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6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溯源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1 位作者 李冬雪 张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ADGRF1在正常胰腺组织及PDAC组织中的mRNA水平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DGRF1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ERT-HPNE及多种PDAC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DGRF1的表达差异。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ADGRF1后,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DAC细胞AsPC-1、SW1990增殖能力的变化。构建稳定过表达ADGRF1的Patu8988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过表达ADGRF1引起的PDAC细胞增殖变化。利用RNA测序(RNA-sequence,RNA-seq)、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预测与ADGRF1促进PDAC癌症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ADGRF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均P=0.000)。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多种PDAC细胞中ADGR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所上调(均P<0.05)。IHC结果显示ADGRF1在PDA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高于癌旁组织。此外,下调ADGRF1能够抑制PDAC细胞AsPC-1、SW1990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ADGRF1则促进Patu8988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RNAseq、GSEA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的结果显示,ADGRF1的表达与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ADGRF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多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黏附性G蛋白受体F1 免疫 促癌作用
下载PDF
刺芒柄花素通过促进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刺激棕色脂肪细胞产热 被引量:5
2
作者 陶金 陶磊 黄文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探讨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通过解偶联蛋白1(UCP1)调控棕色脂肪细胞产热的机制。方法分离来源于C57BL/6J小鼠的脂肪组织的前体细胞,体外诱导为成熟的棕色脂肪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细胞标志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 目的探讨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通过解偶联蛋白1(UCP1)调控棕色脂肪细胞产热的机制。方法分离来源于C57BL/6J小鼠的脂肪组织的前体细胞,体外诱导为成熟的棕色脂肪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细胞标志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脂连蛋白(Adiponectin)的表达确定其脂肪细胞的特性;利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formononetin是否促进棕色脂肪细胞产热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刺激因子1α(PGC-1α)、碘甲腺原氨酸脱碘酶2(Dio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及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分离来自UCP1敲除小鼠的棕色脂肪前体细胞,并诱导分化至成熟的脂肪细胞并检测分化效率。上述细胞的对照为来自野生型C57BL/6J小鼠分化成熟脂肪细胞;利用XF24细胞能量代谢仪检测formononetin对野生型及UCP1敲除棕色脂肪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野生型和UCP1敲除的棕色脂肪前体细胞均能诱导分化至成熟脂肪细胞;Formononetin能促进野生型棕色脂肪细胞产热基因PGC-1α、Dio2、PPARγ及UCP1的表达,也能促进UCP1敲除棕色脂肪细胞中UCP1上游产热基因PGC-1α、Dio2的表达;UCP1的缺失抑制formononetin诱导棕色脂肪细胞呼吸的氧耗量。结论Formononetin通过促进UCP1的表达从而激活棕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及氧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 棕色脂肪细胞 解偶蛋白1(ucp1) 产热
下载PDF
广州市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解耦联蛋白1基因3826 A/G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新怀 陈澍 +1 位作者 苏丽芳 梁小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解耦联蛋白(UCP)1基因3 826 bp处(简称为UCP1-3 826)A/G多态性与广州市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新诊断的广州市汉族T2DM患者116例为T2DM组,同期健康体检的非糖尿病者78例为对照组。抽取两组空腹肘静脉血,... 目的探讨解耦联蛋白(UCP)1基因3 826 bp处(简称为UCP1-3 826)A/G多态性与广州市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新诊断的广州市汉族T2DM患者116例为T2DM组,同期健康体检的非糖尿病者78例为对照组。抽取两组空腹肘静脉血,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法分析UCP1-3 826 A/G基因多态性。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TG、TC、HDL-C及LDL-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量两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BMI及腰臀比(WHR)。结果两组的UCP1-3 826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T2DM组GG基因型、G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AA、AG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2DM患者中,UCP1-3 826基因型为GG基因型患者的TG、LDL-C、FBG、FINS、HOMA-IR均高于AA、AG基因型患者(P均<0.05),AG基因型患者的LDL-C、FBG、FINS、HOMA-IR均高于AA基因型患者(P均<0.05)。结论广州市汉族T2DM患者存在UCP1-3 826 A/G基因多态性变异,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比例均明显增高,可能与广州市汉族人群T2DM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耦蛋白1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2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广州市 汉族
下载PDF
解偶联蛋白-1(UCP1)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7
4
作者 高文荣 张麟 +2 位作者 余婷婷 朱万龙 王政昆 《生物过程》 2012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UCP1是唯一在褐色脂肪组织(BAT)中表达的解偶联蛋白质。有别于解偶联蛋白家族其他成员的功能,UCP1的主要功能是参与BAT的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来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陆续有研究阐明调控UCP1参与BAT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逐... UCP1是唯一在褐色脂肪组织(BAT)中表达的解偶联蛋白质。有别于解偶联蛋白家族其他成员的功能,UCP1的主要功能是参与BAT的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来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陆续有研究阐明调控UCP1参与BAT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逐渐揭示了UCP1在BAT能量代谢过程中涉及的信号通路与转录调控。这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UCP1在BAT能量代谢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基于褐色脂肪组织的肥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阐述了近年来研究发现的UCP1在BAT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号通路与转录调控,并讨论了多种基于针对褐色脂肪组织的肥胖治疗手段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偶蛋白-1(ucp1) 产热调节 信号通路 转录调控 肥胖治疗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5、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5
作者 冯克娜 张淼 陈雅静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5(CTRP5)、脂联素(AP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96例为观察组,选择体检健康者10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CTRP5、APN水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5(CTRP5)、脂联素(AP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96例为观察组,选择体检健康者10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CTRP5、APN水平。根据超声检查将T2DM患者分为CAS组和无CAS组,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生化指标。分析T2DM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CTRP5水平高于对照组,APN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T2DM患者中,40例出现CAS,56例无CAS。CAS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TRP5水平较无CAS组升高,APN水平较无CAS组下降(均P<0.05)。HbA1c、TG、LDL-C、CTRP5为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PN是CAS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血清CTRP5与HbA1c、TG、LDL-C水平呈正相关,血清APN与HbA1c、TG、LDL-C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T2DM患者发生CAS后CTRP5水平升高,APN水平下降,CTRP5为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PN为CAS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5 颈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关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胱抑素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花 李光来 罗蓉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脂联素(APN)、血清胱抑素C(Cys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ApoA1/ApoB)水平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城院区内分泌科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脂联素(APN)、血清胱抑素C(Cys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ApoA1/ApoB)水平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城院区内分泌科收治的60例T2DM发生LEAD的患者为病例组(LEAD组),同期选取未发生LEAD的T2DM患者60例为对照组(NLEAD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PN、CysC、ApoA1、ApoB水平,计算ApoA1/ApoB;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LEAD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LEAD组患者外周血APN、ApoA1/ApoB水平低于NLEAD组,CysC水平高于NLEAD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N、ApoA1/ApoB水平降低为LEA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外周血APN、ApoA1/ApoB预测LEA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91、0.740,灵敏度为86.67%和85.00%;两项指标并联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5,灵敏度为98.00%,漏诊率明显低于各指标单独使用,但误诊率相对较高,接近65%。结论 LEAD合并T2DM患者外周血APN、ApoA1/ApoB水平降低,为T2DM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因素;APN和ApoA1/ApoB并联试验对T2DM患者发生LEAD具有一定预测效能,但临床误诊率较高,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危险因素 血清脂 载脂蛋白A1 载脂蛋白B 胱抑素C 预测价值
下载PDF
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内皮素-1介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
7
作者 陈德秀 雷贤英 李家富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28-534,共7页
目的观察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 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 1,TGR5)被激活后对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首先分对照组和ET-1组,ET-1浓度分别为10-6、10-7、10-8 mmol/L,分别... 目的观察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 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 1,TGR5)被激活后对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首先分对照组和ET-1组,ET-1浓度分别为10-6、10-7、10-8 mmol/L,分别培养12、24、36、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各时段凋亡率。选择凋亡率较高的ET-1浓度及时间,进行后续实验。后续实验分为对照组、ET-1组、TGR5激动组、TGR5表达抑制组、TGR5空病毒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CCK-8测心肌细胞存活率,RT-PCR检测TGR5mRNA,Western blot检测TGR5、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N-terminal protein kinase,JNK)、磷酸化JNK(phosphorylated JNK,p-JNK)及门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epase-12)表达。结果ET-1在10^(-8)~10^(-6) mmol/L的浓度范围呈浓度依赖性,48 h内呈时间依赖性介导心肌细胞凋亡(P<0.05)。后续实验发现激活TGR5后,相较于ET-1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心肌细胞存活率提高,且CHOP、p-JNK、Caspase12蛋白表达受到抑制(P<0.05)。而抑制TGR5表达后可阻断TGR5对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降低心肌细胞存活率,CHOP、p-JNK、Caspase12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ET-1可介导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过度激活有关,而TGR5可能通过抑制ERS,拮抗ET-1对心肌细胞介导的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胆汁酸受体1 心肌细胞凋亡 内皮素-1 内质网应激
下载PDF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β-联蛋白、性激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
8
作者 丁娟 吴丹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5期156-159,共4页
目的:观察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β-联蛋白、性激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8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设为骨质疏松组;选取同... 目的:观察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β-联蛋白、性激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8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设为骨质疏松组;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60例绝经后未发生骨质疏松症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骨质疏松组内骨折与非骨折患者性激素[雌二醇、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孕酮]水平、骨密度水平、IGF-1水平、β-联蛋白水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骨钙素N端中分子(N-BG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IGF-1、β-联蛋白、性激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雌二醇、孕酮、骨密度、IGF-1、β-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H、FSH、PINP、β-CTX和N-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折发生率为36.59%(30/82);骨质疏松组骨折患者雌二醇、孕酮、骨密度、IGF-1、β-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骨折患者,LH、FSH、PINP、β-CTX和N-BGP水平明显高于非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雌二醇、孕酮、IGF-1、β-联蛋白水平均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r>0,P<0.05),LH、FSH、PINP、β-CTX、N-BGP水平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血清雌二醇、孕酮、IGF-1、β-联蛋白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均呈正相关,LH、FSH、PINP、β-CTX、N-BGP水平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β-蛋白 性激素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相关性
下载PDF
ADGRV1多态性与子宫颈癌关联性研究
9
作者 敖梅红 郑涵 +4 位作者 王艳 胡双 邓旭情 孙仙娥 李隆玉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目的探讨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V1(ADGRV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1∶1)匹配研究法,分析ADGRV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易感性是否有关,同时对子宫颈癌患者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基因分布在不... 目的探讨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V1(ADGRV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1∶1)匹配研究法,分析ADGRV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易感性是否有关,同时对子宫颈癌患者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基因分布在不同病理特征间作对比。结果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携带GA及GG基因型的个体比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患子宫颈癌的风险显著增大,相应的OR(95%CI)为4.20(1.64~10.72)和3.22(1.23~8.38)。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基因分布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肿瘤家族史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不同值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携带GA及GG基因型比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更易伴高危HPV感染,相应的OR(95%CI)为13.70(2.32~80.80)和17.53(2.76~111.30)。携带AA基因型的子宫颈癌个体不易伴有家族性肿瘤史。结论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发病风险有一定相关性,在部分高危环境因素中促使子宫颈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粘附G蛋白受体V1 多态性
下载PDF
内消软脉汤对ApoE^-/-小鼠解耦联蛋白1依赖性脂解通路、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可彬 李贺 吴圣贤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2-7,共6页
目的研究“内消软脉汤”对ApoE^-/-小鼠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并探究其是否与解耦联蛋白1依赖性脂解有关。方法将48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消软脉汤”低剂量组、“内消软脉汤”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 目的研究“内消软脉汤”对ApoE^-/-小鼠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并探究其是否与解耦联蛋白1依赖性脂解有关。方法将48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消软脉汤”低剂量组、“内消软脉汤”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养的方法复制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后各组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60天后处死小鼠,并取血清用于生化法检测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用HE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肩胛区棕色脂肪组织、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附睾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等脂肪组织中解耦联蛋白1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内消软脉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均下降(P<0.05),解耦联蛋白1的表达随药物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结论“内消软脉汤”可降低ApoE^-/-小鼠的炎症及血脂水平,此作用的实现可能与激活解耦联蛋白1依赖性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甘油三酯 化痰散结法 内消软脉汤 解耦蛋白1 脂肪组织活化
下载PDF
绵羊UCP1基因碱基突变与其蛋白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袁亚男 刘文忠 +2 位作者 刘建华 乔利英 武建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973-2980,共8页
【目的】检测两个绵羊群体中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预测和分析碱基改变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的方法检测UCP1基因编码区的... 【目的】检测两个绵羊群体中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预测和分析碱基改变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的方法检测UCP1基因编码区的SNPs,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UCP1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结果】UCP1基因编码区存在4个SNPs,其中c.214G>A(Val72Met)和c.273C>T位于外显子2,c.624C>T和c.757G>A(Ala253Thr)位于外显子5。进一步分析导致氨基酸改变的c.214G>A和c.757 G>A突变发现,此两个突变只对UCP1蛋白的理化性质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有细微改变,未引起UCP1蛋白空间构象的变化,对蛋白表达的影响不大。【结论】基于对人类中两个与肥胖相关的外显子突变型蛋白结构的比较说明,UCP1蛋白结构的改变可能影响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解偶蛋白1(ucp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生物信息学 蛋白结构
下载PDF
冷暴露对中缅树鼩褐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谢静 王政昆 +1 位作者 张武先 朱莉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40,共7页
自备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在(5±1)℃冷暴露0 d、7 d、14 d、21d、28 d时,褐色脂肪组织(BAT)中解偶联蛋白1(UCP1)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冷暴露时间的延长,中缅树鼩的体重、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均表现... 自备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在(5±1)℃冷暴露0 d、7 d、14 d、21d、28 d时,褐色脂肪组织(BAT)中解偶联蛋白1(UCP1)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冷暴露时间的延长,中缅树鼩的体重、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均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BAT线粒体总蛋白和UCP1的含量也呈增加的趋势,其中UCP1的含量在28 d时达到极显著水平,比对照组增加了55.9%。说明冷暴露能够诱导中缅树鼩UCP1表达增加,从而使其适应性产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树鼩 冷暴露 解偶蛋白-1 免疫
下载PDF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萃 杨磊 +2 位作者 王旎 杨俊艳 刘智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7-1321,共5页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1,GPER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趋化因子受体1(chemokine receptor1,CXCR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1,GPER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趋化因子受体1(chemokine receptor1,CXCR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6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PER1、EGFR和CXCR1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PTC组织中,GPER1、EGFR和CXCR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5%、66.2%、64.7%,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的21.4%、16.7%和11.9%(P<0.01);GPER1、EGFR和CXCR1在PTC中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无相关性(P>0.05);在PTC及PTC淋巴转移癌组织中,GPER1与EGF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62,P=0.031;r=0.542,P=0.002)、GPER1与CXCR1的表达也呈显著正相关(r=0.276,P=0.025;r=0.483,P=0.006)。结论 GPER1、EGFR和CXCR1的两两共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间可能存在一种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G蛋白雌激素受体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趋化因子受体1
下载PDF
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肾组织脂联素及MC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金祥 赵丽艳 +2 位作者 王秀阁 高林花 南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69,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解毒通络保肾胶囊(保肾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脂联素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阐明其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0只,喂饲常规大鼠饲料)、高脂膳食... 目的:探讨解毒通络保肾胶囊(保肾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脂联素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阐明其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0只,喂饲常规大鼠饲料)、高脂膳食组(高脂组,10只)和糖尿病组(45只),后2组大鼠实验期间喂饲高脂饲料。4周后糖尿病组大鼠腹腔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后再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保肾胶囊组(1.4g·kg-1)和罗格列酮联合贝那普利组(阳性对照组)。连续进行相应处理12周后,测定大鼠血糖(BG)、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UAE)及血清脂联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脂联素和MC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保肾胶囊组糖尿病大鼠BG、Scr、BUN水平及UAE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肾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MC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保肾胶囊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和肾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分别升高1.5和3.0倍(P<0.01),而肾组织MC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55%(P<0.01)。相关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与UAE(r=-0.466,P<0.01)、Scr水平(r=-0.563,P<0.01)、BUN水平(r=-0.512,P<0.01)及肾组织MCP-1蛋白表达水平(r=-0.526,P<0.01)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保肾胶囊处理可升高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上调肾组织脂联素水平和下调肾组织MCP-1蛋白表达水平,这可能与保肾胶囊的肾脏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通络保肾胶囊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中内皮素-1、脂联素、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相关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莹 王爱华 田甜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脂联素(ADP)、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及其他相关代谢指标与2型糖尿病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n=30)和伴动脉粥样硬化组(n=50),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脂联素(ADP)、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及其他相关代谢指标与2型糖尿病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n=30)和伴动脉粥样硬化组(n=50),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RP等生化指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ET-1及ADP的浓度,放射免疫法(RIA)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的浓度。计算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2型糖尿病组AD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CR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1);2型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组ADP水平较单纯2型糖尿病组降低(P<0.01),CRP水平升高(P<0.01)。3组间ET-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ET-1与FPG、HbA_(1C)、HOMA-IR、CRP及收缩压(SBP)呈正相关,与ADP、HDL-C呈负相关;ADP与FPG、FINS、HOMA-IR、ET-1、CRP及SBP呈负相关;CRP与FPG、TG、HbA_(1C)、SBP及ET-1呈正相关,与ADP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SBP、DBP、LDL-C、TC、TG、FPG、FINS、HOMA-IR、HbA_(1C)及CRP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HDL-C及ADP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ADP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2型糖尿病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ADP水平更低,CRP水平更高。ADP可能延缓糖尿病及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CRP的作用则与之相反。动态检测ADP及CRP的水平对及早发现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尚未发现ET-1与2型糖尿病及其伴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素-1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发夹结构通过影响Paxillin的功能抑制成骨细胞迁移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宁 胡志毅 +4 位作者 殷国勇 范卫民 陶松年 王道新 董天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索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proteincoupledreceptorkinaseinteractingprotein1,GIT1)的RNA发夹结构(hairpin)(GIT1-RNAh)对成骨细胞迁移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取培养至第6代的鼠成骨细胞,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包含GIT1-RN... 目的探索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proteincoupledreceptorkinaseinteractingprotein1,GIT1)的RNA发夹结构(hairpin)(GIT1-RNAh)对成骨细胞迁移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取培养至第6代的鼠成骨细胞,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包含GIT1-RNAh(实验组)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enceprotein,GFP)的RNA发夹结构(GFP-RNAh)的腺病毒(对照组)感染12h后,再将每组分成有、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rivedgrowthfactor,PDGF)刺激的两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成骨细胞内源性GIT1蛋白表达和Paxillin的位置。WesternBlot检测Paxillin的磷酸化。构建包含蓝色荧光蛋白的GIT1-RNAh(CFP-GIT1-RNAh)实验组和GFP-RNAh(CFP-GFP-RNAh)(对照组),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检测CFP-GIT1-RNAh和CFP-GFP-RNAh对Paxillin位置的特异性作用。用划痕愈合法检测GIT1-RNAh(实验组)和GFP-RNAh(对照组)腺病毒对成骨细胞在PDGF刺激下的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明显抑制成骨细胞内源性的GIT1蛋白表达和扰乱Paxillin的分布。WesternBlot观察,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明显抑制了Paxiliin的磷酸化(P<0.05)。划痕愈合法检测观察,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明显抑制成骨细胞的迁移。结论GIT1-RNAh通过扰乱Paxillin的分布和其磷酸化从而抑制成骨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 PAXILLIN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成骨细胞迁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沉默调节蛋白1-解偶联蛋白2信号通路降低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的氧化损伤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晓春 陈指龙 +3 位作者 方娟 黎陈 伍小松 杨青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32-2640,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氧化损伤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0、150、200、250、300μmol/L)的过氧化氢(H2O2)处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 8 h,确定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的适宜H2O2浓...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氧化损伤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0、150、200、250、300μmol/L)的过氧化氢(H2O2)处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 8 h,确定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的适宜H2O2浓度;然后,用不同浓度(0、2.5、5.0和10.0μmol/L)的RES分别处理正常细胞24 h,确定RES安全浓度;最后,用安全浓度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采用i CELLigence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监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待安全浓度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结束后采用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解偶联蛋白2(UCP2)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SIRT1和UCP2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用浓度为150μmol/L及以上的H2O2处理细胞8 h后,极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因此确定150μmol/L为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的适宜H2O2浓度。2)用10.0μmol/L及以下浓度的RES处理正常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用2.5、5.0和10.0μmol/L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各浓度RES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选用5.0μmol/L为RES的安全浓度。3)用5.0μmol/L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后,细胞中ROS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中SIRT1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而UCP2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则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1或P<0.05)。由此可见,适宜浓度的RES可激活SIRT1同时抑制UCP2的表达,UCP2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减少细胞内ROS的生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M 3细胞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氧化损伤 沉默调节蛋白1 解偶蛋白2 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宇婷 孙维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高尿酸血症组),随机均分为两个亚组(高尿酸血症1组、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高尿酸血症1组加服复方土茯苓颗粒...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高尿酸血症组),随机均分为两个亚组(高尿酸血症1组、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高尿酸血症1组加服复方土茯苓颗粒,两组均治疗3个月;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36例作为健康组。收集各组临床资料,比较高尿酸血症组与健康组血清APN、MCP-1水平,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APN、MCP-1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比较高尿酸血症1、2组治疗前后血清APN、MCP-1及代谢指标变化。结果高尿酸血症组与健康组血清APN、MCP-1比较,P均<0.05。年龄、腰高比(WHtR)、TG、APN、MCP-1是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影响因素(β分别为0.608、0.203、0.269、-0.478、0.594,P均<0.05)。血清APN与血尿酸(SUA)、BMI、WHtR、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7、-0.271、-0.197、-0.252、-0.345,P均<0.05),与HDL-C呈正相关(r=0.238,P<0.05);血清MCP-1与SUA、WHtR、TG、IL-6、TNF-α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8、0.421、0.371、0.329、0.433,P均<0.05)。治疗后,高尿酸血症1组、2组SUA、MCP-1、AP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1组与2组比较,P均<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MCP-1水平升高;二者可能参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可根据二者水平变化评价复方土茯苓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复方土茯苓颗粒 中药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低氧复合运动通过NO-ATF1通路上调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解偶联蛋白3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薄海 张红英 +1 位作者 李海英 张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1期7643-7648,共6页
背景:低氧复合运动可上调解偶联蛋白3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对低氧的抵抗力,但其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单纯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力能学及解偶联蛋白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NO-ATF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生物学... 背景:低氧复合运动可上调解偶联蛋白3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对低氧的抵抗力,但其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单纯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力能学及解偶联蛋白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NO-ATF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常氧对照组、单纯低氧组、低氧复合运动训练组、低氧+L-NAME组和低氧复合运动训练+L-NAME组。低氧干预为常压低氧帐篷,模拟11.3%的氧体积分数;运动干预为低氧帐篷内跑台训练;L-NAME干预为饮用水中添加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各种干预持续4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骨骼肌一氧化氮含量,荧光素酶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合成活力,二氯荧光素法检测线粒体过氧化氢生成速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骼肌激活转录因子1和解偶联蛋白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磷酸化激活转录因子1和线粒体解偶联蛋白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低氧复合运动显著上调骨骼肌解偶联蛋白3的表达及线粒体ATP的合成活力,抑制线粒体过氧化氢的产生,同时增加骨骼肌一氧化氮含量及激活转录因子1磷酸化水平,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抑制了低氧复合运动对线粒体的保护效应。说明低氧复合运动可通过NO-ATF1途径上调解偶联蛋白3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对低氧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复合运动 线粒体 一氧化氮 激活转录因子1 解偶蛋白3 骨骼肌
下载PDF
酶联免疫分析法探测Cry1Ab蛋白在不同介质中的构象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邬建敏 奚凤娜 +1 位作者 叶庆富 刘维屏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05-1108,共4页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根据构象变化后的蛋白与抗体结合能力下降从而导致ELISA测定值降低的原理,探测了转cry1Ab基因水稻表达的Cry1Ab蛋白在不同溶液介质中的热致构象变化行为,以及不同有机溶剂及溶液pH值对该蛋白构象变化的影...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根据构象变化后的蛋白与抗体结合能力下降从而导致ELISA测定值降低的原理,探测了转cry1Ab基因水稻表达的Cry1Ab蛋白在不同溶液介质中的热致构象变化行为,以及不同有机溶剂及溶液pH值对该蛋白构象变化的影响程度.实验表明,CrylAb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构象变化程度可以灵敏地通过ELISA方法检测.在不同的介质中,Cry1Ab蛋白的热致构象变化程度不同.在Na2SO4介质中,该蛋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SDS的存在,可以促进该蛋白的构象变化.常温下,25%(V/V)的有机溶剂乙腈、异丙醇、甲醇、乙醇均能使该蛋白的构象发生转变,其中以乙腈最为显著.醇类溶剂对Cry1Ab蛋白的构象影响程度随疏水性增大而增大;溶液pH值也对该蛋白的构象变化产生影响.pH在 8~10之间,该蛋白构象能保持稳定;酸或过碱性的溶液均能使蛋白构象偏离原始状态,从而引起ELISA测定值的降低.另外,腐殖酸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Cry1Ab蛋白构象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分析法 Cry1Ab蛋白 介质 温度 构象变化 苏云金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