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触物圆览”:《文心雕龙》比兴思想的一个符号学分析
1
作者 于化龙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触物圆览”是“诗人比兴”的关键谓项。然而,对于怎样理解“触物圆览”,学界意见并不统一。两种观点呈现出认知(尤其是伦理性认知)与审美的差异与对立。因此,本文试图以“触物圆览”为研究焦点,参考符号修辞学、艺术符号学、伦理符号... “触物圆览”是“诗人比兴”的关键谓项。然而,对于怎样理解“触物圆览”,学界意见并不统一。两种观点呈现出认知(尤其是伦理性认知)与审美的差异与对立。因此,本文试图以“触物圆览”为研究焦点,参考符号修辞学、艺术符号学、伦理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针对“触物圆览”所蕴含的修辞机制与符号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为比兴中修辞、艺术、伦理等内涵的交互关联提供一种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比兴》 触物圆览 符号学
下载PDF
“偶然”:审美感兴作为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有属性
2
作者 张晶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31,共12页
在中国美学的诸多范畴中,“感兴”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包含着从艺术创作的发生到表现的基本过程。在“感兴”的诗学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偶然”是其基本属性与契机。感兴诗论中最基本的界定应为“触物而起情,谓之兴”,最多的词... 在中国美学的诸多范畴中,“感兴”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包含着从艺术创作的发生到表现的基本过程。在“感兴”的诗学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偶然”是其基本属性与契机。感兴诗论中最基本的界定应为“触物而起情,谓之兴”,最多的词语则是触、遇、适会等。这些词语都有鲜明的偶然性特征。从诗学的意义上看,“感兴”可被视为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有形态,也表征了中国诗学关于艺术发生的基本理念。以现象学的眼光来看“触物”,触发性是引发意向活动的前提条件。中国诗学的“感兴”,是在偶然契机中唤起主体的情感。“偶然”也成为诗人与宇宙造化相通的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然 审美感兴 艺术掌握世界方式 触物圆览
下载PDF
《文心雕龙·比兴》赞语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5-121,共7页
刘勰《文心雕龙》每篇结尾都有赞语,赞语是《文心雕龙》各篇不可分割的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比兴》篇的赞语内涵尤为深刻且丰富。《比兴》篇赞语是正文内容的凝练与升华,其中所提出的命题,可以作为理解《比兴》篇正文的钥匙... 刘勰《文心雕龙》每篇结尾都有赞语,赞语是《文心雕龙》各篇不可分割的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比兴》篇的赞语内涵尤为深刻且丰富。《比兴》篇赞语是正文内容的凝练与升华,其中所提出的命题,可以作为理解《比兴》篇正文的钥匙。《比兴》篇内容颇为复杂,尚有若干难解之义。从赞语中或许可以得到对于正文内容的新解。《比兴》赞语的理论价值不止于此,其中所蕴含的美学阐释空间,是具有当代美学建设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赞语 比兴 触物圆览 拟容取心 断辞必敢
下载PDF
“拟容取心”释 被引量:1
4
作者 裘惠楞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80-82,8,共4页
“拟容取心”一语,出自《文心雕龙》《比兴》篇的赞语中。对“拟容取心”的解释,长期以来,多以为是既描绘其外貌,又摄取其实质的意思。如1963年出版的,陆侃如、牟世金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雕龙选译》(下),就已将“拟容取心”翻译作“比... “拟容取心”一语,出自《文心雕龙》《比兴》篇的赞语中。对“拟容取心”的解释,长期以来,多以为是既描绘其外貌,又摄取其实质的意思。如1963年出版的,陆侃如、牟世金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雕龙选译》(下),就已将“拟容取心”翻译作“比拟事物的外表,摄取其精神实质”。而首先把“拟容取心”作为“拟容取心说”来提出的,则是王元化先生的文章《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发表在1978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上,后收入《文心雕龙创作论》)。因此,要解释“拟容取心”的含义,还得从王元化先生的文章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容取心 文心雕龙 王元化 文学评论 赞语 陆侃如 触物圆览 新概念 共同特点 肝胆
下载PDF
刘勰继承和发展了赋比兴理论
5
作者 赵盛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2-17,共6页
赋、比、兴是我国先秦时期运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造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和《比兴篇》里对于赋、比、兴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就刘勰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赋、比、兴理论,提出些粗浅... 赋、比、兴是我国先秦时期运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造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和《比兴篇》里对于赋、比、兴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就刘勰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赋、比、兴理论,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一、赋、比、兴的渊源及魏晋前的发展概况赋、比、兴是前人归纳、总结《诗经》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上古时期,六经是太师讲学的主要教材.六经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太师指教师.《周礼·春官宗伯·大师》里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是从《诗经》里总结出来的诗的三种类型和三种手法.《周礼》亦称《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兴” 起情 郑玄 刘勰 触物圆览 拟容取心 继承和发展 艺术表现手法 六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