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舍”(upekkhā)之概念辨析——以汉译《清净道论》和《解脱道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闫孟珠 《中国佛学》 2022年第1期329-342,共14页
南传上座部佛教觉音论师于5世纪左右所作《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明确提出过十种舍的概念。笔者以此为中心,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六支舍、梵住舍、觉支舍、中舍、禅舍、遍净舍,六者语义相同但于所用之处不同而采取不同... 南传上座部佛教觉音论师于5世纪左右所作《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明确提出过十种舍的概念。笔者以此为中心,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六支舍、梵住舍、觉支舍、中舍、禅舍、遍净舍,六者语义相同但于所用之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名称,此是中舍[亦即中舍性心所(tatramajjhamattatā-cetasika)]之义;(2)行舍与观舍(无常、苦、无我)因“慧”而性质相同,又由于“慧”之功用不同而异名,实则与慧心所(paññacetasika)相应;(3)精进舍与受舍,则是不同的:前者与通一切心心所之精进心所(vīriya-cetasika)相应,后者则与受蕴或受心所(vedanā-cetasika)相应。这十种舍实际上指向的是中舍。《解脱道论》(Vimuttimagga)成书年代早于《清净道论》,其中亦提到“八种舍”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音 《清净道论 解脱道论 中舍
下载PDF
走进《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2
《广东佛教》 2004年第2期26-31,共6页
这组文章,是几位初机自学《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的体会、愿与诸初学者共勉.
关键词 《掌中解脱——菩提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佛教文化 教义思想 修炼方法
下载PDF
《野草》与佛教 被引量:16
3
作者 汪卫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5,共11页
鲁迅对佛经的一度孤诣,影响了十年后《野草》的写作,《野草》的深度精神信息,潜藏在佛教中,然若仅限于事实性层面和表面的对照式阐释,诚难深入其中。本文从鲁迅与佛教的因缘、《野草》文本表面语词和语式与佛经的相似、鲁迅走进《野草... 鲁迅对佛经的一度孤诣,影响了十年后《野草》的写作,《野草》的深度精神信息,潜藏在佛教中,然若仅限于事实性层面和表面的对照式阐释,诚难深入其中。本文从鲁迅与佛教的因缘、《野草》文本表面语词和语式与佛经的相似、鲁迅走进《野草》前的生命状态与佛教基本教义的契合、尤其是《野草》写作作为鲁迅穿越其"第二次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其解脱和超越方式与佛法解脱智慧的不谋而合等方面,全面考察了《野草》与佛教的内在精神联系,并试图借此揭示《野草》的精神奥秘与艺术魅力所在及其渊源所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佛教 解脱 “第二次绝望”
下载PDF
论老子的人生哲学与解脱之道 被引量:3
4
作者 杜道明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8,共12页
老子人生哲学的超世情绪和顺世精神各有妙用。他的超世情绪,有一种把人引向未来、引向高远的精神力量;他的顺世精神,则可以使人知足常乐,从而起到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老子所主张的"重身轻物""少私寡欲""守柔处弱""为而不争"等... 老子人生哲学的超世情绪和顺世精神各有妙用。他的超世情绪,有一种把人引向未来、引向高远的精神力量;他的顺世精神,则可以使人知足常乐,从而起到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老子所主张的"重身轻物""少私寡欲""守柔处弱""为而不争"等处世哲学,提出了一种与儒家完全不同的理想境界和人生态度,而这种超越的、解脱的理想境界和人生态度,正是儒家鞭长莫及的。这本身就说明老子的人生哲学不仅是一种解脱之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救治儒家思想弊端的一剂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人生哲学 解脱
原文传递
《文殊般若经》译者小考
5
作者 可潜 《佛学研究》 2016年第1期-,共16页
一、引言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二上说:“一、常坐者,《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①据此可知,智者大师所总结的天台宗四种三昧之“常坐三昧”,即所谓的“一行三昧”,其所依据的经典便是《文殊说》和《文殊问》两... 一、引言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二上说:“一、常坐者,《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①据此可知,智者大师所总结的天台宗四种三昧之“常坐三昧”,即所谓的“一行三昧”,其所依据的经典便是《文殊说》和《文殊问》两部般若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伽婆罗 扶南国 文殊师利问经 文殊般若波罗蜜经 历代三宝纪 《开元释教录》 续高僧传 《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 译经时间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大唐内典录》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解脱道论 曼陀罗
下载PDF
伟大的佛教学者觉音评传
6
作者 马拉拉色克拉 黄夏年 《佛教文化》 1990年第2期77-84,共8页
在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中,应该承认觉音(Buddhaghosa,也译佛音)的地位最高。他的非凡注疏使他成为最伟大的注疏家,所翻译的多种佛教著作是最有用的,也是永存的。但是有关他本人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我们除了对他的著作、注疏、译作和传说... 在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中,应该承认觉音(Buddhaghosa,也译佛音)的地位最高。他的非凡注疏使他成为最伟大的注疏家,所翻译的多种佛教著作是最有用的,也是永存的。但是有关他本人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我们除了对他的著作、注疏、译作和传说有所了解之外,对其本人的历史知之甚少。而且这些传说大多数是后人杜撰想象的产物,其多数解释也不能使我们折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音 佛教学者 巴利语系佛教 清净道论 僧伽 解脱道论 上座部 印度哲学史 僧团 佛音
下载PDF
因三相之逻辑与哲学分析
7
作者 姜铁稳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6期37-41,共5页
因明俗称佛家逻辑,其代表着古印度逻辑的最高成就。因三相理论在整个量论因明学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位置。指出因三相每一相之应有的逻辑含义,并指出对因三相之符号化是一种有益的解读方式,但这种解读因三相之方式似离佛教逻辑之本旨... 因明俗称佛家逻辑,其代表着古印度逻辑的最高成就。因三相理论在整个量论因明学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位置。指出因三相每一相之应有的逻辑含义,并指出对因三相之符号化是一种有益的解读方式,但这种解读因三相之方式似离佛教逻辑之本旨依然有些距离。通过从逻辑和哲学的角度对因三相理论进行分析,以期对因三相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 量论因明 因三相 喻依 解脱
下载PDF
王国维与红楼梦评论之悲剧
8
作者 安之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4期111-114,共4页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阐述了独特的美学精神、哲学思想、伦理价值、人生体悟,理性的分析了人类悲剧的因由,并且提出了解脱悲剧之道。然而,在其完备的哲学阐释下自己却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一生,终究难以达到自己所构设的哲学境界,...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阐述了独特的美学精神、哲学思想、伦理价值、人生体悟,理性的分析了人类悲剧的因由,并且提出了解脱悲剧之道。然而,在其完备的哲学阐释下自己却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一生,终究难以达到自己所构设的哲学境界,这种自身思想与现实相悖的解脱方式,说明王国维始终处于既可理性分析人生却无法超越人生的现实与理想之矛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评论》 悲剧 解脱 美学 王国维
下载PDF
佛教道德观 被引量:1
9
作者 释隆莲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7,47,共6页
道德,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并对个人和群体起约束作用和团结作用,从善心出发而表现为合理的、有益于自他的行为。佛教的道德观,不但是以促进人生的和乐,确定行为的价值,内净自心,外净世间为标准,而且还从无常苦迫的世间观勤修戒定慧... 道德,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并对个人和群体起约束作用和团结作用,从善心出发而表现为合理的、有益于自他的行为。佛教的道德观,不但是以促进人生的和乐,确定行为的价值,内净自心,外净世间为标准,而且还从无常苦迫的世间观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达致人生的解脱道,从无生出世的立场,而广行自他两利的大行。隆莲法师《佛教道德观》从佛教的世出世间到出世复入世的道德责任,深入浅出地予以阐述。对于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公德,在离恶向善的抉择中,戒除贪嗔痴的自我固蔽,强调在戒定慧的修习中,臻于自我解脱、世间净化的圆满实现,真乃命家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定慧 隆莲法师 出世间 解脱 菩萨戒 我执 一切众生 大乘佛教 成佛 僧团
原文传递
在家学佛之道
10
作者 佛日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3-10,47,共9页
综观佛教发展史,在出家、在家佛弟子中,在家学佛者总是占绝大多数,所以在家学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实际上,佛教史上,在家学佛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人们的观念中,学佛似乎就是出家修行。佛教发展到现代,在家学佛者所起... 综观佛教发展史,在出家、在家佛弟子中,在家学佛者总是占绝大多数,所以在家学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实际上,佛教史上,在家学佛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人们的观念中,学佛似乎就是出家修行。佛教发展到现代,在家学佛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因此,居家学佛的问题今天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佛日居士的《在家学佛之道》一文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独到见解。文中既谈了在家学佛的障难,也谈到了在家学佛的殊胜功德,同时也涉及到居士林的建设等问题。相信会对在家学佛者有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佛 佛教史 出世间 解脱 善生经 优婆塞戒经 大宝积经 佛日 持戒 四摄法
原文传递
“无间道”和“无间地狱”
11
作者 刘凡 《中国工会财会》 2010年第2期56-56,共1页
多年来,影视界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反映警匪卧底的黑帮题材的影视作品。如香港电影《无间道》;香港电视连续剧《水浒无间道》;获得了奥斯卡四项大奖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无间行者》(又名《无间道风云》、《神鬼之间》)。随后"无间道&qu... 多年来,影视界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反映警匪卧底的黑帮题材的影视作品。如香港电影《无间道》;香港电视连续剧《水浒无间道》;获得了奥斯卡四项大奖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无间行者》(又名《无间道风云》、《神鬼之间》)。随后"无间道"这一冷僻词语,便成了"热词",什么留学无间道、买车无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间 香港电影 好莱坞电影 胜进 八大地狱 解脱 侵犯商业秘密 九卷 三国故事 貂蝉
原文传递
王恩洋先生在佛学儒学上的卓越贡献
12
作者 唐仲容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33-35,共3页
现代对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学术,能继承发扬的,固不乏人;可是对此能抓住其主流,掌握其精华,整理弘扬,以兴邦利群,有卓越贡献的,绝不能舍蜀中王恩洋先生而不谈.在祖国的文化中,长属主流,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蕴蓄着无限活力的,应是佛学与儒学... 现代对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学术,能继承发扬的,固不乏人;可是对此能抓住其主流,掌握其精华,整理弘扬,以兴邦利群,有卓越贡献的,绝不能舍蜀中王恩洋先生而不谈.在祖国的文化中,长属主流,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蕴蓄着无限活力的,应是佛学与儒学.佛学与儒学均向内看,探索人类主观世界,通称"内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世间 蜀中 窥基 心所有法 摄大乘论 八识规矩颂 欧阳竟无 无著 实相 解脱道论
原文传递
《长恨歌》的“悲与喜”
13
作者 田宏宇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第6期197-198,共2页
本文主要着眼于《长恨歌》中悲与喜的语言对照,从喜不自抑,乐极生悲,悲从中来,悲喜交融四个方面,运用黑格尔的悲剧美学进行阐释,呈现这首浪漫的爱情悲歌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长恨歌 悲与喜 解脱 爱情悲歌
原文传递
佛教的本质与责任感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僧一 《法音》 1987年第4期22-24,共3页
佛教的本质是什么呢?恩格斯在1859年《新美国百科全书》中发表的《缅甸》一文,称佛教为泛神论,熟悉地提到缅甸的僧人“比较遵守‘清贫’(无私产)和‘独身’的戒行”(见1975年国际出版社《马、恩全集》第18册,页285)。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 佛教的本质是什么呢?恩格斯在1859年《新美国百科全书》中发表的《缅甸》一文,称佛教为泛神论,熟悉地提到缅甸的僧人“比较遵守‘清贫’(无私产)和‘独身’的戒行”(见1975年国际出版社《马、恩全集》第18册,页285)。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佛教同基督教、回教一样,都是一神论(《哲学杂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行 哲学杂志 中国佛教史 美国百科全书 一神论 大宝积经 信仰佛教 持戒 四十二章经 解脱
原文传递
说一切有部的六行观断惑论
15
作者 张敬川 《宗教研究》 2013年第1期76-91,共16页
在说一切有部的修证体系中,其断惑之途径有圣道与世俗道两种。在方法上,前者以观四谛十六行相为主。而后者则主要是观苦、粗、障、静、妙、离六种行相。以往对有部断惑论的研究,多是依四谛十六行相之圣道,讨论烦恼性质、种类、断惑的含... 在说一切有部的修证体系中,其断惑之途径有圣道与世俗道两种。在方法上,前者以观四谛十六行相为主。而后者则主要是观苦、粗、障、静、妙、离六种行相。以往对有部断惑论的研究,多是依四谛十六行相之圣道,讨论烦恼性质、种类、断惑的含义等,~②很少单独就世俗道断惑问题进行研究。周柔含《说一切有部的世俗道断惑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脱 无间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修行者
原文传递
论《离骚》和《九章》中屈原的“重华情结”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汶津 《才智》 2017年第2期238-239,共2页
舜在屈原辞作中的地位非常特别,屈原对舜帝的屡次叙述而所产生的敬仰的冲动就是屈原的"重华情结"。"重华情结"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根据,对《离骚》和《九章》中屈原的"重华情结"内涵的解读,实际上... 舜在屈原辞作中的地位非常特别,屈原对舜帝的屡次叙述而所产生的敬仰的冲动就是屈原的"重华情结"。"重华情结"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根据,对《离骚》和《九章》中屈原的"重华情结"内涵的解读,实际上就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光辉写照,同时也是屈原在精神寻求的一条解脱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舜帝 历史渊源 政治理想 解脱
原文传递
巴利三藏中的《长老尼伽陀》
17
作者 维摩拉拉特纳 邓殿臣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37,47,共10页
富于原始佛教色彩的南传上座部经典,为近代学者研究原始佛教的重要典籍。其内容包括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佛法的方法,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维摩拉拉特纳著,邓殿臣先生译的《巴利三藏中的《长老尼伽陀〉》,是《南传大藏经》中“修... 富于原始佛教色彩的南传上座部经典,为近代学者研究原始佛教的重要典籍。其内容包括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佛法的方法,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维摩拉拉特纳著,邓殿臣先生译的《巴利三藏中的《长老尼伽陀〉》,是《南传大藏经》中“修多罗”(即经藏,计15部)的第9部。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时代尼众出家的因缘以及修行证果的过程。在佛法中,男与女,约信仰、德行、智慧是毫无区别的,男众与女众同样可以修成解脱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陀 原始佛教 南传大藏经 解脱 上座部 修多罗 经藏 所行藏 证果 重要典籍
原文传递
学佛的好处
18
作者 吕守信 《法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学佛 三恶 业力 阿修罗 饿鬼 解脱 恶业 轮回 诸恶莫作 巴利语
原文传递
佛言祖语
19
《法音》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3,共2页
欲学此道,须是具决定信。逢逆顺境,心不动摇,方有趋向分。佛言:“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又云:“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如上所说教有明文,佛岂欺人耶?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则... 欲学此道,须是具决定信。逢逆顺境,心不动摇,方有趋向分。佛言:“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又云:“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如上所说教有明文,佛岂欺人耶?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则触境遇缘,心生疑惑,乃是于境界心有所著,不能于此道决定无疑,灭烦恼本,远离诸难。诸难者为无决定信,被自己阴魔所扰。若能一念缘起无生,则不越此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脱 普觉禅师 正知见 逆顺 大慧 成佛 句义 悟入 不如意
原文传递
论佛教的财富观(中)
20
作者 净因 《法音》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1-15,47,共6页
佛法是解脱道,但仍以人天善果为基础,以此逐步上达,以臻于究竟圆成。既生人间,就免不了要做种种资生事业。佛教不主张贫穷,佛教徒应是华严富贵的象征。但获取财富有种种手段,佛教徒应当如何求财?对此,佛陀提出了“正命生活”的原则,即... 佛法是解脱道,但仍以人天善果为基础,以此逐步上达,以臻于究竟圆成。既生人间,就免不了要做种种资生事业。佛教不主张贫穷,佛教徒应是华严富贵的象征。但获取财富有种种手段,佛教徒应当如何求财?对此,佛陀提出了“正命生活”的原则,即正当无害的职业,合法、非暴力的手段,在财富的分配、使用上,佛陀提出应避免挥霍和吝啬两种极端,应合理分配财富,为自他和社会谋福利,还应回馈自然,造福后代。本期接续今年第一期,刊出净因法师《论佛教的财富观》的第二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因法师 财富观 解脱 华严 善生经 人天 修行者 善果 杂阿含经 大梵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