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语言是现实的大敌”到“立象以尽意”——以“言—象—意”论析康拉德小说的叙事特征
1
作者 吴桂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37-140,共4页
康拉德怀疑语言传递意义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同时使用大量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一做法与中国艺术古老命题"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不谋而合。用中国古代"言—象—意"理论分析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 康拉德怀疑语言传递意义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同时使用大量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一做法与中国艺术古老命题"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不谋而合。用中国古代"言—象—意"理论分析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不仅可以挖掘出造成该文本拥有开放性阐释空间的深层次原因,而且更是一次运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西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言—象—意 语言危机 叙述策略
下载PDF
“言意之辩”与“维特根斯坦难题”——兼论“言意之辩”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茂增 蔡幼鹏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9年第2期80-84,共5页
维特根斯坦揭示了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个难题:能否用以及如何用有限的语言去言说无限的、神秘的世界。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在讨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时,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言—象—意”体系。该体系对解决维特根斯坦难题具有... 维特根斯坦揭示了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个难题:能否用以及如何用有限的语言去言说无限的、神秘的世界。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在讨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时,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言—象—意”体系。该体系对解决维特根斯坦难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同时也昭示了中西美学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之辩 言—象—意 语言
下载PDF
试论“得意忘象”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晓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1-63,共3页
声乐教育是人类将声乐审美观念以及歌唱的内容、形式、技术、创作的方法延续下去的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的声乐教育过分强调声音、技巧,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音乐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没能深入挖掘,从... 声乐教育是人类将声乐审美观念以及歌唱的内容、形式、技术、创作的方法延续下去的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的声乐教育过分强调声音、技巧,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音乐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没能深入挖掘,从而削弱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笔者在声乐教学中试将"得意忘象"这一美学理论引入课堂,用实践证明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象—意 “得忘象” 声乐教学 应用
下载PDF
王弼对道家哲学向美学转化的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火青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6期15-18,共4页
先秦道家哲学算不上是真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王弼"以无为本"的体用如一观强调了事物"有"的重要性,其"言—象—意"结构将"象"纳入了道家"言—意"结构,其"圣人有情"的人性... 先秦道家哲学算不上是真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王弼"以无为本"的体用如一观强调了事物"有"的重要性,其"言—象—意"结构将"象"纳入了道家"言—意"结构,其"圣人有情"的人性论则改造了道家"无情"论。王弼的论述为道家哲学向美学转化扫平了实质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以无为本 言—象—意 圣人有情
下载PDF
媒介变革下“山水”艺术范式的变迁
5
作者 高尚学 许难 《艺苑》 2021年第1期18-21,共4页
“山水”是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艺术范式之一。在不同时期,随着笔墨以外的媒介的介入“,山水”艺术范式在异质媒介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艺术取向。究其原因,是作为“山水”范式内核的“言—象—意”关系模型中的三个变量,呈现出不同的... “山水”是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艺术范式之一。在不同时期,随着笔墨以外的媒介的介入“,山水”艺术范式在异质媒介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艺术取向。究其原因,是作为“山水”范式内核的“言—象—意”关系模型中的三个变量,呈现出不同的权力对比关系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山水 艺术范式 言—象—意 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