其它视角互为补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条 米勒 意象 美国 解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理论 观察角度 理论与实践 结构主义 合理性 形象化 叙事 疆界 文本 视角 成一
原文传递
书写:作为文学理论范畴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志强 邴波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4-89,共6页
随着 60年代以来西方语言论美学的兴衰变化 ,德里达等人赋予“书写”这一概念一种对现实的冲击性力量 ,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文论范畴。书写及其相关理论的衍生 ,正走向关注文本修辞的阐释思路。
关键词 书写 解构主义批评 历史视野 修辞论批评 文学理论
下载PDF
解构主义与后形而上诗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岱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4-171,共8页
由法国学者德里达一手打造的解构主义学说,在颠覆了西方思想传统之际,也让热衷于高谈阔论的现代本体论文论走到了尽头。这种状况既让关于艺术实践的话语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也让当代诗学陷入了一种无根的困境。只有走出这种困境才能将... 由法国学者德里达一手打造的解构主义学说,在颠覆了西方思想传统之际,也让热衷于高谈阔论的现代本体论文论走到了尽头。这种状况既让关于艺术实践的话语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也让当代诗学陷入了一种无根的困境。只有走出这种困境才能将重建文艺学新格局的话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方兴未艾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对解构主义批评逻辑的解构与后形而上诗学方案的建构,我们或许能为21世纪的中国文论提供一份具有建设性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批评 形而上学思想 诗学 中国文论 现代本体论 思想传统 艺术实践 议事日程
原文传递
永远的修辞性阅读——关于解构主义与文化研究的访谈——对话 被引量:27
15
作者 J.希利斯·米勒 金惠敏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6-142,共7页
解构主义堪称当今最具国际性的学术文化话题。但不可否认的另一方面是它也遭到了最坚决的抵制和最猛烈的抨击 ,例如对“新结构主义”深有研究的ManfredFrank教授曾颇有代表性地说 :“我对后现代主义岂止是怀疑 ,简直是不能忍受。”作为... 解构主义堪称当今最具国际性的学术文化话题。但不可否认的另一方面是它也遭到了最坚决的抵制和最猛烈的抨击 ,例如对“新结构主义”深有研究的ManfredFrank教授曾颇有代表性地说 :“我对后现代主义岂止是怀疑 ,简直是不能忍受。”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批评三巨头之一的米勒在此对解构主义的辩解应当具有一定的经典性 ,或许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误解。他把解构论称之为“修辞性阅读” ,即一种探询文学语言的别异性或另类性的方法。如此而言 ,相对于任何一种取向的文学研究如当前正走红着的文化研究 ,解构主义就永远是不可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批评 文化研究 米勒 修辞性 文学语言 文学研究 经典性 阅读 解构论 误解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戏剧的解构主义解读
16
作者 倪萍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9-44,共6页
一莎学与解构主义自1967年德里达的主要理论著作问世以来,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反传统的思潮,它的影响几乎已经波及西方世界每一个重要的文化领域。尤其是在文学界。
关键词 解构主义批评 考德 伍德 勃洛克 波林 国王 莎士比亚戏剧 理查二世
原文传递
文本间性与西方文学
17
作者 王青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5-6,共2页
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是法国符号学家、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1969)中最早提出的一个术语,是西方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关键词,又译为互文性、间文本性等,是解... 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是法国符号学家、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1969)中最早提出的一个术语,是西方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关键词,又译为互文性、间文本性等,是解构主义批评的中心话语,通常用来指称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一词源自拉丁语“intertex—to”,本意为纺织中的“混纺、交织”。“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确切说来,它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间性 西方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克里斯蒂娃 文学批评 文艺理论 中心话语
下载PDF
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 被引量:9
18
作者 萧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5-147,共13页
解构主义作为引进已有 10余年之久的“舶来品” ,在国内批评界引发的概念混乱至今并未完全澄清。由于批评者对解构主义语言论、解构主义批评与以解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未能详加考察 ,因此他们或者从“批评的危机”入... 解构主义作为引进已有 10余年之久的“舶来品” ,在国内批评界引发的概念混乱至今并未完全澄清。由于批评者对解构主义语言论、解构主义批评与以解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未能详加考察 ,因此他们或者从“批评的危机”入手谴责解构主义的哲学立场 ,或试图恪守解构主义立场为中国的批评话语指路。对此 ,本文通过解析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批评实践 ,指出 :解构主义语言论与解构主义批评并不是连贯、一致的整体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反形而上学假说 ,注定要与实证性的批评实践脱节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批评实践正是因为与解构主义哲学保持着既连续又断裂的关系 ,才得以以解构的姿态屹立于批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批评 批评实践 耶鲁学派 文学 语言论 批评话语 恪守 连贯 批评 一致
原文传递
“语言学转向”给文学批评带来的革命 被引量:10
19
作者 冯寿农 《外国语言文学》 2003年第1期50-54,共5页
20世纪是语言学的时代 ,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使文学批评家认识到语言才是文学真正的本质。语言学给文学批评提供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 ,6 0年代掀起了结构主义批评思潮 ,在文本、功能、叙事的研究方面出现重大... 20世纪是语言学的时代 ,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使文学批评家认识到语言才是文学真正的本质。语言学给文学批评提供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 ,6 0年代掀起了结构主义批评思潮 ,在文本、功能、叙事的研究方面出现重大的突破。解构主义批评继续沿着语言学的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语言学 文本 功能 叙事 解构主义批评 文学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 文本理论 功能批评 功能分析方法 叙事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西方文学批评之“伦理转向”述评
20
作者 罗媛 《理论界》 2013年第12期147-149,共3页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进行述评,追溯该"转向"的背景并综述"伦理转向"后的主要伦理批评流派。文章指出,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ethical turn)后,无论是关...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进行述评,追溯该"转向"的背景并综述"伦理转向"后的主要伦理批评流派。文章指出,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ethical turn)后,无论是关注道德自我成长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还是以他者为尊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性解构热潮的反驳;探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道德生活、伦理关系成为伦理批评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伦理转向 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 解构主义伦理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