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诗的译语言说策略——唐诗英译对比研究
1
作者 王松年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43-46,共4页
在唐诗英译的对比分析基础上 ,讨论了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以及在意向言的转化过程中与译语言说策略相关的三方面问题 :(1)体现原语文化规范的语言结构和制约言语活动的话语形态 ;(2 )原语文本中意向性关联物的有限性 ;(3)原语文... 在唐诗英译的对比分析基础上 ,讨论了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以及在意向言的转化过程中与译语言说策略相关的三方面问题 :(1)体现原语文化规范的语言结构和制约言语活动的话语形态 ;(2 )原语文本中意向性关联物的有限性 ;(3)原语文本结构的非连续性或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说策略 言意矛盾 诗歌 文学翻译 汉译英 原语文化规范 非连续性 原语文本结构 语言结构 话语形态 意向性关联物
下载PDF
言说与不可言说——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精神的话语流变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力君 黄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8-232,共5页
中国 2 0世纪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发轫于 1 898年的维新运动 ,此后经历了三大发展时期 :启蒙精神的激荡与确立———“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精神的重构与缺失———“普罗文学”兴起至“文革”终结 ;启蒙精神的复兴与反思———新时期... 中国 2 0世纪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发轫于 1 898年的维新运动 ,此后经历了三大发展时期 :启蒙精神的激荡与确立———“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精神的重构与缺失———“普罗文学”兴起至“文革”终结 ;启蒙精神的复兴与反思———新时期至 2 0世纪末。启蒙精神裹挟着文学话语的强大力量 ,以背离传统的批判立场 ,实现了与西方启蒙理念的对接 ,铭刻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时代印记 ,对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说 不可言说 20世纪 中国 文学 启蒙精神 话语流变
原文传递
中学、西学与东学——现代汉语诗学话语主体的知识结构
3
作者 向天渊 《中外诗歌研究》 2002年第2期60-68,共9页
向天渊博士的《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一书运用现代西方话语分析方法,借鉴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1917—1937年之间的现代汉语诗学予以阐释,侧重从形式层面(即如何言说)对现代汉语诗学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存在样态进行大致的... 向天渊博士的《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一书运用现代西方话语分析方法,借鉴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1917—1937年之间的现代汉语诗学予以阐释,侧重从形式层面(即如何言说)对现代汉语诗学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存在样态进行大致的梳理与概括,突破了仅仅从观念层面(即言说了什么)入手的研究模式,从话语主体、话语方式、话语文本、话语理路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给予了现代汉语诗学话语别开生面的描述与分析。该书是将比较文学阐发研究运用于现代汉语诗学领域的一次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话语 言说 比较文学 现代西方 阐释 文本 话语主体 西学 博士 学术界
下载PDF
从文本叙事到生活言说——由《带灯》看贾平凹小说新变 被引量:1
4
作者 韩蕊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82,共5页
当下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言说时代",舆论环境的宽松特别是互联网的发达使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强权话语一统天下的权威局面被打破了,言说呈现出分众化的特点。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个个体的个性和价值受到了前... 当下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言说时代",舆论环境的宽松特别是互联网的发达使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强权话语一统天下的权威局面被打破了,言说呈现出分众化的特点。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个个体的个性和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 言说 文本叙事 生活 舆论环境 话语 麦克风 互联网
原文传递
抓拍的内功
5
作者 薛百成 《记者摇篮》 2023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荒原上有一株顽强而野蛮生长的树,被大雾所笼罩,树下有人动了童心,仿其形状纵身一跃,意欲以此融入纯粹大自然状态的此情此景之中。画面朦胧而唯美,而与摄影作品往往不放弃任何细节那样的追求有别,叙事话语的有与无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好... 荒原上有一株顽强而野蛮生长的树,被大雾所笼罩,树下有人动了童心,仿其形状纵身一跃,意欲以此融入纯粹大自然状态的此情此景之中。画面朦胧而唯美,而与摄影作品往往不放弃任何细节那样的追求有别,叙事话语的有与无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好的作品须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能力或潜质。而那能力与潜质的具体内涵,又往往落入不可言说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作品 模糊状态 叙事话语 不可言说 有与无 潜质
下载PDF
复原的伤者:创伤理论视阈下解读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宁 刘媛媛 《榆林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91-94,共4页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触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小说主人公贞贞的身体创伤与精神创伤;从创伤救治与复原层面,探究贞贞这名伤者何以能够"复原",即贞贞是"如何"及"怎样"获得再生的,可挖掘出被以往的批评家遗...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触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小说主人公贞贞的身体创伤与精神创伤;从创伤救治与复原层面,探究贞贞这名伤者何以能够"复原",即贞贞是"如何"及"怎样"获得再生的,可挖掘出被以往的批评家遗漏了的一些文本细节,同时可对一直遭人质疑的小说结尾作出合理的解读。另外,小说在话语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个显性可言说话语文本与隐性不可言说话语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创伤 精神创伤 创伤复原 言说与不可言说话语文本
下载PDF
言意之辩:诠释与评论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42,共7页
本来意义的“言意之辩”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从《周易》、《论语》、老庄到王弼,言所不能尽的“意”绝不仅仅是人脑中的某种观念与意念,它首先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超言绝象,不... 本来意义的“言意之辩”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从《周易》、《论语》、老庄到王弼,言所不能尽的“意”绝不仅仅是人脑中的某种观念与意念,它首先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超言绝象,不可言说。因此,言意之辩所涉及的首先是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其次是人生哲学,再次是知识论和语言哲学。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先对中国哲学中的“言意之辩”进行梳理和重构,将其分为三种观点: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然后讨论了言意之辩所显示的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诸多特点,具体表现在出发概念或论题、基本态度或价值取向、方法论、文本形式等方面;最后概略讨论了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辩 魏晋南北朝时期 评论 诠释 中国哲学 言意关系 《周易》 《论语》 不可言说 形而上学 人生哲学 语言哲学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具体表现 价值取向 文本形式 哲学家 “意” 本体论 知识论 方法论 首先 文化 王弼
下载PDF
练习5 文学类文本阅读(2)
8
作者 张海元 《语文月刊》 2023年第12期17-21,77,78,共7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飘零的黄叶——长虹给他母亲的一封信1张闻天妈妈:现在已经是冬夜的十二点钟了。四周都被无穷的黑暗所包围着,在这黑暗中间,寒风从门缝窗隙中吹进来,如像尖刀一般直刺到我的心里,使我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飘零的黄叶——长虹给他母亲的一封信1张闻天妈妈:现在已经是冬夜的十二点钟了。四周都被无穷的黑暗所包围着,在这黑暗中间,寒风从门缝窗隙中吹进来,如像尖刀一般直刺到我的心里,使我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颤抖。唉,我的十年不见,相隔有数千里路远的,我的亲爱的妈妈,我现在不能不强打精神,拉到几张破纸,提起一枝秃笔,来给你写信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打精神 一封信 文学类文本阅读 张闻天 不可言说
原文传递
走近语文课本中的大作家一片冰心——爱的使者冰心
9
作者 孙海鹏 《少年大世界(初中生)》 2024年第11期24-25,共2页
文字是有力量的,同样,文字也是有温度的。冰心的文字和她的名字恰恰相反,冷淡的名字背后是一颗坚毅的、温暖的,带着无私热爱的心。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风曾深远地影响着冰心的创作,包括文本结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细节。在冰心的心目中... 文字是有力量的,同样,文字也是有温度的。冰心的文字和她的名字恰恰相反,冷淡的名字背后是一颗坚毅的、温暖的,带着无私热爱的心。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风曾深远地影响着冰心的创作,包括文本结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细节。在冰心的心目中,泰戈尔的信仰与自己不可言说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却无声的文学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语文课本 文本结构 冰心 语言风格 不可言说
原文传递
解构与重建——南方绘画印象
10
作者 孙金韬 《艺术当代》 2013年第9期92-95,共4页
虽然富有轻松随意的表象,但显然,若想解读南方绘画作品文本却殊非易事。这缘于其具有的颠覆性的绘画语言人为设置了些许阅读障碍,也缘于传统审美视角在此产生了转换--南方似乎在表达某种“非先验之美”和这种美的不可言说的性质。
关键词 绘画语言 南方 印象 解构 作品文本 阅读障碍 不可言说 审美视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