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门言辞观及其礼学背景——以战国竹简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丹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4,共8页
较之传世儒籍,郭店简、上博简对孔门言辞观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方面:"慎言不慎事"对言行关系的有益补充;"美情者言信""巧言需忠实之心"对言语表达内在规律的深入思考;"言贵穷源反本"对新的言辞... 较之传世儒籍,郭店简、上博简对孔门言辞观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方面:"慎言不慎事"对言行关系的有益补充;"美情者言信""巧言需忠实之心"对言语表达内在规律的深入思考;"言贵穷源反本"对新的言辞风格与目标的构建。勾稽孔子传承的言语礼仪,论证其与相关礼义、礼制的功用可知,孔门言辞观的生成以礼学为本。随着孔子从"以礼释仁"到"礼依于仁"的视角转换,其言辞观也完成由"崇礼"到"修德"的意义转化。战国竹简进而延伸出两种路向,一方面探索人的言辞与其内在"性情""心志"的普遍联系,另一方面则推演统治者的言辞对国家治理、政治教化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竹简 孔门师徒言辞观 性情心志 政治教化 礼学
下载PDF
从几则佚文看先秦诸子的言辞观及其趋同倾向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正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2003年第3期91-95,共5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文风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趋异特征,然他们的言辞理念却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同倾向:在如何对待言辞运用的问题上,多倾向慎言甚至不言,在言辞风格的追求上,又多主张重质轻文甚至反文。这种言辞理念,不仅在诸子原典中有明确表述... 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文风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趋异特征,然他们的言辞理念却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同倾向:在如何对待言辞运用的问题上,多倾向慎言甚至不言,在言辞风格的追求上,又多主张重质轻文甚至反文。这种言辞理念,不仅在诸子原典中有明确表述,而且在笔者所辑录的先秦佚文中有更集中的阐发。这一趋同现象的出现,与先秦诸子对言辞发展规律的反思、论辩之风的自省、民族心理的认同,有不可忽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佚文 先秦诸子 言辞观 趋同倾向 文学理念
原文传递
论叔向的文学成就
3
作者 来森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1-158,164,共8页
前人早已提及叔向文学家的身份,然学界对其全面、深入的研究至今阙如。据考证,叔向至迟生于公元前593年,至迟卒于公元前514年。叔向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学活动、文章、文论三个方面:诗学活动主要分引诗以明事、诗歌篇章的阐释、诗意... 前人早已提及叔向文学家的身份,然学界对其全面、深入的研究至今阙如。据考证,叔向至迟生于公元前593年,至迟卒于公元前514年。叔向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学活动、文章、文论三个方面:诗学活动主要分引诗以明事、诗歌篇章的阐释、诗意的领悟三类,尤其对《昊天有成命》一诗的通盘阐释对后世解《诗》影响较大;在文章层面,主要分书信和辞令,一篇书信结构完整、情辞俱佳;辞令又有外交辞令与论谏辞令,皆具有一定的文体价值;就文论而言,主要是对于言辞的一些看法与观点,如辞尚得体与畅达、信而有征、言不僭礼、言重于貌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通识性。叔向相关的文学素材,多注重德行与礼数的彰显,塑造出一位具有君子风范的文学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向 诗学活动 诗歌阐释 信札 辞令 言辞观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中关于言、辞、文、采的基本意见解说
4
作者 范冬壮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6期55-56,共2页
对于所处"文学自觉"时代的刘勰而言,《文心雕龙》的创制不只是理论的树立与实践,潜藏在文字之下的是他针对当时文坛沉溺辞藻、雕缛尚化风气的一种批判,他以敏锐的知觉、精妙的笔触为我们确立文学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文心雕... 对于所处"文学自觉"时代的刘勰而言,《文心雕龙》的创制不只是理论的树立与实践,潜藏在文字之下的是他针对当时文坛沉溺辞藻、雕缛尚化风气的一种批判,他以敏锐的知觉、精妙的笔触为我们确立文学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中"言""辞""文""采"等关键性字词的解读,试图一窥刘勰当时所处的话语立场及其审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言辞文采 师法精神
下载PDF
Metonymy Research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5
作者 LUO Rui-f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3期445-451,共7页
Centuries of rhe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have strongly been influencing the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metonymy. Many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of tropes have been proposed. Some subsume metonymy and synecdoche un... Centuries of rhe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have strongly been influencing the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metonymy. Many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of tropes have been proposed. Some subsume metonymy and synecdoche under metaphor while the other classify it under synecdoche. The paper overviews the main researches on metonymy in west countries and in China since 1980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ONYMY RHETORICAL Trope COGNITIV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