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邹恒甫言论侵权认定中的三个判断
- 1
-
-
作者
李延舜
-
机构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3-48,共6页
-
文摘
"邹恒甫案"的最终裁判对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划定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法院在该案的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法律判断":一是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地位不同,在司法的"法律发现"过程中必须遵循基本的规范位阶;二是经营性法人的名誉权虽有法律明文规定和司法判例的支撑,但事业单位法人是否享有名誉权,可根据其"本质"来"比附援引"政府机关法人的情形;三是在对言论自由和名誉权"两相权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量个案情势以及各自在民主、法治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
-
关键词
邹恒甫
言论自由
名誉权
言论侵权
权利位阶
利益衡量
-
分类号
D923.704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我国网络言论侵权的立法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李媛媛
葛杭丽
-
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
出处
《宜宾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23-27,共5页
-
文摘
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网络言论侵犯隐私权、名誉权和司法独立的事件不断出现,虽然目前我国有关言论自由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不足以遏制种种网络言论侵权行为。因此我国应对网络言论进行专门立法和完善相关法,并通过合理方式把"网络言论自由"纳入《宪法》。
-
关键词
网络言论侵权
言论自由
权利界限
法治
-
Keywords
torts about the online speech
freedom of speech
bounds of rights
rule of law
-
分类号
D924.34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网络言论侵犯隐私权的法律防范与救济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马屹婵
-
机构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
-
出处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8-41,共4页
-
文摘
分析指出,网络言论侵犯隐私权是一种新的侵权方式,它使公民隐私权的外延扩大,从而受到更多形式的伤害。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机制,从法律防范与救济角度作深入地有益地探讨。
-
关键词
网络言论侵权
法律防范
救济
-
Keywords
network speech infringement
law to prevent
relief
-
分类号
D92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由“网络暴民”现象引发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7
- 4
-
-
作者
冷冶夫
刘新传
-
机构
中央电视台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
出处
《东南传播》
2008年第9期30-32,共3页
-
文摘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众传播日益发挥强大的正功能,但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近两年来,几个著名的网络事件生发了"网络暴民"现象,对"网络暴民"现象及网络言论自由与保护人格权等问题的探讨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法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关注的论文多是对现象的原因特征的论述或从法律层面寻求解决办法。本文则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期望通过对媒介本质、作用的认识培养网民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以及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探求网络舆论空间健康发展的路径。
-
关键词
网络暴民
媒介素养
言论侵权
思考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冷冶夫
刘新传
-
机构
中央电视台
中国传媒大学
-
出处
《现代视听》
2008年第9期26-28,共3页
-
文摘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对进行审视,期望通过对媒介本质、作用的认识,培养网民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以及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探求网络舆论空间健康发展的路径。
-
关键词
网络暴民
媒介素养
言论侵权
思考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网上投诉曝光案一审判决
- 6
-
-
作者
珐桂
-
出处
《现代信息技术》
2000年第3期70-71,共2页
-
-
关键词
网上言论侵权案
网上投诉
消费者权益保护
-
分类号
D923.85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批评公众人物的尺度——“方韩大战”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周海燕
-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52,共3页
-
文摘
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系他人代笔,从而引发一场网络论战。本文从法律角度考量此事件认为,方舟子的质疑虽然尖刻,但大体符合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中的法律免责原则。其评论也基本符合"普通人原则"和"公正评论"的要求,法律对此应予以保护,以保障言论自由。对于类似公众人物之间就公共事务发生的争论,法律判决中可参照针对政府机构舆论监督的"故意责任"原则,即使最终确认韩寒代笔事实并不存在,也不追究质疑者的侵权责任,而是宣示其批评事实的虚假,以正视听。
-
关键词
方韩大战言论自由公众人物名誉侵权
-
分类号
D922.16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D92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