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唐诗贯通言志说与缘情说的辩证倾向 |
潘百齐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0 |
|
2
|
浅论诗言志说——以《诗经·周南·关雎》为例 |
王甜甜
|
《戏剧之家》
|
2017 |
0 |
|
3
|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 |
檀小舒
|
《湖湘论坛》
|
1998 |
0 |
|
4
|
从《诗言志说》到《诗言志》——朱自清“诗言志”研究“重写”的学术史考察 |
王晓东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8 |
0 |
|
5
|
“抒情言志说”与“情感表现说”同异论 |
杨立民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6 |
0 |
|
6
|
感物言志说的再诠释 |
邓军海
|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7
|
“诗言志”说的阐释学意义 |
李清良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3
|
|
8
|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学中的“悦性说” |
卞良君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9
|
庾信“性灵说”:中国个体诗学与“文的自觉”的成熟标志——兼议“性灵说”与中国诗学的主体间性 |
林怡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0
|
论中国诗学中的缘事说 |
殷学明
|
《甘肃理论学刊》
|
2011 |
2
|
|
11
|
诗歌教育与提升人文素养之探析——从“表现说”谈起 |
田莉莉
|
《知与行》
|
2017 |
1
|
|
12
|
同源异流两诗系——对“言志”、“缘情”的再思考 |
陈颀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3
|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情志相谐及唯美人格 |
彭吉象
|
《美术大观》
|
2017 |
2
|
|
14
|
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 |
毕懿晴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4 |
1
|
|
15
|
《文心雕龙》体系的产生及其含义 |
袁峰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16
|
陈文忠教授访谈录 |
陈文忠
吴忌
|
《学语文》
|
2016 |
0 |
|
17
|
论《诗大序》在先秦两汉诗论中的重要地位 |
卢翠琬
|
《德州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8
|
论戏曲之“教化”——焦循关于“花雅之争”的侧重 |
裴雪莱
|
《新余高专学报》
|
2011 |
0 |
|
19
|
论中国绘画的“意象” |
刘渊
|
《社科纵横》
|
2005 |
0 |
|
20
|
艺术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试谈艺术本质 |
方卫平
|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8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